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表现形式上,电影突破了舞台空间的限制,不再局限于表演区的后台,而是将视点扩展到整个德祥戏院、北京城,乃至军阀混战的社会大环境,这是电影的显著优势。但与此同时,电影也失去了话剧特有的观演互动体验。犹记得话剧《戏台》现场,陈佩斯登台时观众起立致敬的场面,以及落幕
作者:黄 牙
陈佩斯导演的电影《戏台》上映后广受好评。无论是话剧版还是电影版《戏台》,故事核心并无二致。
电影《戏台》剧照
在表现形式上,电影突破了舞台空间的限制,不再局限于表演区的后台,而是将视点扩展到整个德祥戏院、北京城,乃至军阀混战的社会大环境,这是电影的显著优势。但与此同时,电影也失去了话剧特有的观演互动体验。犹记得话剧《戏台》现场,陈佩斯登台时观众起立致敬的场面,以及落幕致谢时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一刻,演员既承载着角色,也闪耀着自身的艺术生命。这种直接的、充满温度的互动,在电影院里几乎难以复现。相较于剧院观众的热情迸发,影院观众往往更显冷静,在观影过程中能更深入地思考喜剧中的荒诞与讽刺。然而,这些主题,自话剧首演便已引发关注,至今仍被广泛讨论。因此本文试图更进一步,或换一个视角,探讨电影《戏台》故事中蕴含的关于艺术立场的问题。
普遍认为,《戏台》的故事揭示了权力与艺术尊严或艺术信仰的紧张关系:在蛮横的权利面前,一切事物似乎都难逃屈服的命运。这确实令人感觉难受,但影片中的权力并没有真正介入到艺术理解的深层逻辑。其特殊性在于,拥有权力的军阀洪大帅的“艺术偏好”,恰好与剧中的主要人物(如班主侯喜亭、名角金啸天、凤小桐及票友刘八爷等)对京剧《霸王别姬》的理解——一种被他们奉为圭臬的艺术方式——发生了激烈碰撞。于是,权力动用强力来扭曲乃至践踏在侯喜亭等艺术家眼中“戏比天大”的艺术信仰。这里自然存在讽刺与反感。但我们需要厘清的是,侯喜亭等艺术家们所反感的,绝非权力本身,而是权力将他的意志强加于一种被他们认为另类或低级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戏台》中实际存在着两种艺术信仰的对抗:一种是侯喜亭、金啸天、凤小桐等人为代表所坚守的传统艺术信仰;另一种则是以洪大帅所推崇的大嗓门的唱法。笔者认为,这两种艺术信仰指向了两种艺术取向,即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
艺术活动,在相当长的历史中,常被视为精英阶层的专属。欣赏这些艺术,通常需要特定的知识储备和经济基础,而要加入其中更非易事。《戏台》里那些名角的唱腔念白都别具一格,不经过严苛的训练显然难以企及,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技艺的高低,而在于剧中的精英阶层(包括演员侯喜亭、金啸天,及贵族观众刘八爷等)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排斥。他们把自身信奉的艺术奉为唯一正宗,视其他形式(如大嗓门的落子戏唱法、洪大帅的欣赏趣味等)皆为“下品”,并通过贬斥来巩固自身地位。这种“唯我独尊”的艺术观,深深印刻在他们的骨子里。
但影片展现的主要矛盾,并不在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之间。它讽刺的锋芒,更尖锐地指向权力的恣意妄为:权力竟然可以粗暴地将百年传承、千锤百炼的精英艺术,强行扭曲为被侯喜亭们蔑视的“下品”形式。不得不说,尽管《戏台》故事中蕴含着一种对大众艺术的蔑视立场,但它巧妙地将这种立场与观众更加反感、害怕的权力捆绑在一起。因此,观众在观影时,其注意力与批判情绪往往更多地被这种显性的、更具威胁性的权力象征所吸引。精英艺术家们最终为了捍卫艺术信仰,敢于在舞台上直面指向他们的枪口。这种精英艺术与暴虐权力的戏剧性对峙,成为影片最震撼人心的主题,也在客观上使得故事中隐含的那种对大众艺术形式的蔑视立场,相对容易被观众忽略。
但我们必须承认,《戏台》中被精英阶层所不屑的大众艺术,无论是大嗓门的落子唱法,还是洪大帅基于乡土情感的艺术诉求,其本身并没有“出格”之处,也不应该被蔑视。大嗓门的落子唱法,可能就是大多数戏曲票友的唱法;洪大帅喜欢带有自己乡音的唱腔,以及后来提出修改《霸王别姬》剧本的意图,恰恰折射了大众朴素的审美心理:人们更愿意接受、亲近自己熟悉的艺术形式,更渴望在艺术中寄托对英雄命运的惋惜与美好希冀。正如很多人读完《史记·项羽本纪》之后,为项羽割颈身死而感到惋惜一样。因此,不管是大嗓门的唱法,还是洪大帅的艺术诉求,都承载着真实而广泛的情感,值得被理解而不该被蔑视和嘲笑。
诚然,侯喜亭们所代表的京剧艺术更精致,是经过历史沉淀、代代相传的艺术瑰宝,其艺术价值毋庸置疑。普通大众如大嗓门、六姨太等也会模仿、喜爱、向往甚至膜拜它。与此同时,植根于大众生活的艺术表达同样不应被忽视或贬低。大众艺术源生于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拥有更广袤的土壤和更蓬勃的生命力。它代表着普通人对艺术最本真、最直接的喜爱方式,其存在本身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推广价值。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大众艺术不等于低俗艺术。影片中洪大帅的要求、大嗓门的表演,都没有传播消极思想或使用低俗语言。但影片也通过一个精妙的讽刺,隐晦地警示大众艺术滑向低俗化的潜在风险——大嗓门和洪大帅在艺术审美标准上的模糊性,未能清晰地把握何为纯粹的艺术表达。而现实中充斥荧屏的某些粗制滥造的网络微短剧,恰恰证明了当大众艺术失去对艺术品质的坚守、一味迎合低端趣味时,就容易滑向空洞化、庸俗化的境地。这提示我们,大众艺术应时刻保持警醒与自省,不断提升艺术水准。在此过程中,向精英艺术汲取养分,是必要的途径。反观精英艺术,其责任在于引领、提升大众艺术的普遍水平,而非因此沾沾自喜、居高临下、故步自封,更不该将大众艺术视为蔑视和嘲笑的对象。
精英艺术家们应该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从骨子里剔除那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这无异于一场“刮骨疗伤”。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真正扎根大众立场,在真诚地向大众学习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指导大众艺术走向更健康、更高水平的发展。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两者本应是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互相成就的关系。在温暖彼此的同时,照亮人类的精神世界,共同服务于更广大的人群。
当然,电影《戏台》本身绝非那种曲高和寡的精英电影,也并非那种高高凌驾于广大观众之上的说教之作。它是一部制作精良、雅俗共赏的好看的大众电影,受到观众的欢迎也是理所当然的。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