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学”幌子下的骗局:伪装7年敛财3.8亿,大师被判无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2 08:02 2

摘要:此次事件主角,是伪装7年的“励志网红”杨涛鸣,以及他背后令人瞠目结舌的3.8亿惊天诈骗案。虽说“太阳底下无新事”,但从一次次类似事件中,我们总能领悟到一些道理。下面,就让我们一同剖析这起事件背后那些被忽视的要点。

近日浏览新闻,又一位“成功学大师”轰然倒下。为何说“又”呢?此类事件实在屡见不鲜,每次不过是换个主角,重复上演同一出戏。 “成功学”幌子下的骗局:伪装7年敛财3.8亿,大师被判无期此次事件主角,是伪装7年的“励志网红”杨涛鸣,以及他背后令人瞠目结舌的3.8亿惊天诈骗案。虽说“太阳底下无新事”,但从一次次类似事件中,我们总能领悟到一些道理。下面,就让我们一同剖析这起事件背后那些被忽视的要点。 “成功学大师”的陨落 杨涛鸣,本名杨武成,出身河南农村,仅高中学历,未接受过高等教育。起初,他在餐厅当服务员,从事端盘子、倒泔水的工作,后来也尝试过电话卡销售等普通职业,就是个平凡人。 然而,在他精心炮制的宣传资料里,却摇身一变成为天选之才:25岁成为国家级讲师,26岁助力600多家企业业绩翻倍,27岁开上劳斯莱斯,还师从成功学鼻祖陈安之等等。这些光鲜履历,让众多人将杨涛鸣奉为人生导师,盲目追随。 但事实是,所谓25岁成为国家级讲师纯属子虚乌有;他宣称助力的600多家企业,经调查,许多企业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与他毫无关联;那辆劳斯莱斯不过是花二十多万购置的二手车,白天用作拍照道具,晚上他还得靠跑婚庆赚油钱;他口中与各路大佬交往、握手的照片,是用先进P图技术伪造的,就连师从陈安之也是他自导自演的包装。可以说,杨涛鸣身上唯一真实的,只有23岁前的平凡经历。 如此拙劣骗术,稍加背景调查便能识破,可仍有不少人上当受骗,坚信杨涛鸣能引领他们走向成功。果不其然,凭借虚假人设走红后,杨涛鸣开启了诈骗敛财之旅。 他以投资项目为诱饵,向粉丝许下高额回报承诺,不少人出于信任,将辛苦积攒的积蓄投入,最终血本无归。除投资骗局外,他还推出各类“成功学”课程,从几百元的入门课到几十万元的“高端私董会”,价格跨度极大,满足不同消费层次人群。此外,他还售卖所谓“能量物品”,比如将一根头发包装成“富贵能量发丝”,售价竟高达6万。 这场骗局持续7年后终告破裂,经报案,警方介入调查,杨涛鸣真面目曝光。杨涛鸣等人在7年时间里,通过虚假宣传、心理操控等手段,诈骗金额高达3.8亿余元。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杨涛鸣案作出一审判决,以诈骗罪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赢者通吃”逻辑下的成功焦虑 回顾“杨大师”的故事,并不复杂,所用骗术也是前人玩过无数次的“新瓶装旧酒”。可为何总有人在同一个陷阱里屡屡摔倒?在当今时代,人们对成功的焦虑为何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急切? 在这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赢者通吃”理念已深深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无数人陷入成功焦虑的漩涡,杨涛鸣这类“成功学大师”正是利用了人们这种心理。 社会财富愈发向少数人集中,成功的企业家、投资人能在短时间内积累巨额财富,过上奢华生活,他们的故事经媒体广泛传播,成为大众羡慕的对象。而普通劳动者即便辛勤工作,收入微薄,仅能维持生计。巨大的贫富差距,让人们对成功和财富的渴望愈发强烈,焦虑感也随之而来。 这种现象在新兴行业尤为突出,如今财富分配差距甚至远超二八定律,以新媒体行业为例,可谓是“一比九十九定律”,百分之一的人收割了百分之九十九的群众注意力与收益。社会头部、腰部与底部的差距从未如此悬殊,社会整体财富空前增长,但分配差距也空前拉大,现代资本家与工人的差距,远比古代贵族与农民的差距大得多。 在这种差距下,人们仿佛被剥夺了不想成功、不能成功的权利,周围一切都在传递“不成功便一无所有”的信息,似乎只要成功,所有愿望都能实现,反之则一无所获。 受“赢者通吃”逻辑影响,那些被杨涛鸣诈骗的人渴望成功、改变命运,被他描绘的美好前景迷惑,盲目相信其“成功学”,以为追随杨涛鸣学习就能快速成功、实现财富自由。然而,他们没意识到,成功的逻辑绝非如此简单,甚至可以说,成功具有不可知性。 “万般皆是命”并非消极 杨涛鸣之流最擅长将人生这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探索,包装成有标准答案的数学题,高呼“只要做到A就能得到B”,这本质上是对成功的严重误读。那些被奉为真理的“成功学秘籍”,从根源上就错了,错在将复杂系统当作可控机器。 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需阳光、土壤、水分等无数因素微妙配合,任何一个变量的偶然变化,都会导致结果大相径庭。没有人能预知未来,马云1995年接触互联网时,怎会料到二十年后电商会重塑中国经济;俞敏洪高考三次才考上北大,也无法预见新东方会影响几代人的留学之路。那些事后总结的成功要素,不过是对既定事实的强行归因。 数学上的“哥德尔不完备定律”表明,有些事物超出人类认知范畴,成功规律亦是如此。成功学最荒谬之处,在于将“幸存者偏差”包装成“必然规律”,就像杨涛鸣在课堂上展示的“劳斯莱斯车主学员”,与彩票站张贴的中奖者照片无异,刻意隐藏了无数同样操作却一败涂地的案例。 成功学最可怕之处,在于将“不可控”偷换为“不够努力”,进而制造焦虑,诱使人们掏钱。这种逻辑如同农民遇旱灾却怪自己不会求雨般荒谬。 最后奉劝大家,在成功的混沌系统里,努力是必要条件,但绝非充分条件。“万般皆是命”,我们需与自己和解,化解成功焦虑。做不到很正常,成功本就偶然,失败才是常态,尽力就好,做真实的自己,成与不成自有定数。

来源:兮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