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天时间,三款变一款,理想的产品策略,正经历痛苦的自我否定。中国新能源汽车史上最急促的产品策略调整背后,理想纯电战略的转型焦虑暴露无遗。
作者 | 方尧 编辑 | 魏晓
六天时间,三款变一款,理想的产品策略,正经历痛苦的自我否定。中国新能源汽车史上最急促的产品策略调整背后,理想纯电战略的转型焦虑暴露无遗。
8月5日,距离理想i8豪华纯电SUV上市仅过去六天,理想汽车突然宣布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取消Pro、Max、Ultra三个版本划分,统一为“理想i8”单一配置,售价从34.98万元下调至33.98万元。所有车型赠送价值1万元的铂金音响,后舱娱乐屏套装列为独立选装项,售价1万元。
理想官方声明中“我们听劝,立即响应!”的表态,掩盖不了战略误判的尴尬。更耐人寻味的是,i8发布一周,仅公布了小定3万的数据,还未公布大定数据。沉默本身,已经说明了市场情况。
这无疑是理想纯电战略的又一次挫折。一年前,承载厚望的MEGA初战不利;如今,肩负破局使命的i8,上市即被阴云笼罩。
理想纯电,屡败屡战。理想当前的纯电车型困局,表象是爆款产品难以持续,本质是纯电技术储备不足引发的转型焦虑,根源则在于“既要又要还要”的战略摇摆,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击穿单点市场。
安全营销为何争议重重?
目前,理想i8所处的六座纯电SUV战场,已成中国新能源竞争最惨烈的修罗场。
从性价比看,乐道L90配置碾压同级30万级竞品。以26.58万元起售价(BaaS方案低至17.98万)杀入市场,价格比i8低近三成,却标配空气悬架、气囊、杜比全景声音响,高通8295P芯片及17.2英寸中控屏,性价比极高。换电网络覆盖3300+座电站,3分钟换电效率直击续航焦虑痛点。
从产品力看,问界M8纯电版则高举华为的技术大旗。问界M8以华为ADS 4.0系统配合双激光雷达,预售价37.8万元虽高于i8,但L3级自动驾驶体验,在豪华车市场中独树一帜。其705km续航与600kW超充虽稍逊理想5C技术,鸿蒙座舱4.0支持三屏联动,智能化协同体验贴合家庭需求,其生态协同优势难以复制。
当性价比、产品力与竞品相比,不足以支撑高端定位时,理想将造车最基本的“安全底线”当作营销突击点。
7月29日i8发布会上,本欲展现安全实力,却演变为公关灾难。
在发布会的屏幕上,理想i8以2.6吨对撞8吨重卡,卡车瞬间“四轮离地、驾驶室撕裂”的画面,不符合物理定理,引爆全网群嘲“物理老师连夜辞职”“牛顿的棺材板压不住了”。
资本市场反应更直接——发布会后理想港股暴跌12.84%,投资者社群里一片哀嚎:“又踩雷了!”“MEGA的噩梦还没结束?”
消费者对i8的安全营销不买账,本质上是对理想的纯电车型性价比、产品力方面的质疑。
在推出首款纯电车型MEGA失利后,理想在纯电赛道上的焦虑愈发明显。然而,纯电核心“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在核心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方面,理想长期依赖外部供应商,反观比亚迪,从电池、电机、电控到半导体,已经在技术上实现了垂直整合,成本控制能力极强。
此外,理想 i8 全球首搭的VLA司机大模型尚在初期;依赖基础设施铺开的“充电12分钟,续航500公里”的5C超充体验优势短期内难以形成壁垒。
技术参数难秀,作为造车底线的安全,就沦为营销武器。安全营销争议重重的背后,是理想因产品力护城河被蚕食,纯电赛道上的技术储备不足而带来的战略焦虑。
纯电技术为何储备不足?
