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旧茶厂的蜕变,一片湖湾的艺术气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2 09:01 3

摘要:谁也没有想到,1995年,英国著名的泰特现代美术馆看中了这座废弃发电站,并将它蜕变为全球最重要的当代艺术据点之一。

1891年,泰晤士河南岸的一座发电站因燃油成本被迫关闭,彻底沦为工业废墟。

谁也没有想到,1995年,英国著名的泰特现代美术馆看中了这座废弃发电站,并将它蜕变为全球最重要的当代艺术据点之一。

由“鸟巢”设计者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亲自操刀,保留原址99米的擎天烟囱和标志性的褐色砖墙,将涡轮车间改为39米的挑高大厅,顶部加悬玻璃观景盒,烟囱冠顶“瑞士之光”,最终,一座工业残骸华丽转身,成为伫立在泰晤士河南岸的艺术灯塔,填补了彼时英国伦敦尚未拥有世界级现代艺术美术馆的空白。

2000年5月,泰特现代美术馆正式揭幕,原本预计年游客量为200万左右,结果一年涌进了500万访客,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趋之若鹜。

25年后,这个源自欧洲的艺术佳话,与世界东方的无锡形成了某种跨越时空的互文。

目光转向无锡滨湖区,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中,一座由向阳茶厂改造而来的绿波美术馆扎根于此,地点正处在太湖湾科创带的重要一环——山水东路上。

这同样是一座历经蜕变的美术馆。

它的故事虽然没有百年烟囱的“厚重”,却同样蕴含着对空间、艺术与城市关系的深刻思考。

一座老茶厂,如何抓住城市更新的新机遇?

01.

老厂房的文艺转身

在无锡近年来兴起的城市“微更新”浪潮中,向阳茶厂的蜕变堪称典范,这座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闲置厂房没有大拆大建,而是通过精妙的“微改造”,摇身变为汇聚国际艺术与本土非遗的绿波美术馆,略经改造的拱形门洞与刻意保留的旧砖瓦相映成趣,无声诉说着新旧交融的故事。

绿波美术馆总面积2500平方米,主要设有琉璃馆、非遗馆、国际油画馆三大艺术展厅,其中,琉璃馆是美术馆的“王牌”,置身其内,“世界第一琉璃博物馆”的含金量瞬间有了实感。

琉璃,其实就是玻璃,绿波美术馆汇聚了全球顶尖琉璃艺术大师的杰作,展馆设计以暗色为基调,一件件琉璃珍品在聚光灯下流光溢彩,有捷克艺术家用炽热的红琉璃诠释中国龙的神韵,也有保加利亚匠人用深邃的蓝玻璃熔铸出神秘面具。

在琉璃馆内的显眼位置,两颗琉璃骷髅分列断裂通道两侧,俯视如同拥抱着两把钥匙,充满了神秘的哲学思辨,作品名叫《写就》,出自美国艺术家迈克尔·罗杰斯之手。

这位能排进世界前三的琉璃雕塑艺术家,其作品兼具高超的技艺和巧思的寓意,在上海的琉璃艺术博物馆也珍藏有他的作品。

馆内的压轴之作,当属琉璃馆尽头的琉璃兵马俑,6尊1:1还原的琉璃兵俑和一匹琉璃马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尤其这匹琉璃马,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琉璃马雕塑作品,也是绿波美术馆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

创作这件作品的大师安德烈·鲍卡德伊来自乌克兰,今年已经88岁高龄,2016年,他受绿波美术馆馆长尤明耀所托,历时3年完成了这件中国题材的作品。尽管运输途中,有两尊兵俑遗憾碎裂,但当这组融合中国元素的巨作呈现在观众面前时,震撼力却丝毫未减。

在绿波美术馆,一共有3位非遗大师,带我们参观的副馆长葛晓青正是其中一位,她是惠山泥人的非遗传承人,介绍起琉璃展品却同样如数家珍。

艺术无界,在她眼中,琉璃与泥塑皆是心手相通的造物传奇。

穿过琉璃的异彩,非遗馆又是另一番天地。

这里无疑是葛馆长的主场,馆内作品更颠覆了我对无锡传统泥人“阿福阿喜”的固有印象。

介绍到自己的作品《江南记忆》时,葛馆长显得自豪又有些害羞,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眼前的江南女子身着碎花布衣,或坐或倚于荷叶之上,身旁几朵红莲绽放,虽是泥胎,却姿态灵动,憨态可掬,“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诗句几乎是瞬间就出现在我嘴边。

如此生动的泥人作品背后,却也面临着传承的巨大压力。

“现在真正沉下心钻研惠山泥人这门手艺、关注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春晚带来的热度迟早会淡去,传统非遗如何破圈,依然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捏泥人干不过泡泡玛特”,葛馆长的调侃中带着一丝无奈,但她的眼睛很快又亮了起来:“不过我们没有放弃,现在团队也在研究如何找新的模式去做创新,我们会坚持寻找惠山泥人的市场究竟在哪里。”

如何在传统艺术中找到创新点?

