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0日,“人权行动看中国·2025”中外媒体内蒙古行采访活动圆满结束。本次活动以“绿色发展 和谐共生”为主题,来自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等10个国家的媒体记者、网络达人、专家学者和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社等中央媒体记者,在7天时
《内蒙古日报》(2025年8月12日1版)。
8月10日,“人权行动看中国·2025”中外媒体内蒙古行采访活动圆满结束。本次活动以“绿色发展 和谐共生”为主题,来自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等10个国家的媒体记者、网络达人、专家学者和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社等中央媒体记者,在7天时间里,实地探访了锡林郭勒盟、兴安盟,近距离感受内蒙古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生共荣、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的交相辉映、民生改善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探寻绿水青山间的生态密码
阿尔山氧心森林浴道7公里长的环线如一条丝带蜿蜒于葱郁林海之间。脚下延伸着各具特色的步道——古朴的枕木、粗砺的火山石、绵软的松针,每一步都传递着森林的独特触感。山泉清冽,潺潺声与林间鸟鸣交织成天然乐章。采访团成员漫步其中,纷纷用镜头记录下这份美好。
来自瑞士的网络达人亚尼拉·帕特里夏·库埃斯塔穿行其间,难掩惊喜:“此前我对内蒙古了解不多,没想到阿尔山的自然风光竟与我的家乡瑞士如此相似。推开门窗,满眼都是醉人的绿色,到处都能看到森林和草原,美得令人惊叹。”
今夏水草丰美的乌拉盖草原展现出它最为绚丽的一面,九曲湾蜿蜒曲折,宛如一条丝带在绿茵茵的草原上穿梭,美得令人沉醉。乌拉盖管理区哈拉盖图农牧场副场长侯建琨介绍:“近年来,乌拉盖管理区致力于将景区打造为原生态草原旅游目的地,以原生态草原、自然景观为背景,推动建成集资源保育、科学利用、科普宣教、智慧监测、生态旅游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实践创新景区。”
“在此次行程中,我亲眼看到了中国是如何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因地制宜实现发展的,也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是如何实现的。”意大利新丝路促进会会长弗朗切斯科表示。
见证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
八月的乌兰毛都草原,碧空如洗,牧歌悠扬。兴安盟那达慕大会上,各族群众身着盛装共庆盛会。万人同跳安代舞,数百匹骏马驰骋草原,机器人和机器狗玩转那达慕……这场民族团结的盛会,不仅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也给采访团的记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外国媒体记者和网络达人都连连惊叹。
“太壮观了”。参加完那达慕开幕式后,西班牙广播及电视节目制作人弗朗西斯科激动地说,这场盛会,让他看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与团结,他也被这种团结精神所感动。
在首放·锡林郭勒奶酪文化产业园里,蒙古族传统奶制品制作技艺与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碰撞出火花,采访团成员在这里探寻奶制品的百变魅力。
据锡林郭勒盟首放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静介绍,该园区目前已签约入驻商户18家,近500名各族奶制品生产销售从业人员在园区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一起制作出香醇可口的奶制品,共同传承和弘扬着奶酪文化。
“之前我对内蒙古不太了解,这次让我对这里有了全新的认识,这里人们热情又坦诚的态度,让我感觉像回到了家乡。我在这里录制了很多视频,我会向更多的人展示内蒙古的壮美风光和独特的民族传统。”来自德国的网络达人娜塔莉·阿隆表示。
感受枝叶关情的民生温度
此次行程中,一项传统的非遗技艺让中外媒体记者们印象颇深,那就是阿尔山白狼镇的树皮画。大家在这里体验了树皮画的制作,探寻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感受其在文旅融合浪潮下绽放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阿尔山市抓住旅游发展机遇,将树皮画打造为特色旅游商品,带动周边的农牧民增收致富。在听说这里的人们在保护传统技艺的同时又能增收致富后,来自英国的网络达人帕特里克说:“这非常好,我感受到了当地为发展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一间间青瓦白墙的瓦房,院门外平整的水泥路穿村而过,像纽带一般将家家户户串联起来……这个整洁美观又现代的新农村,就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的兴安盟科右中旗哈吐布其嘎查草布斯台艾里。8月9日,采访团成员来到这里,详细了解当地农牧民生活的转变。
哈吐布其嘎查农牧民白银宝向记者们讲述了从过去居住条件困难、生活不便的老屋,搬迁到现在宽敞明亮、设施完善的新居后,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幸福是最重要的,我在此次采访过程中看到了,中国是如何付出了诸多努力来达到这个目标的。” 希腊希中文化协会副会长、文学与哲学教授乔月·碧丝芭深有感触地说。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拍照,代表团成员纷纷表示,此次行程给大家留下了太多美好回忆。“在这里我切身地感受到了发展权和平等权的真实体现,这里的民生温度和生态答卷让我难忘。”保加利亚国家电视台“新闻时事”栏目副总监盖诺维娃表示。
来源:包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