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原(四百三十)|沂蒙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1 16:02 3

摘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这片因“崮”而著称的蒙山沂水间,先后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斗4000余次。沂蒙的每一寸土地就浸染着烈士的鲜血,每一座山岗都历经过浴血奋战,每一个村庄都是红色的堡垒。

文/苏银东

如果沂蒙有颜色,那一定是红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颜色。

走进沂蒙,鲜艳的那抹红,像一种图腾,在心底久久回荡,绵延不绝。

红色基因,是沂蒙精神的生命底色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这片因“崮”而著称的蒙山沂水间,先后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斗4000余次。沂蒙的每一寸土地就浸染着烈士的鲜血,每一座山岗都历经过浴血奋战,每一个村庄都是红色的堡垒。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在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在沂蒙红嫂纪念馆……一帧帧图片,一座座雕塑,一个个视频,无不诉说着那段至暗时刻的“红”。那种“红”早已沸腾进血液,熔铸于骨髓,成为人世间最耀眼的色彩。

八百里沂蒙,孕育了不朽的沂蒙精神——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起,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而红色,无疑是沂蒙精神的生命底色。

在这片红色的革命土地上,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战斗工作过……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沂蒙大姐”等,舍生忘死,踊跃支前,事迹令人感动……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谱写了一曲大爱无私的家国情怀……

走进费县,走进蒙阴,走进沂南……每一片山坳,每一条街道。每一幢建筑,无不烙印下革命的痕迹、刻下红色的印记。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笑一颦,都能唤起人们心底那一抹红色的记忆。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后,是烈士墓地,这里沉睡着2800位有名或无名的烈士。阳光明媚,松柏耸立,掩映着烈士们年轻的英魂。当面对烈士英名塔,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时,我们的血液,澎湃着崇高的敬仰。时隔70多年,我们与英雄们完成了一次时空对话,对话的主题是关于信念与信仰。

纪念馆高19.47米,外形是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两个战旗形成孟良崮大崮顶山形,红色代表着红色革命,里面镶嵌着194700颗弹壳。触摸着、凝视着有些粗粝的“战旗”,仿佛听到了孟良崮战场的枪炮声、呐喊声、冲锋号声,依然回响在耳畔。一枚风化弹片,上面隐约可见“1947”的刻痕,那上面凝结着10.5万烈士的体温。

大青山突围战,是抗战时期一次最为惨烈的战斗,许多英雄的事迹可歌可泣。

陈明,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在4名随行人员3名牺牲的情况下,他坚决命令最后一名警卫员离开。坚持战斗到只剩下一颗子弹时,他饮弹自尽,血染青山。

邱则民,在机枪手牺牲后,他抢过机枪横扫敌群,弹药打光后砸毁机枪,毅然跳崖牺牲,伟岸身躯化作崖壁上鲜艳的映山红。

程克,面对几十个敌人明晃晃的刺刀,他抓住一个日本兵,狠狠咬掉了敌人的耳朵,被涌上来的日军连刺数刀,血染山岗。

齐德,抗大一分校校部司号长,战斗中多处负伤,肠子都流了出来,他强忍剧痛,将肠子塞进肚子,毅然吹响了冲锋号,腹下一大片殷红。

巍巍青山埋忠骨,烈烈红旗励后昆。

红嫂,是千万沂蒙人民的象征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无数沂蒙人组成浩浩荡荡的抗战支前大军,使敌人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红嫂,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这些娘子军,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双重重担,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6万人……

一串串枯燥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动人心魄的故事。

明德英,因为乳汁救伤员的故事,成为第一个“红嫂”。小说《红嫂》这样艺术地描写了以她为原型的人物形象:

红嫂的脸孔红一阵又白一阵,最后她下定了决心,毫不迟疑地靠近了彭林,把彭林的头轻轻地搬起,把他放在自己的腿上。她迅速地解开了衣襟,把上身向彭林的头部伏下去……

阳光从秫秸攒的缝隙里投射进来,它照着红嫂的脸,她的面孔上红云褪去了,现在显得那么庄严、神圣和崇高。

还有,在抗战时期创办战时托儿所、抚养近百名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组织沂蒙妇女架起火线桥的沂蒙大姐李桂芳,全国十大爱国拥军新闻人物特别奖获得者胡玉萍,等等……硝烟岁月里,沂蒙山区村村有烈士、家家出红嫂。

陈毅元帅曾感慨:“我就是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将革命推过了长江。”

