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事件链规范化管理峰会:聚焦全程管理,共筑健康新防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1 19:00 2

摘要:2025年7月27日,“心血管事件链规范化管理峰会”在南宁盛大召开。本次峰会特邀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凯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众多心血管领域权威专家围绕心血管事件链全程管理的最新进展、规范化策略以及临床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与热烈讨论,旨在推动最

2025年7月27日,“心血管事件链规范化管理峰会”在南宁盛大召开。本次峰会特邀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凯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众多心血管领域权威专家围绕心血管事件链全程管理的最新进展、规范化策略以及临床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与热烈讨论,旨在推动最新循证和指南共识落地临床,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整体防治水平。本文整理会议重点,以飨读者。

ASCVD综合管理新进展,阻断心血管疾病事件链

2025 ACC大会 ASCVD及冠脉血栓部分热点撷取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自成教授对2025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发布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管理指南》进行了权威解读[1]。该指南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时长、降脂策略及血运重建策略等方面提出了重要更新,旨在进一步优化ACS患者管理,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并改善预后。李自成教授强调,DAPT仍是ACS治疗的I类推荐。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指南推荐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此外,指南明确推荐对存在胃肠道出血风险的患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1]。

图1 《2025 ACC/AHA ACS管理指南》抗血小板推荐[1]

在血脂管理方面,他汀类药物仍维持一线推荐地位,同时新指南将非他汀类降脂药物纳入ACS患者二级预防方案。对于无禁忌证的ACS患者,指南建议早期(

β受体阻滞剂:心血管事件链全程的重要基石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王虹教授分享了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全病程管理中的最新进展。最新欧洲高血压指南推荐β受体阻滞剂可用于任一阶段的降压联合治疗[2],多项研究证实其可改善心血管结局并降低死亡率,广泛适用于高血压及其50余种常见合并症的治疗。《2024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诊断和治疗指南》[3]推荐无禁忌证且存在持续缺血症状的NSTE-ACS患者早期(24小时内)启用β受体阻滞剂(I,A)。在心衰领域,最新证据进一步夯实了β受体阻滞剂的基石地位,指南推荐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患者尽早、小剂量起始包含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和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的“新四联”方案,并根据耐受性滴定至靶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I, B)[4]。

图2 心衰指南更新内容[4]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一西教授系统阐述了β受体阻滞剂的心血管保护机制,包括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降低心率血压、减少心肌氧耗、拮抗儿茶酚胺毒性以及改善心肌重构等[2,5,6]。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β受体阻滞剂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基础治疗药物[1-4]。此外,王一西教授重点分析了制剂工艺对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以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为例,其独特的多单位微囊系统(MUPS)技术确保了药物在24小时内平稳恒速释放,血药浓度波动小,药效更稳定,且不受食物、胃排空速度和胃肠道pH值影响。这种复杂工艺使得仿制药难以在溶出度、均匀度、可掰分性及长期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上达到与原研药完全等效[7-9]。因此,对于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如ACS、HFrEF),建议优先使用工艺成熟、循证充分的原研β受体阻滞剂,以确保治疗稳定性和更优的获益风险比。

图3 国内外权威指南对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推荐[1-4]

讨论环节

在讨论环节,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管理任重道远,防治需关口前移,覆盖从危险因素控制到终末期心衰的全链条管理。《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达3.3亿,仍位居中国城乡居民的首位死因,2021年分别占农村、城市死因的48.98%和47.35%,即每5例死亡中约2例归因于心血管病[10]。心血管事件链揭示了心血管疾病从危险因素到终末事件的级联病理进程,确立了“早期干预危险因素以阻断事件链”的防治原则,为心血管疾病一体化管理提供理论基础[11]。

抗血小板治疗需平衡“缺血-出血”风险,指南将DAPT作为I类推荐。此外,β受体阻滞剂作为心血管事件链全程管理基石,其应用可贯穿心血管事件链全程[1-4],从高血压这一危险因素阶段到心绞痛、心衰等临床疾病阶段。而原研药的稳定性优势值得关注,对特殊患者人群或临床背景需进行个体化考虑,如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处于特殊的病理生理状态,需要更稳定的药物。因此,专家建议对危急患者或危急时应尽量使用β受体阻滞剂原研药。

血脂管理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筛查与干预并进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杨玲教授深入分析了中国动脉粥样硬化的疾病负担及斑块筛查评估现状。杨玲教授指出,中国心血管疾病负担日益加重,超过1/5的人群面临颈动脉斑块问题[12],斑块进展是导致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潜在机制,高危斑块会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13]。因此,早期筛查和精准评估斑块对于预防心血管事件至关重要[14]。

图4 针对无症状人群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筛查的推荐意见[14]

杨玲教授指出,PESA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在早期阶段存在消退可能,早期强化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获益更显著[15]。

