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时评】让坑农害农的假专家无处遁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2 09:22 1

摘要:央视《财经调查》记者近日接到不少农民朋友反映,他们在网上遭遇了一批假冒的农技专家。这些活跃在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上的假专家,通过精心设计的话术和剧本,兜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涉事的“祥禾农业创始人”直言,“一切都是假的,都是表演”,挣钱才是唯

央视《财经调查》记者近日接到不少农民朋友反映,他们在网上遭遇了一批假冒的农技专家。这些活跃在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上的假专家,通过精心设计的话术和剧本,兜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涉事的“祥禾农业创始人”直言,“一切都是假的,都是表演”,挣钱才是唯一目的。

近两年,随着农村网民规模迅速扩大,社交平台上涌现出一批冒牌农技专家。不难发现,假专家的套路如出一辙:他们先虚构专业背景,用“农资店绝不会告诉你”等话术吸引眼球,再以“免费指导”为幌子推销产品。更荒唐的是,有人上午是“农技专家”,下午就变成播音导师,身份自由切换。

对农业知识一窍不通的人竟成了“农技专家”,如此坑农害农,其害之深,远超骗钱牟利。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原料,是粮食的“粮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农民轻信这些一本正经的胡诌,轻则损失钱财,重则耽误农时,不仅影响收成和生计,甚至影响粮食安全大局。

平台监管缺位是假专家泛滥的温床。当前算法以流量为导向,往往优先推荐煽动性强的内容。一些平台对农技账号的资质审核形同虚设,即便产品备案号造假也能轻易上架。平台监管缺位与算法导向,无形中助长了这种坑农害农骗局,甚至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假专家招摇过市,而真专家无人问津。

法律惩戒力度不足,让假专家有恃无恐。现有法规对虚假宣传虽有约束,但执行存在滞后性。多数情况下,问题账号仅被责令整改或罚款了事,与其获利相比不值一提。更有甚者,换个“马甲”就能重操旧业。违法成本过低,导致“伪科普真带货”的商业模式屡禁不止。

当务之急,是加大打击力度,让假专家及背后相关利益方付出代价,感到肉疼。如今,假专家的“画皮”已被媒体撕破,相关部门应及时介入、全面调查,严惩虚假宣传和非法从事农技服务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鉴于农业的特殊性,可以考虑在刑法中增设涉农诈骗罪名。

平台须切实承担主体责任,以更严苛的标准审核“农技”账号背景,对AI生成内容强制标注清晰警示。同时,摒弃唯流量论,调整算法逻辑,将推荐权重向经过认证、持有资质的真专家倾斜。对于挂羊头卖狗肉、包装标注与实物严重不符的店铺,应立即下架并追溯平台连带责任。

假专家的猖獗,也映射出基层农技服务的结构性缺口。破解之道,在于大力推动科研院所专家、基层农技员主动“触网”,积极拥抱短视频等新媒介平台。唯有专业、便捷、可信赖的农技服务如源头活水般流淌至田间地头,伪科学的荒芜之地才能彻底消弭。

当然,农民朋友也需提高警惕。遇到“神奇配方”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购买农资时认准正规渠道。记住一个原则:真专家不会急着卖货,更不会用“不用就亏了”之类的话术制造焦虑。

农民是饭碗的守护者,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朴实信任,不容欺骗和伤害。唯有从源头构筑防线,形成共治合力,才能彻底斩断这条灰色产业链。

作者 陈广江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开屏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