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2025年第一期宁夏“青社学堂”的50名新兴青年骨干走进银川市兴庆区,青砖灰瓦的老巷与新潮店铺的碰撞、传统手艺与现代思维的对话,让这场 “探访城市之美”的旅程,变成了一次为城市未来“画像”的创意实践。三天里,从自强巷的市井烟火到新华商圈的潮流脉动,青年们用脚
当2025年第一期宁夏“青社学堂”的50名新兴青年骨干走进银川市兴庆区,青砖灰瓦的老巷与新潮店铺的碰撞、传统手艺与现代思维的对话,让这场 “探访城市之美”的旅程,变成了一次为城市未来“画像”的创意实践。三天里,从自强巷的市井烟火到新华商圈的潮流脉动,青年们用脚步丈量城市肌理,更用天马行空的提案,为兴庆区的商文旅融合与老城焕新,写下了充满朝气的注脚。
街巷肌理中,读懂兴庆的 “可创空间”
兴庆区的魅力,藏在新旧交织的街巷里。青年们走进自强巷,看老民居的木门上挂着新潮咖啡馆的招牌,斑驳的砖墙上投影着非遗剪纸的动态图案,这种 “老底子”与“新表达”的共生,让他们敏锐地捕捉到城市更新的密码,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历史底蕴成为创新的土壤。
在鼓楼、玉皇阁历史文化街区,他们发现5条主题街巷各有特色:靠葡街的葡萄酒文化、糖街的潮流时尚、大咖巷的咖啡香…… 这些“一巷一主题”的改造,让青年们看到了“微更新”的力量。“老巷不是博物馆,而是可以生长的生命体”,一位文化创意工作者在调研笔记里写道。正是这样的观察,让他们的提案有了扎根现实的温度。
四大创意提案,为兴庆画下“理想图景”
三天的头脑风暴里,青年们围绕“吃、穿、玩、行”四个维度,碰撞出一系列大胆而真诚的提议。这些想法或许尚在纸面,却藏着对城市最炽热的期待。
(一)吃在兴庆:让老字号“潮”起来
针对兴庆区的老牌餐饮,青年们提议启动“老字号振兴计划”:挑选本土老字号,拍摄《大师的厨房》纪录片,用短视频展现手艺人的坚守与创新,吸引年轻客群走进老店;组建“兴庆美食矩阵”,让老毛手抓、“三大楼”这样的本土味道,通过年轻化营销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不是让老字号留在过去,而是让年轻人爱上爷爷辈的味道”,这是他们对传统美食的现代注解。
山东老饺子传承人李恩盛
(二)穿在兴庆:让老巷成为“时尚秀场”
如何让历史街巷焕发时尚活力?青年们的想法充满跨界感:在文化巷弄打造 “赛博朋克 × 老钱风”融合场景,一面是 AR 景观墙投射的动态非遗图案,一面是霓虹灯牌上的书法字体;举办“时空穿搭大赛”,鼓励市民穿着传统服饰搭配现代潮牌,在改造后的自拍点打卡传播;让老巷不仅是历史的载体,更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的舞台。
(三)玩在兴庆:让传统游戏“活”起来
从中山公园的“快闪寻宝”到北塔湖广场的射箭大赛,从戏曲体验到箜篌快闪……青年们希望让兴庆区的“玩”更有文化味。他们提议启动“传统游戏现代复兴计划”,把老一辈的游戏智慧与年轻人的社交需求结合,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亲身体验的乐趣。“当年轻人在公园里玩起父辈的游戏,文化传承就有了新的可能”,一位非遗传承人这样期待。
(四)行在兴庆:让出行成为“文旅体验”
针对老城交通,青年们设计了“黄包车文旅系统”:保留传统黄包车造型,加装LED屏播放巷弄历史故事;推出公益、商业、夜游三条路线,白天带游客探访非遗点位,夜晚用灯光秀点亮老巷;更重要的是,这一系统能创造30个灵活就业岗位,让本地居民参与到文旅发展中。“不是简单的代步,而是让每一段路程都成为读懂兴庆的课堂”。
这些提案里,有对技术的运用:比如用AR小程序串联文旅点位;有对民生的关注:比如为40-50岁群体提供就业岗位;更有对文化的敬畏:比如抢救性保护濒危非遗技艺。正如一位青年在提案末尾写下的:“我们不想做惊天动地的改造,只想用小而美的创意,让兴庆区更像‘兴庆人自己的家’。”
包容的城市,会接住每一份年轻的热情
兴庆区的珍贵,在于始终以开放姿态接住每一份年轻热情。当快递小哥与文创者共谋黄包车运营,当主播与非遗传承人探索传统游戏直播,这种打破行业壁垒的碰撞,正是城市包容力的鲜活注脚。青年提案或许需要时间打磨,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为城市注入了全新视角——正如"青社学堂"所诠释的,城市进步是青年与城市的双向成就。如今,凌晨三点的创意火花仍在燃烧,"未来信笺"里的期待正化作生长的力量,因为一座愿意倾听青年的城市,终将托举起可期可待的未来。(文中创意汇总自青社学堂:谭绍鹏、马俊、王锋、王娟、李永望)
来源:光明要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