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书画若龙,印章点睛。古往今来,乾隆是公认的“盖章狂魔”,但在项元汴面前,他只能排第二。有统计显示,唐代褚遂良摹的《兰亭序》上有鉴藏印215方,又半印4方,而其中项元汴印章占98枚,乾隆的才10余方。
■ 记者 顾雨婷
书画若龙,印章点睛。古往今来,乾隆是公认的“盖章狂魔”,但在项元汴面前,他只能排第二。有统计显示,唐代褚遂良摹的《兰亭序》上有鉴藏印215方,又半印4方,而其中项元汴印章占98枚,乾隆的才10余方。
纵观天籁阁的藏品,印章成为显著的特征。在藏品的卷首、卷尾、骑缝等处,都钤满了项元汴各式各样的图章,“项子京精玩印”“子京珍秘”“项墨林父秘笈印”“子京所藏”“项元汴氏审定真迹”等等,少则近十,多则逾百。
来自上海博物馆的一件真迹《明项元淇致项元汴短简》可佐证其嗜好。这是项元汴的大哥项元淇随手写给他的一张便条。内容主要是有一位卖玉冠的老者,想跟他以物换物,哥哥问弟弟,这个买卖值不值。就是这么一张生活中的“小纸条”,项元汴也“啪啪啪”往上头盖了三个印章,收藏了起来。
项元汴的印章也多如牛毛。嘉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知名收藏家俞星伟曾做过调研,关于项子京的自用印,据《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即收入一百零八方。“这些印都是从流传下来可见到的项氏所藏书画古籍上钤盖而录取,想必实际拥有的数量远不止此。”俞星伟说。
在喜爱的书画收藏上盖章,并不是项元汴一人的爱好。文人大家为什么钟情盖章呢?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书画题跋和署款,书画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使书画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这也成为中国书画区别于西方的特征之一。除了作者题款署名,再钤上一方篆刻的印章,就像清代著名画家吴昌硕所说的,“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
书画上常见的印章有姓名章、闲章、鉴藏章等多种类型。一方面,在作品上署名盖章,以示郑重,有“防伪”作用;另一方面,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托作者的抱负和情趣。唐宋时期,民间收藏之风兴盛,鉴藏印章便始于唐朝,于宋朝以后盛行。一方方鉴藏印章,代表着收藏家的曾经拥有,如同时间胶囊,记录下每一件作品在历史中的转折与归属,成为书画作品传承脉络的印证与载体。
印章还承载着收藏者个人的品位与审美。印章材质也多考究,金、银、铜、玉或水晶、犀角、象牙、竹、木等,这一切都折射出古代收藏家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而经过名家、皇室收藏钤印的作品,多了“官方认证”的属性,在艺术品市场上,更多了一重稀缺的吸引力。
钤印也是门技术活——用印得当,则书、印相映成趣,有锦上添花之妙;反之则弄巧成拙,画蛇添足。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盖章也是古人“点赞”的一种方式。小小的一枚枚印章,穿越古今,不仅是鉴别真伪的凭证,作品传承的见证,艺术提升的印证,也最终成为了收藏作品价值不可或缺的部分。印章与书画共同为作品赋予更鲜活的生命力,使得其在千百年之后,依然能熠熠生辉。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