脑血管病防治:聚焦卒中/TIA的综合管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李晓峰教授对《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版)》[16]中缺血性卒中与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管理部分进行了解读。李晓峰教授指出,脑血管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卒中负担仍在攀升,亟待优化管理。在抗栓治疗方面,指南建议非心源性卒中患者发病24~48小时内应启动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心源性卒中患者,应尽早启动抗凝治疗。对于携带有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的卒中或TIA患者,PRINCE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应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方案较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减少了血小板高反应性(10.8% vs. 35.4%,P

李晓峰教授还提到,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指南建议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如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130 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80 mmHg以下。强化降脂治疗也被推荐用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他汀类药物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石,高强度他汀类药物被推荐用于降低LDL-C水平,稳定斑块,并具有抗炎等多效性作用。新版指南通过贯穿“精准评估-高效干预-严密预防”的全程管理理念,为中国缺血性卒中及TIA的防治提供了更科学、更落地的循证框架[16]。

图5 《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版)》降脂治疗推荐[16]

讨论环节

与会专家表示,血脂异常与卒中密切相关,LDL-C是卒中复发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给予高强度他汀,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斑块筛查对于提升风险评估准确性、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并最终改善临床结局具有重要意义。颈动脉斑块作为全身动脉硬化的“窗口”,可独立预测心血管事件。一旦检出斑块,无论基线血脂水平如何均需启动他汀治疗。此外,告知患者斑块存在可显著提升治疗依从性,早期干预能通过缩小脂质核心、增厚纤维帽等机制逆转斑块进展。

总结

黄凯教授总结指出,本次峰会紧密围绕“心血管事件链”全程管理的核心理念,深入探讨了从ASCVD危险因素控制、斑块筛查干预,到ACS规范化救治,再到心衰与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最新进展和规范化策略。展望未来,心血管疾病的规范化管理仍需不断推进。另外,要加大对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水平和预防意识。期待未来有更多来自高质量研究改写指南,为全球心血管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RAO S V, O'DONOGHUE M L, RUEL M, et al. 2025 ACC/AHA/ACEP/NAEMSP/SCAI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int Committe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 Circulation, 2025, 151(13):e771–e862.

[2] MANCIA G, KREUTZ R, BRUNSTRöM M, et al. 2023 ES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Endor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ISH) and the European Renal Association (ERA)[J]. J Hypertens, 2023, 41(12):1874–2071.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 52(06):615–646.

[4]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 et al.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精简版)[J]. 中国循环杂志, 2023, (12).

[5] WEBER M A. The 24-hour blood pressure pattern: does it have implications fo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J]. Am J Cardiol, 2002, 89(2a):27a–33a.

[6] 吴学思. 心率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意义[J]. 中华内科杂志, 2006, (7):601–602.

[7] OOSTERHUIS B, JONKMAN J H, KERKHOF F A.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comparison of a new controlled-release formulation of metoprolol with a traditional slow-release formulation[J]. Eur J Clin Pharmacol, 1988, 33 Suppl:S15–8.

[8] SANDBERG A, ABRAHAMSSON B, REGåRDH C G, et al. Pharmacokinetic and biopharmaceutic aspects of once daily treatment with metoprolol CR/ZOK: a review article[J]. J Clin Pharmacol, 1990, 30(S2):S2–16.

[9] WIKSTRAND J. MERIT-HF--description of the trial[J]. Basic Res Cardiol, 2000, 95 Suppl 1:I90–7.

[10]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胡盛寿.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25, (6).

[11] DZAU V, BRAUNWALD E. Resolved and unresolved issu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workshop consensus statement[J]. Am Heart J, 1991, 121(4 Pt 1):1244–63.

[12] FU J, DENG Y, MA Y, et al. National and Provincial-Leve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Chinese Adults[J]. JAMA Netw Open, 2024, 7(1):e2351225.

[13] YANG Y, SHAH J P, ZENG H, et al. Prevalence and Prognosis of High-Risk Plaque on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J]. JACC Cardiovasc Imaging, 2020, 13(2 Pt 1):522–523.

[14]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编辑委员会.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2, (1).

[15] MENDIETA G, POCOCK S, MASS V, et al. Determinants of Progression and Regression of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Over 6 Years[J]. J Am Coll Cardiol, 2023, 82(22):2069–2083.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 磁共振成像,2025,16(01):1-8.

[17] Wang Y, Chen W, Lin Y, et al. PRINCE Protocol Steering Group. Ticagrelor plus aspirin versus clopidogrel plus aspirin for platelet re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mino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open label, blinded endpoint,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II trial. BMJ. 2019 Jun 6;365:l2211.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不用于推广目的。
审批编码: CN-165118 过期日期:2026-08-10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