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2至24日,由西泠印社、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广州市海珠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指导,广州市海珠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州画院、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广州岭南书院•隔山书院主办,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十香园纪念馆承办的“问瑶——陈斋邝以明诗
8月12至24日,由西泠印社、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广州市海珠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指导,广州市海珠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州画院、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广州岭南书院•隔山书院主办,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十香园纪念馆承办的“问瑶——陈斋邝以明诗书画印作品展”将在十香园纪念馆(广州市海珠区江南大道中怀德大街3号)开展。本次展览由刘志辉、陈烨共同策展,于8月15日(周五)下午3:00举行开幕仪式。
前 言
诗、书、画、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四种表现形式。自宋代文人画滥觞以来,四者常常结合在一起,呈现出多重的审美内涵,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直指文人士大夫的文艺生活与精神追求。近现代艺术大师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齐白石等人都追求诗、书、画、印的融通,强调“画事不须三绝,而须四全”。
时至当下,在日益物化的社会和快节奏的生活以及高等艺术院校分科教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真正具有全面修养的艺术家寥如晨星。以明有着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科班出身,却走着古代文人、艺术家博采兼修的路子,默默坚守着先贤延续下来的诗书画印“四全”的追求,并将之与时代相结合颇见创新,在这专才辈出的艺坛中显得尤为难能。
以明的中国画强调以写生观照“丘壑”,以书法带动线条,以识见滋养笔墨。无论是《中国印·信系列之中国印文化景观小记》《渔家春早》等主题创作,还是《羊城即景》《我要记住你的样子,像鱼记住水的拥抱》《静界·山外山》等怡情小品,都能看出他扎实的色彩配搭、笔墨控制与丘壑经营功夫,其干净灵巧的水色,疏朗闲逸的结构,透露出一种灵动的文人气息与鲜活的时代气象。流泉嗽石,远山近村,忽然飘来一抹云霭,胜似层叠渲染,境界自出;闲花野卉,游鱼戏虾,忽然逸出一块怪石,胜似苦心经营,生气自现。
以明的书法植根于汉晋。他很勤奋,走的路子也正,以《张迁碑》《张黑女》为基础,遍涉汉简、章草、“二王”、宋四家与赵之谦、黄士陵等经典名碑帖,总体而言呈现出体态多姿,线质多变,用笔酣畅,富有浓郁的文人书卷气。
以明的篆刻追宗秦汉,其布白分行,具有绘画的巧思;其运刀刻石,擅于结合线条效果冲切互用,一任天然;线条厚重,方中寓圆,刀法以冲刀为主,方圆锐钝。除秦汉印外,他还学习丁敬身、齐白石、吴昌硕、赵之谦等流派印章以及甲骨文印、图形印,认为多学些各种形式的印章,可以丰富印面的效果与风格,秦汉印为本,流派印为用,加上现代人的审美,可产生新的境界,新的风格,以古为新,亦复如是。
以明还能写诗联和古体散文。其《观祈风楼主写竹》一诗,笔行风雨,如见千竿,“人生好比潇潇竹,几节高来几节低”,颇有人生哲理;《迁播瑶溪二十四景》一文,音节跌宕,如见清溪,如闻花香;《太行纪游》一文,笔重神凝,似见千峰巍峨,万壑壁立,又见一抹烟雨,飘荡其中。
总而言之,以明的诗、书、画、印见法度,见意趣,见神韵,见人格,见心灵。
(文/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探索岭南艺脉的当代回响
岭南,这片钟灵毓秀之地,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十香园是清末岭南画坛巨擘居巢、居廉(时称“二居”)的故居,也是“岭南画派”的发祥地。清末民初,以十香园门前瑶溪为主线所形成的广东番禺河南文人、书画家交游极其繁盛。这里既涌现出以“二居”核心的“隔山派”,又走出了高剑父、陈树人等一批享誉全国的艺术大家。邝以明专注于研究“二居”“岭南画派”和“粤派”篆刻,兼修诗文、书画和篆刻创作。本次展览展出60余件作品,涵盖书法、绘画、篆刻、诗文和著述,不仅展现了艺术家在诗、书、画、印和学术领域的博采兼修,更呈现出他在当代语境下对传统艺术融合与互动的深入探索,同时也以此致敬有着 “三绝”之称的居巢。展览以“问瑶”为主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寓意。“问”,是探索与追问,是邝以明在求艺路上永不止步的姿态;“瑶”,原指“美玉”,又指诗文、书画、篆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清末民初以十香园门前瑶溪为水系交通网络的文人、艺术家的交流及其地域风格的生成,有着地理与精神的双重象征。“问瑶”将艺术探索与文化寻根相结合,循着岭南艺脉,追寻艺术本真。通过这一主题,展览全面展示邝以明近十年来承续岭南文脉和探索艺术新语的学术和艺术成果,既有致敬先贤之姿,又有阐扬新风之韵。
邝以明长期深耕 “二居” 画学及岭南画学研究领域,发表了诸多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他精心编纂的《居巢居廉书画文献集论》,系统梳理了“二居” 艺术的文献资料,为学界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所著《晚清民国岭南美术论稿》,更是对晚清民国时期岭南美术发展进行了全面剖析,见解独到,史料详实。这些成果在学术层面推动和加深了岭南艺术发展的研究。