在沂蒙红嫂纪念馆展室里,石头砌成的一个个石屋里,她们的事迹被一拨拨前来参观的队伍所熟悉。“名承陕北小延安 旗指山东大方略”等一幅幅鲜红的对联,成为沂蒙红嫂奉献精神最好的注脚。

“让咱的孩子在家吃粗的,把奶给这些孩子喝吧,咱的孩子没了,还可以再生,咱可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由于全身心抚养86名革命后代,王换于的4个孙子因为营养不良、生病而夭折。面对失去亲人的伤痛,王换于还是告诉家人,要照顾好那些父母投身抗日没人照顾的孩子们。

战时托儿所复原场景前,24个草编摇篮整齐排列。陈列的何止是摇篮?更是超越血缘的大爱 !

纪念馆《妇救会》沉浸式演出中,沂蒙大嫂从带着体温、裹了一层又一层的手绢中拿出家中仅有的2枚鸡蛋作军粮的情节,一下子戳中了大家的泪腺。

展室前的柳树、松树生机勃发。桥下的荷花、睡莲含苞待放。嘹亮的红歌与满树的蝉鸣,歌唱着盛世的繁华。盛世如你所愿,英雄可以安息!

行走在曲折的街巷,我们感觉每一块砖瓦,都渗透着革命的气质。遇到的每一张面孔,都洋溢着崇敬庄重的神情。在英雄们凝视的目光里前行,每一步,我们都走得如此坦荡、踏实与安心。

在拥军支前体验馆,一位沂蒙老妈妈在认真地摊着玉米糊煎饼,红红的炉火映照着她沧桑的脸庞……屋内的石碾、筐子、扁担,似乎诉说着过去的峥嵘岁月。望着老妈妈满鬓的白发,看她全神贯注地摊煎饼,那薄如蝉翼的饼在鏊子上慢慢形成圆形……恍然间,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多少个不眠之夜,无数的红嫂在摊着一张张煎饼。不知不觉,窗户早已透出了黎明的曙光。

薄薄的粗粮煎饼啊,你养育着革命人宽厚的肩膀,更塑造了他们勇往直前的革命意志。

红歌,唱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人人(那个)都说(哎),

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哎……

走进沂蒙这片英雄的土地之前,《沂蒙山小调》是我对于沂蒙山为数不多的了解。到了沂蒙才发现,红歌已经成为这个地区的主旋律。孟良崮、大青山景点中,沿途村镇和集市上,田间山头,到处播放着红歌。沂蒙,简直是红歌的海洋。

在沂蒙红嫂纪念馆,一块石头上刻着红歌——《跟着共产党走》的词曲。在导游带领下,我们满怀激情齐声高歌,引来了周围群众的喝彩。游客从四面八方聚拢来,渐渐形成一支庞大而整齐的队伍。迎着初升的太阳,我们一起唱起来——

你是灯塔,

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

你是舵手,

掌握着航行的方向……

1940年,革命家创作的这首简短的红色歌曲,一次次在小山村唱响,并从遥远的小山村传遍全中国!

革命战争年代,军爱民民拥军、人民一心救伤员的故事,也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素材,于是红歌《愿亲人早日养好伤》应运而生。从诞生那天起,便被一遍遍演绎,从未停止——

蒙山高沂水长,

军民心向共产党

红心迎朝阳……

7月5至6日,无棣文联的艺术工作者们走进沂蒙的两天,正是刀郎演唱会在临沂开唱的时候。5日,当我们一行在孟良崮山下的沂蒙精神教育培训中心住下的当晚,刀郎在临沂奥体公园也开始唱响了《沂蒙颂》:

炉中火,放红光,

我为亲人熬鸡汤,

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

添一瓢沂河水情深谊长……

刀郎在舞台上唱得热血沸腾,场外的场景却令人更为震撼。一位叫做王荣均的81岁老奶奶,手持话筒,裹着一条蓝色头巾,凭借一首简单的《沂蒙山小调》,带动了上百人齐声高唱。

她不仅仅是在唱山歌,更多的是在唱一段历史,一段属于这片土地的红色记忆——唯有红得发紫的红歌,才配得上那段红艳艳的历史与记忆!

“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我为什么不唱下去?”这位15岁就跟随长辈翻山越岭学唱山歌的传承人,让我们明白了文化传承的意义、红色基因的强大。

啊!蒙山青青镌刻你的身影,沂水汤汤呼唤你的英名,一针一线纳满华夏的约定,一勺一碗盛起质朴的叮咛……最美不过沂蒙红!

来源:滨州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