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人,从山脚爬到山顶的时候,背着的全是真心,手里攥的全是勤快。可一旦到了山腰,开始换背包、换地图,路就走歪了。东北雨姐,就是这么一步步把自己从“励志网红”作成了“全民公敌”。
有些人,从山脚爬到山顶的时候,背着的全是真心,手里攥的全是勤快。可一旦到了山腰,开始换背包、换地图,路就走歪了。东北雨姐,就是这么一步步把自己从“励志网红”作成了“全民公敌”。
而且这事最讽刺的地方是——她不是被同行暗算,也不是观众误会,全是自己一点点作出来的。
还记得她刚冒头那会儿吗?短视频里,她戴个头巾,挽起袖子,收菜、切葱、剁蒜,一气呵成,利落得像开了两倍速。东北口音又带着点天然的喜感,说话快人快语,观众看得心里舒坦。
那时的评论区,几乎全是夸她的:“真能干”“看她干活心情都好”“这才是咱东北大妞”。她的背景音乐,还被很多人当成干活的节奏器——有人切菜配着放,有人扫地、跑步都跟着节拍。
顺着这股热度,她开了直播带货。货一上架就秒空,评论区的老铁刷屏:“姐,链接发一下!”那时候,大家真信她卖的都是自家地里种的,真信她嘴里的“朴实无华”。
转折点是红薯粉事件。
有人买了她的红薯粉,煮出来一尝,完全不是纯红薯做的,掺了别的淀粉。消息一传开,观众立刻炸锅。
东北雨姐第一时间发了道歉声明,姿态摆得不低,很多人心里还想:“算了,人非圣贤,知错能改就行。”
结果没几天,她悄悄把那条道歉删了。
这一下,观众直接炸了——删道歉是啥意思?你是真认错,还是演一场戏糊弄我们?
从那一刻开始,她身上那个“真诚”的标签,掉了第一块漆。
很快,有打假博主盯上了她。
有人发现,她视频里的所谓“农村日常”,不少都是摆拍:干活的时候镜头位置太精准,捡柴火来回走两遍,连热腾腾的饭菜都是提前准备好“开机再端上”的。
观众不是不能接受包装,而是你打着“真实生活”的旗号,全靠剧本编。
一旦被识破,这种欺骗感,比货不对板更恶心人——你骗的不只是钱,还有观众的感情。
2024年10月,她名下的公司被曝冒用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名义卖货。这事可以说是直接踩到全国观众的雷区。
全红婵是什么人?那是全国人心尖上的宝贝,清清白白拿世界冠军的姑娘。你去蹭她的名声卖货,还不是本人授权的,这性质可就不是简单的虚假宣传了。
这事一曝光,举报她的人多得平台都得专门开个分类处理,流量分发被掐断,账号被限,带货间接停摆。
一个网红被网友骂,其实还有机会洗白——反正互联网的记忆短。但一旦被官媒点名,那几乎等于“官宣社死”。
官媒没有骂脏话,只是冷冰冰地列事实:卖假货、摆拍、虚假人设、蹭冠军热度。
这种“冷静曝光”杀伤力最大,因为它不给你反驳的余地——全是铁证。
遮羞布没了,留给观众的,就是一个大大的“假”字。
按理说,走到这一步,她要么彻底退场,要么真心实意补救。可8月9日,她突然在微博上转发了一条内容,还配了几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
这动作太熟悉了——就是试水,看自己还有多少热度,还有多少人会理她。
更巧的是,有个博主跳出来替她说话,晒了合照,说她“人挺好的,就是讨生活”。
这话一出,评论区瞬间炸了。
谁不是讨生活?你讨生活的方式是卖假货、摆拍、蹭奥运冠军,这不叫“讨生活”,这叫“骗生活”。
说到底,东北雨姐戒不掉的,是流量的甜头。曾经一场直播几十万人涌进来,货一上架秒空,那种被追捧、被抢购的快感,会让人上瘾。
所以哪怕账号被封,她还是会换马甲、换平台、用各种小号暗戳戳地起号。
只是每次刚冒个头,就被平台按下去。
观众的耐心是有限的,尤其是被你骗过一次之后的观众,心里那道坎,一辈子都可能跨不过去。
东北雨姐不是完全没机会翻身,但条件比登天还难:
第一,她得公开、彻底、不可撤销地为过去的事道歉,把道歉留在那,不是删掉作秀。
第二,她得真心赔偿买到假货的粉丝,别只赔几个象征性的案例。
第三,她得把摆拍、蹭热度这些老毛病戒掉,哪怕因此失去一半流量,也得忍着。
问题是——流量场子里的人,很少有人能忍住不去碰那些“来钱快”的套路。东北雨姐看起来,也不例外。
这世界没那么多“偶然”,更没有凭空的“翻车”。
你一路走来,全是自己选的路。观众可以原谅失误,但不会原谅一次次的算计。
官媒的那一刀,切断的不只是她的账号,而是她跟公众之间的信任链条。现在的东北雨姐,还在流量的河里扑腾,但她得明白一个道理——观众的钱,尤其是被你骗过一次的钱,永远是最难赚的。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只是,流量场的水,比她想的更凉。
来源:文史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