曾几何时,“理想”二字在新势力阵营中,几乎是“用户洞察力”的代名词。掌舵人李想作为造车界的“超级产品经理”,仿佛拥有透视中国家庭出行痛点的X光眼,其对“家庭用车”场景的精准拿捏,催生了L系列增程爆款,更让其成为首个实现盈利的造车新势力。
股市上常讲:盈亏同源,往日荣光,也是今日枷锁。
因为,产品易于模仿。
理想所依赖的"家庭用车"标签,随着问界、零跑等竞争对手的模仿,其"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差异化配置,已成为行业标配。
在用户看来,理想已经从“奶爸神车首创者”,成为“可替代者”。增程爆款红利消退的情况下,理想急需一款纯电车型的成功,证明自己并非“增程偏科生”。
理想的掌舵者李想当然深谙“产品易模仿”的道理——真正的壁垒在于核心技术。
不过,在核心技术方面,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有自己的理念。他曾公开表示:“我们不重复发明轮子,而是专注于整合现有技术资源。”
在这种理念驱动下,2024年理想的技术研发费用率从2023年的8.5%降至7.7%,与此同时营销费用增长了23%。
这一策略虽在短期内降低了研发风险,但长期可能导致技术受制于人。
李想的这种技术理念,导致纯电技术储备不足,导致i8的营销难以打技术牌,只好打起用力过猛的安全牌。
此前,理想专注增程路线,避免多技术路线并行导致的资源分散,人均利润达新势力第一。2024年起,为冲击高端纯电市场,研发资源被增程(现金流业务)和纯电(战略业务)双向拉扯,使得研发投入不够聚焦,有限的资源被摊薄。
据财报显示,2024年,这些研发费用中,有接近一半用于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领域,其他则用于超充基建、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等多个领域。
结果,在智能驾驶方面,理想依然难与华为抗衡,因为华为每年在智能驾驶上的投资都在百亿左右,大约是理想的二倍。
在智能驾驶体验方面,有用户讲道:“理想界面设计和操作体验上较为传统,没有太多‘新鲜感’”。反观华为ADS 4.0,聚焦“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单一场景进行饱和攻击,2024年搭载车型销量暴增,便是“大力出奇迹”的例证。
理想用于超充基建、大模型、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等多个领域的研发,如同天女散花,资源过于分散,未能形成一把刺穿市场的“技术尖刀”。
2019年,李想讲出一句名言:“用户不是因为技术买单,而是为价值买单。”
这句话没错,但是,最有价值的产品,往往由最先进的技术支撑。
目前在纯电领域,理想在技术上面临多重夹击——三电核心技术深度不及深耕多年的比亚迪;智能生态粘性弱于布局更早、体系更健全的小米;成本控制上更是难以抗衡特斯拉与比亚迪构筑的低成本壁垒。
战略定位为何反复摇摆?
如前所述,理想在2024年,投入半数研发预算(约50亿元)到人工智能领域,原因是李想突然将公司定位从“汽车制造商”升级为“人工智能企业”,甚至宣称要打造“空间机器人”。
李想在一次访谈中讲到:“(在愿景上)对理想来说,AI意味着未来的全部。”
当李想从“超级产品经理”角色转向“AI战略家”,理想汽车的战略,出现了明显的摇摆。
理想汽车的战略摇摆也体现技术路线上:李想最初坚持增程路线,认为这是解决家庭用户续航焦虑的最佳方案,但面对行业纯电化趋势,又仓促推出MEGA和i8等纯电车型。
理想的战略摇摆还体现在市场定位上。理想试图同时抓住“家庭用车”和“高端纯电”两个市场。一边推出24.98万元的L6Pro主攻性价比,一边用55万元的MEGA冲击高端,导致品牌认知模糊。
理想的战略摇摆,源于创始人“既要又要”的心态。
既要又要,使得资源难以聚焦,难以在任何一项具备压倒性优势。四面出击,却四面被动。这是导致i8的营销难以打技术牌,只好打出用力过猛的安全牌的更深层原因。
资源不够聚焦,也导致增程市场被问界M5增程版等竞品蚕食;纯电领域遭遇MEGA与i8挫折;AI投入尚未转化为护城河。这些问题已经反映在财报数据中——2025年Q1理想经调整净利润同比下滑20.5%。今年6月,其新车交付同比下降23.4%,成为头部新势力中少数出现负增长的企业,且单车盈利能力明显萎缩。
更致命的是,当用户开始质疑i8是否“值这个价”,自然蔓延到对理想L增程系列性价比的重新审视。
新局未开拓,老本啃不动。
理想正面临艰难的战略拉扯。一方面想要稳定主力增程车型销量,避免L系列崩盘;另一方面又想证明纯电技术实力,然而却陷入 “增程红利消退、纯电转型受阻” 的双重困境。
战略的另一面,往往也是个好战略,但是,如果两者兼顾,往往两者都打不透。
战略的本质是舍九取一,理想的当务之急不是“做得更多”,而是“做得更少却更精”。
理想的纯电之路仍在继续。9月即将上市的i6被内部视为“技术平权”之作,承诺将i8的先进技术应用至25万级市场。可以看出,纯电车型作为行业趋势,理想下决心要拿下,所以,即使屡战屡败,理想也要屡败屡战。
不过,理想的现金储备过千亿,决定其还有很大的容错空间。它需要的,不是四面出击的“既要又要”,而是将资源集中倾注到某个核心突破口——要么是三电技术壁垒的狂飙突进,要么是智能驾驶体验的绝对领先,要么是某个细分市场的彻底统治——在某个领域实现“定点爆破”,一针捅破天。
这一次,理想需要的或许不只是纯电型爆款产品,而是一场关乎研发理念、战略定力刮骨疗毒般的深刻变革。
来源:AI蓝媒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