“问瑶”,亦是“问己”。邝以明回望岭南文化根脉,以艺术为线索,在作品中寄寓山川草木之思、岁月人文之感。在本次展览中,观众既能领略到他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感受其深厚的艺术功底与文化底蕴;也可以看到他对文人画意境与笔墨语言的不懈探索,体会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突破的努力。本次展览呈现邝以明从学者到艺术家的转化与叠加,他在梳理岭南文脉的征程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艺术版图,不仅致力于“再现传统”,更在传统的精神土壤上精心培育出适应当代语境的新表达。“问瑶”这一主题,不仅是对地域文化与美术传统的再度审视,更是一位当代文人艺术家对文化使命的真诚回应,彰显出强烈的文化担当与艺术自觉。
多元视角下的艺术呈现
本次展览以“广州印迹”“梦中家山”“龙虫并雕”三个部分展开,全方位、多维度地铺展邝以明在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探索轨迹。从对岭南地域的抒写刻画到对心灵家园的诗意造境,从诗、书、画、印的融合实践到学术与艺术的共生互促,三个部分有机贯穿、联系,充分展现出其艺术创作的鲜明个性。
1. 广州印迹
“广州印迹”部分着力呈现艺术家对广州这座城市的深切体悟,作品围绕瑶溪背景、羊城景致、岭南题材以及致敬二居而展开,以诗文、书法、中国、篆刻画为载体,相互穿插,展现艺术家的多维度探索。展品有描绘广州景象的中国画,如《羊城即景系列》《渔家春早》《山居雨后》等;有记叙岭南事物的书法作品《楷书问瑶拾香》《草书十香花苑序》等;也有相关篆刻作品,如《岭南八珍印屏》等。作品集中呈现艺术家在绘画、书法、篆刻方面的造诣和探索,笔墨间尽显诗意与古意交融。
2.梦中家山
“梦中家山”旨在以诗文、书法与绘画的交织,展现艺术家回望往昔,将家乡胜景与内心意象进行表达。心造境,意生象,如《太行记游》的借景抒怀、《静界·山外山系列》的水墨探索和现代意趣,艺术家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构建起独特的风格。代表作有《中国印信系列之中国印文化景观小记》《我要记住你的样子,像鱼记住水的拥抱》《静界·山外山系列》《篆书微堂吟草》等。
3.龙虫并雕
邝以明在书斋中既“雕龙”也“雕虫”。所谓“龙”,指的是他的学术著述;所谓“虫”,指的是非学术性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等),也指篆刻。本部分主要展示艺术家篆刻作品以及学术著述(包括期刊、著作与参编书籍等),同时配以真人朗诵诗文的视频展现其创作的诗歌与散文,相互辉映,展现出“龙虫并雕”的艺术追求。《岭南学人小印屏》《雕虫不为小技绝印屏》《微堂篆刻别存》等篆刻作品与学术文章图片一同展出,共同构成了邝以明丰富而立体的艺术世界,也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学者型艺术家在不同领域耕耘的精彩历程。
号“看看海岛”)
艺术家简介
邝以明,1980年生,广东河源人,号微堂、陈斋、和煦堂等。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暨南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新星,广州画院副研究馆员、展览典藏部副主任等。
策划西泠印社主办“心心相印——西泠印社社员亚运主题作品展”、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第三届广东岭南美术大展(并任评委)、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等举办“岭南墨妙——容庚、秦咢生、吴子复、李曲斋、张大经书法精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并任评委)、广东省文化厅等举办“百年华诞•翰墨薪传——第二届广东教师书法展”(并任评委),以及“文脉亲则人心通——粤港澳大湾区艺术家城市记忆主题创作读本”“先生之风——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第一回)”(分别被评为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度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提名项目”“2024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提名项目”)等。
书法篆刻、中国画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展览,分别获省级展铜奖等各3次,作品为西泠印社、布达拉宫、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广州画院、陈介祺金石博物馆、卢辅圣美术馆、广州政协文史展示中心、高剑父纪念馆等单位收藏;发表CSSCI等期刊论文18篇,获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最高奖、西泠印社国际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第一名,专著《晚清民国岭南美术论稿》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文艺评论著作(排名第一);担任西泠印社国际学术研讨会评审专家;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转型时期中国城市新移民艺术家的地方感与文化认同研究——以岭南画派为例》、“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华印迹:中国印章功用和美学通史(上、中、下)》、广州市社科规划项目《印迹:晚清民国岭南篆刻艺术发展的文化地理学研究》等课题共10项。
来源:文化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