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能你觉得不难。 毕竟刷视频时,总有人晒着自己的豪车、别墅、动不动年入百万的流水。 直播间里,随手一刷就是几千几万的打赏。 看多了,就觉得身边的人都很有钱。
在中国,能一次掏出50万的家庭有多少?
可能你觉得不难。 毕竟刷视频时,总有人晒着自己的豪车、别墅、动不动年入百万的流水。 直播间里,随手一刷就是几千几万的打赏。 看多了,就觉得身边的人都很有钱。
但那是社交媒体的幻觉。 它只让你看到一小撮人的生活。 真实的情况,远比你想象的要骨感。
央行的最新调查报告说了句扎心的话: 中国99.63%的银行存款,都在50万以下。 什么意思? 就是全国只有0.37%的人,银行存款超过50万。
你可能会反驳:存款只是现金,不算房产、股票、基金、理财啊。 没错。 但问题是,能在银行躺着放50万不动的,绝对是少数。 而且多数人所谓的“理财”,本金也没多大。
50万到底多不多?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多。 在一线城市,买个车位都不够。 随便一套房,首付也就杯水车薪。 但你要真问问自己,现在立刻掏出50万现金,会不会肉疼? 或者更现实点——能不能立刻拿出来?
多数人的答案,是不行。
原因很简单。 大部分家庭的钱,都“绑”在了房子上。 还有车,还有孩子的教育,还有每个月要还的贷款。 账面上看似有资产,真要现金流出来,困难得很。
我认识一个同事,家在二线城市。 夫妻俩加起来年收入三十多万,听着不差。 两套房,一套自住,一套出租。 但要一次掏50万现金?他们得先把定期存款全取出来,再卖点基金,甚至得动用孩子的教育金。 而这,还得考虑是不是在亏的时候卖出。
这才是普通家庭的真实状态——资产不少,但流动资金有限。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情况。 中国有很大一部分家庭,根本没有多少存款。 不信你去问身边朋友,有多少人的银行卡里长期保持10万以上余额? 别说50万,连个应急的20万都凑不齐的家庭,一点都不少。
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收入差距摆在那里。 社交媒体上的人,动不动说自己月入五万十万。 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告诉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4年也就5万多一年。 这是人均,不是家庭年入。 而且是“可支配收入”,不是存款,更不是存款净增长。
第二,生活成本高。 一线二线城市,房贷、房租占收入的大头。 孩子教育,老人生病,车子保养,随便一个大件支出都能把存款清空。 三四线城市,虽然房价便宜点,但收入也低,存钱速度一样慢。
第三,存钱能力被透支了。 消费分期、信用卡、花呗、借呗…… 很多人其实是先花未来的钱,再慢慢还。 表面上生活质量没变,甚至看起来还提升了,但储蓄能力已经被掏空。
所以,当你听到“50万不多”这种话时,很可能是幸存者偏差。 你接触到的朋友圈、短视频、直播间,其实就是社会的顶层切片。 它展示的是最光鲜的一面,却掩盖了大多数人的日常。
现实是,能一次掏出50万现金的家庭,真的凤毛麟角。 那0.37%的人,大多集中在大城市的高收入群体,或者手里有多个房产的中老年人。 年轻人,即便年薪几十万,也很难短时间存出50万。
这背后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中国家庭的财富分布,其实很不均衡。 数据摆在那里:全国财富排名前10%的人,掌握了大部分流动资产。 而剩下的90%,分的那一小块蛋糕,还要应付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别轻易被社交媒体上的“有钱人”迷惑。 那不代表大多数人的生活。 反而,如果你现在能稳定存下钱,哪怕一年只有五万十万,你已经超过很多人了。
50万,其实是个门槛。 它不是暴富的象征,却能看出一个家庭的抗风险能力。 突发情况,比如生病、失业、紧急搬家,如果有50万现金在手,选择会多很多。 反之,没有储备的人,很容易陷入被动。
我见过有人在医院走廊里打电话筹钱,焦急得手都在抖。 那一刻你会发现,所谓的安全感,不是房子、不是车,而是能随时拿出来的钱。
所以,不必嘲笑那99.63%的人,更没必要盲目攀比那0.37%。 大多数人的生活,本来就是在有限的资源里平衡。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提升自己的储蓄能力,让账户里的数字慢慢增长。 别小看这个过程。 它可能比追求所谓的“一夜暴富”,更踏实,也更长久。
来源:财富情报局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