俄媒发起的认知作战,为的是打仗师出有名,中国人没有理由共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2 09:48 1

摘要:要说最近国际舆论场上哪阵风最大,那非俄罗斯媒体的认知作战莫属。别看他们的报道有时像新闻,其实背后全是战略盘算。

要说最近国际舆论场上哪阵风最大,那非俄罗斯媒体的认知作战莫属。别看他们的报道有时像新闻,其实背后全是战略盘算。

尤其是这波操作,不仅针对乌克兰,还间接把中国观众也拉进了情绪战场。很多人刷视频、看标题,一不小心就代入了他们的叙事。

可问题来了,这套东西——中国真的有必要共情吗?我觉得没那个必要,甚至还得多留个心眼。因为这背后,可不是单纯的“讲故事”,而是为了将来师出有名地打仗。

先解释一下,认知作战到底是什么。它不是开两句玩笑、发几个段子,而是一种系统化、计划性的舆论塑造。

俄媒这次用的招数,就是通过大规模媒体投放、话题引导和情绪渲染,把观众的思想往某个方向推。

这种手法,在俄乌冲突爆发前就用过——先塑造一个“我们是受害者、是被迫反击”的大叙事,把敌人塑造成道德低谷的形象。等到真开火那天,他们就能跟国内外说一句:你看,我们早就提醒过了,现在动手是正义之举。

这就是“师出有名”的舆论铺垫。战场上打的是真刀真枪,舆论上打的就是这种铺垫战。

这次俄媒的认知作战,和过去有点不一样——他们特意放进了“中国”相关的话题和隐喻。

有些视频看似在夸中国,或者用中国的立场做类比,但细品一下,更多是把中国的公众情绪绑进俄罗斯的叙事框架里。

比如说,他们会暗示:“今天俄罗斯的处境,未来可能就是中国的处境。” 乍一听很有代入感,容易让人心头一热,觉得两国命运相似、立场一致。

但从战略上讲,这种绑定不是为了帮中国说话,而是为了让更多中国网友在俄媒需要舆论支持的时候,自动帮忙发声。长远看,这是在培养“舆论友军”,而不是真的为中国着想。

要判断这波认知作战的最终目标,得结合俄罗斯眼下的地缘处境。

乌克兰战争迟迟没结束,国际压力持续增加,未来俄罗斯可能还会有新的军事行动。

如果要扩大行动范围,或者对某个方向“下狠手”,他们必须提前在舆论上打基础——让国内民众接受,让部分国际观众理解。

这种铺路方式有几个特点:提前塑造敌我关系——把对方描绘成威胁、挑衅方。强调不得不反击——营造一种“不打不行”的氛围。借第三方背书——用别国的案例、态度或声音,让自己的立场显得更有公信力。

中国之所以会被放进叙事,是因为在国际话题里,中国的立场和分量,能给他们的舆论战增添分量。

第一,立场和利益不同。俄罗斯的认知作战是为自己的军事和战略目标服务的,中国的战略核心是发展经济、稳定环境,两者并不完全一致。

过度情绪共振,可能让我们在不必要的国际争议中“被站队”。

第二,舆论绑定有风险。一旦公众情绪被某方舆论主导,容易被带跑偏,甚至在国际议题上陷入被动。

尤其是网络上那种情绪化传播,很难收回。

第三,认知作战的本质是利益。不管外包装多么感人,最终都是为本国利益服务。俄罗斯的利益不可能和中国百分百重合,我们不能指望对方替我们考虑全局。

很多人觉得认知战就是媒体喊口号,其实背后有一整套操作逻辑。先用中立、客观的新闻吸引观众,再逐渐掺入立场倾向。每隔几天推出一个能引发争议的新闻,让情绪保持热度。

用一些具象的符号(比如地图、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代替复杂的政治解释,降低理解门槛。

引用国外学者、媒体、公众的说法,制造“全世界都在看”的感觉。

这种打法,在社交媒体时代尤其有效。因为短视频和标题党,本身就容易引发快情绪反应,而这正是认知作战要抓的东西。

不论古今中外,战争打到最后,拼的不只是兵力和资源,还要拼合法性——尤其是在国际舆论场上。

谁的“出兵理由”更容易被理解,谁就更容易拉到支持。

俄媒的认知作战,就是为了让未来的行动,能被国内外更多人接受。即使有人反对,也很难在舆论上压制他们的“正当理由”。

对中国来说,这其实是个反面教材。因为我们未来在处理敏感问题时,同样会面对认知战的挑战——别人会在我们动手前,先行塑造我们是“威胁方”的形象。

我们该怎么应对?不能完全依赖别国媒体来了解国际局势,尤其是在涉及敏感议题时,要有自己的判断渠道。

警惕情绪绑定,看到类似话题时,可以先问自己一句:这件事和中国的直接利益关系有多大?是不是在被动卷入别人的叙事?

每当看到大规模、同步性的舆论动作,可以想想背后动机是什么。是单纯的新闻,还是为某个战略目标做铺垫?

历史上的类似案例;历史上认知战的经典案例不少,比如一战前的英国报纸,把德国描绘成全欧洲的威胁;二战美国在对日作战前,持续强化日本军国主义的残酷形象;甚至冷战时期,美苏都在全球媒体上进行大规模舆论拉锯。

这些案例共同点很明显——战争之前,认知战先行;打仗的时候,认知战同步推进;战争结束后,还要通过认知战来写“历史版本”。

最后一句话;俄媒的这波认知作战,聪明、老道、目标明确。

但这套东西对中国来说,不是我们要去跟着附和的“正义之声”,而是要从中看出舆论战的逻辑和危险。因为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同样会是认知战的重点目标。

共情容易,抽身很难。

面对别人的战略叙事,最稳妥的做法,是看清它的底色,然后保持距离

《乌克兰矿产协议:披着和平外衣的资源争夺》人民网

《中国代表:期待俄乌冲突双方相向而行尽早开启和谈》人民网

来源:周律鸣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