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火烧的面皮横竖都折六层,层层刷涂香油,经锅烙火烤而膨为灯笼形,火烧皮薄如纸,几乎透明,但里面还有六层瓤,五公斤面经过2000多下折压可出200个火烧,每只重量仅六七钱,25-26克,因此又称为“灯笼火烧”“风筝火烧”“气火烧”。民间传说曾有一人挑一担宋楼火烧赶
主播读经典、陪您说晚安,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我是禹城融媒主播庞伟伟,今晚与您分享王德胜的文章《宋楼火烧》。
宋楼火烧为夏津汉族传统名吃,用上等面粉,加适量黄豆面加盐水制成,和面不只用手揉,还要用杠子压,这样和出的面才有韧性。
火烧的面皮横竖都折六层,层层刷涂香油,经锅烙火烤而膨为灯笼形,火烧皮薄如纸,几乎透明,但里面还有六层瓤,五公斤面经过2000多下折压可出200个火烧,每只重量仅六七钱,25-26克,因此又称为“灯笼火烧”“风筝火烧”“气火烧”。民间传说曾有一人挑一担宋楼火烧赶集,途中忽然刮起大风,火烧被刮到半天空,他跪地求天说:我娘哎,可别都给刮跑了,落下一个来就够本儿。宋楼火烧看似很硬,但用开水一浸,立即软成煮熟的面片,不仅食用方便,而且可口益胃,是老人、小孩、病人皆宜的食品。另外,宋楼火烧里外八层皆酥脆,适于久存,最长可放三年之久,不变质,不变味。若切成细丝加精肉或鸡蛋焖烩,吃起来柔软松散,别具风味。在夏津一带,人们每逢亲友乔迁新居或是孩子生日,都要送上十几个宋楼火烧,用它表示祝贺,借“火烧”与“火爆”这个谐音,以示生活美满和孩子健康。
宋楼火烧
宋楼火烧始创于清朝中叶,相传,清朝同治年间,宋楼村上有个很有心计的手艺人叫侯其顺,以卖火烧为业。他家做的火烧,个头大层次多、皮薄如纸,色正味佳,外形美观,食用方便,易于存放。他边干边摸索,不断改进制作技法,终于独树一帜,名扬四方。恰好宋楼又是每逢二、七日为集市的大镇店,故众皆称之为“宋楼火烧”。清同治四年(1864)曾做贡品进贡京师,颇受青睐。当时,同治皇帝拟选侯其顺进御膳房供职,因其妻分娩而未果。后其子侯振兴继营此业,手艺精湛,制作日巧。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复将宋楼火烧进贡于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得赏银五十两。
2017年,宋楼火烧被列为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工艺要求高,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近年来,宋楼火烧又获评“山东省名小吃”“德州名小吃”等荣誉称号,还入选了“到山东最想品尝的100种美食”。围绕宋楼火烧,还衍生出了八宝火烧、驴肉火烧、焖火烧等著名小吃。目前,宋楼火烧从业人员达到2000余人,遍布夏津及周边县市。
作者简介:
王德胜,山东省理论宣讲专家库成员,德州学院黄河大运河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出版《六百岁的德州》《德州记忆》《历史镜头中的德州》等图书,第八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获得者。
主播简介: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