在绿波美术馆的国际油画馆里,就有这样一次的大胆尝试:

请外国艺术家,来画无锡的风景。

步入油画馆内,两幅画作迎面而来:一幅是无锡地标清名桥,另一幅则是美术馆所在的雪浪山景,与国画的“写意”不同,清名桥的拱影、雪浪山的层峦,在西方画家“写实”笔触下,竟透出别样的古典与浪漫。

让世界看见无锡的美,更让无锡看见“世界眼中的自己”,这种双向对话,正是绿波美术馆独一无二的艺术视角。

02.

“把副业当主业”

众所周知,玩艺术很“烧钱”,开一家美术馆更是如此。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全国民营美术馆总数达到983家,其中2020年后新增221家,但仅有3%-5%能实现收支平衡。

数字背后,是民营美术馆无比艰难的生存困境。

在行业普遍亏损的阴霾下,绿波美术馆却实现了“推陈出新”,顽强地成为少数能够盈利的民营美术馆。

和大多数民营美术馆一样,光靠收门票、办展览这样的主业是难以支撑日常运营的,因此绿波美术馆还开发了许多“副业”。

今年暑假,绿波美术馆精心设计的“一日艺术奇遇”研学活动成了爆款,孩子们上午可以在书法课上学习喜欢的字体,或者到国画工坊画朵荷花,就算是0基础,照着准备好的线稿也能画得有模有样。

到了下午,非遗传承人则手把手教孩子们捏惠山泥人,中午还贴心搭配了儿童自助简餐,有趣又有料的深度体验,将艺术教育转化为了美术馆的稳定客流。

在绿波美术馆的文创商店里,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颠覆了“纪念品”的刻板印象,唐宋风的典雅茶器、流光溢彩的艺术摆件、非遗和香珠手串……大多都是馆内设计师的原创设计。

更令我感到意外的是,绿波美术馆还把生意做到了线上。

今年4月,在无锡拈花湾小镇启动的“第七届双品网购节”上,靠着真本事和好创意,绿波美术馆成为了现场的“卖货冠军”,葛馆长亲手制作的惠山泥人《福禄寿》系列被搬到了直播间,刚上架三秒就被一抢而空。

“博物馆级藏品”、“限量非遗手作”、“大师亲制孤品”,一件件的非遗作品在直播中亮相,小小的直播间瞬间变成了移动的“美学博物馆”,单场直播就斩获了20万成交额

美术馆内还辟出了一块地方,准备用来做艺术市集,同中国美院、湖北美院等中国各大美院师生合作,展出各类原创作品。

在前往市集的途中,廊道里突然窜出一只猫,葛馆长笑着告诉我,

“这是我们美术馆的网红小猫,招财的。”

这一下子让我想起了日本尾道市立美术馆那场著名的“猫咪事件”:

一只小黑猫试图“逃票”进入美术馆,结果屡屡遭到门卫的驱逐。

这场长达数年的“攻防战”后来经网友曝光而迅速出圈,美术馆顺势推出猫咪周边和猫咪摄影展,吸引来全球游客打卡,原本十分小众的美术馆一下变成了著名的“吸猫圣地”。

其实,现在很多的艺术馆,缺少的就是这一点温情和烟火气。

绿波美术馆同样想传达这样的理念:艺术其实离生活并不远。

在这里,你既能欣赏到专业高端的艺术精品,也能感受到接地气的人间烟火,它没有设置一个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而是在守住美术馆应有的专业水准和高度的同时,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创新方式,把艺术的美好和乐趣,真切地带到普通人的面前。

艺术要活下来、活得好,有时恰恰需要这样“旁逸斜出”的智慧和拥抱生活的温度。

03.

补上一块人文拼图

绿波美术馆所在的山水东路,同样是一个值得好好逛逛的地方。

论山水资源,这里背倚雪浪山,怀抱长广溪湿地,依山傍水,环境优越。并且,山水东路还把自然禀赋运用到了极致,在沿线精心布局了太湖植物园、南码头公园等生态项目,不断挖掘江南文化,打造自然主题园区。

论人文底蕴,山水东路的历史脉络同样深厚,尧歌里古村古道斑驳、古建静立,诉说着江南水乡的悠长岁月。

论科创浓度,山水东路聚集了滨湖80%以上的顶级科教资源: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两所双一流高校矗立;中国船舶七〇二所等“国字号”大院大所坐镇;更汇聚了超3000家硬核企业,吸引7500余名高层次人才在此扎根奋斗。

在这里,科创浓度直接转化成了产业厚度。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集群:申威信创产业园以“申威”芯片为核心,构建“处理器-整机-云基座-软件-安全”的全链条生态;

海空天装备领域“国之重器”云集:“奋斗者”号万米深潜、“蛟龙”号探秘深海、高端气象雷达巡天揽云......

而在如此硬核的产业与科创图景中,这座由老茶厂改造而来的绿波美术馆,恰好拼上了山水东路的一块重要人文拼图,它不仅更深层次地提升了山水东路的人文气质,也让这里成为了一条能滋养人心、文艺气息浓厚的“生活带”,让这条象征无锡未来脉动的科创走廊,拥有了更丰沛、更动人、也更可持续的生命力。

科技追求理性的突破,艺术滋养感性的心灵。

一座处于科创带上的美术馆,让“硬核”的山水东路,从此多了几分人文的温婉。

来源:金融街1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