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新媒体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以来,在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中,互联网新媒体一直秉持着自身“草根化”、“碎片化”和“互动性”这三大法宝,而后又利用移动端的技术进步而附生出了第四个法宝——“便捷性”。这四大法宝直指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弱点和技
互联网新媒体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以来,在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中,互联网新媒体一直秉持着自身“草根化”、“碎片化”和“互动性”这三大法宝,而后又利用移动端的技术进步而附生出了第四个法宝——“便捷性”。这四大法宝直指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弱点和技术弊端,将传统广播电视行业逼到了绝境。。
然而,物极必反。事物某种因素发展得越充分、越极致,同时意味着与其对立的相克的因素也会随之发展得越充分、越极致。即所谓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对于互联网这个无边的市场与无限的用户而言,更是如此。
互联网越是草根,用户越是需要“意见领袖”。
人是群体动物,支配者即领袖与被支配者即群众,是自然的一种生态,具有着进化形成的心理适应机制。勒庞著名的《乌合之众》就从大众心理研究的角度生动地揭示了领导者与大众之间共生与互动的关系。
现代大众传播理论问世之初,传播被认为是魔弹,可以直接将信息注入到人的脑子里,就像子弹击中靶子一样。然而,随着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魔弹论”很快被“两级传播论”所取代。“两级传播论”认为信息都是首先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意见领袖”那里,再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到普通大众那里。
“两级传播论”描述的是印刷媒体时代的传播关系,广大受众必须依靠识文断字的“意见领袖”来转达、解释文字信息。而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信息直接诉诸大众的视觉与听觉,但这并没有削弱“意见领袖”的存在价值。各类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评论员,以至今日互联网新媒体中活跃着的大号、大V,依然履行着“意见领袖”的使命。只是相对于文字为载体符号的传播,他们更专注于传递观念、情感、知识和欲望,以更好地达成传播的效果。
由此可见,在大众媒体传播中,“意见领袖”是一种“刚需”。只是互联网新媒体更多将“意见领袖”的权责释放给了用户,而传统广播电视,不仅旗下的主持人、评论员,媒体机构自身也构成为一个“意见领袖”。较之互联网新媒体的“个体性”的“意见领袖”,传统广播电视作为机构性的“意见领袖”,自然集聚了更多资源,也更具有权威性;尤其较之新兴的互联网,还有着更为久长的岁月历练,为几代受众所加持,自然粘性更强、公信度也更高。因此。从满足受众对于“意见领袖”的需求的角度看,传统广播电视之于互联网新媒体的竞争,如同田忌赛马,以己所长攻彼所短,焉有不胜。
当下互联网的“草根化”致使活跃于网络上的“意见领袖”鱼龙混杂、良莠难分,加之“野蛮生长”、“狼性竞争”的互联网生态法则,各种抢夺“眼球”的不实信息充斥网络。广大受众在经历了虚拟现实中的冲浪快感之后,对于真实、客观和权威性信息的需求随之也就尤为突出。因此,“物以稀为贵”,互联网新媒体的“草根化”越充分,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绝地反击的机会也就越大。
当然,互联网技术带来了更新的信息传播体验,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自然是不能再简单困守于传统的频率、频道端,但也绝不等同于要砸掉收音机、电视机;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必须要能勇敢地走进和拥抱互联网,可以放下传统媒体固有的传者中心的身段,摆脱高高在上、教化式的传播模式,打破自我束缚的坛坛罐罐,将自己变得更平易、更亲和,甚至于比互联网更“草根”,但也绝不等同于要放弃自己,相反更需要坚守自己,坚守自己作为“意见领袖”本已具备的专业技能、职业操守和社会担当,这样才倒更可能为传统广播电视重新赢得广大受众。
来源:说似一物即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