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中是陕西乃至西北的政治经济中心,无论经济势力还是艺术影响力都远非陕南可比。但就地域性十分鲜明的中国戏曲而言,秦岭把中国一分为二,南北戏曲在陕南关中各称风骚,却几乎互不侵犯。当高腔吹腔在江汉地区热火朝天的时候,关中却一直是弦索腔梆子腔的天地。虽然期间也有沟通,
三合班成立后南走湖北郧西,东走河南,在陕南演出五年时间,很受欢迎。武大脚是一个敢做敢为的女子,光绪二十二年(1885),她把三合班带到关中演出。
关中是陕西乃至西北的政治经济中心,无论经济势力还是艺术影响力都远非陕南可比。但就地域性十分鲜明的中国戏曲而言,秦岭把中国一分为二,南北戏曲在陕南关中各称风骚,却几乎互不侵犯。当高腔吹腔在江汉地区热火朝天的时候,关中却一直是弦索腔梆子腔的天地。虽然期间也有沟通,但苟合之后还是井水不犯河水。高腔吹腔融合吸收弦索形成皮黄腔,在江汉流域攻城略地的时候,经过高腔吹腔熏陶的弦索腔一变成为梆子腔,在关中、甘肃、山西乃至华北、华南兴风作浪,却就是不与皮黄交往。这两大声腔,在北京、天津等地长期相互攻伐,甚至出现“京梆双下锅”,最终造成京剧、河北梆子,还催生了评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使得中国戏曲格局为之一变。在大本营陕西,这两大声腔剧种却总体相安无事,甚至如今人们都不知道皮黄、梆子腔是陕西最大的两大声腔剧种!
当梆子腔在关中发展到西安城下时,却因为其艺术风格的粗俗暴烈,就受到以满清贵族以及士大夫为主的社会主流的鄙视,从而在西安城下陷入僵局。
武大脚的三合班带来的汉调二黄,以梆子腔异类的形象来到关中,让人耳目一新,就迅速吸引了一批拥趸。
当时关中的经济文化重心在泾阳三原高陵为核心的渭北地区,武大脚的三合班在渭北的演出受到了著名的泾阳安吴镇吴家的话事人吴寡妇周莹的赞赏,跟武大脚一样泼辣敢为的周莹不但慷慨大方地以钱财相助,更把三合班收为家庭戏班,还赠送武大脚一副八抬大轿。由此开始,三合班有事就在吴家演戏,无事就以清义班的名号在渭北各处演出。
三合班的演出,迅速影响了关中。汉调二黄很快就成为了仅次于秦腔的关中第二大剧种,更以其远超秦腔的优雅,相比秦腔艺人的农民形象,二黄艺人的优雅文气更受社会主流的欢迎,尤其在满蒙皇族中,二黄更是得天独厚,俨然登堂入室的主人形象。受此风气影响,一方面,秦腔艺人积极向二黄学习,不断规范、丰富自己的表演、唱腔,另一方面,许多学生、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二黄演出,就出现了所谓的“大衫子客”,著名戏曲家阎甘园、李游鹤、李逸僧、封至模、陈月亭等人最早都是二黄的痴迷者。当时的关中,一般庙会主要演出秦腔,堂会主要演出二黄,总体,二黄比起秦腔具有更显明的优越。
汉调二黄在关中的活动,甚至惊动了远在北京的慈禧太后,她曾诏征这个戏班的台柱子吴宝卿赵清平入宫演出,慈禧太后一见大喜,御钱财御牌。后来巡狩西安时,这个戏班也经常被诏御前演出。
光绪四十三年(1908),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先后驾崩,诏停全国戏曲演出,不久安吴寡妇也去世了,武大脚顿时失去后台,加上她本人也年老力衰,于是就留下戏班,自己回了陕南老家。
老艺人贺鸿生先生不顾年事已高,带领戏班到咸阳、武功、固原、兰州各处演戏,也深受各地欢迎。民国元年(1912),西安辛亥反正,革命元勋张凤翙、张云山联合发起成立汉调二黄鸣盛学社,剧社位于西安南院门五味什字忠义祠,与秦腔改良团体易俗社同期成立。鸣盛社实行经理制,社长向三(佚名)、副社长王胡子、吴宝卿(名旦兼总教习),下设外事(行政)、教习、勤务三个机构,并由专人负责。其中,教务处包括训练队和学员队两个部分,教练部教练有:生脚张长来,净脚赵长善,二净张长福,须生赵清平,杂脚温长顺,武小生廉长寿等关中长字辈及丑脚张忠农、侯金钟,旦脚吴宝卿,徽调武丑包寿亭,老旦罗福娃,正旦刘福仙等,除此之外,总教习吴宝卿还于民国四、五年专赴汉中、安康接来清泰、元泰、寿泰、天泰、久泰、协泰、双泰诸科名角一百余人,经考试选出老生刘协满、花脸徐福高、老旦陈寿庵、丑脚芦半夜、妖旦姚清元等头梢把式作为台柱,并分为二、三班,由跷工武旦杨久琳,武生外脚郝长福等人带领,在学社内外示范演出。武功教练由同州梆子老教练孟师担任;文功 (唱、表)教练由著名须生杨喜儿、四季儿,名丑陈忠农,名小生赫三等人担任。学社招收学员二百名,教习一年后,经多次筛选,最后出科八十余名。计有生脚山鸣岐、刘鸣祥、赵鸣瑞,小生张鸣顺、雷鸣震,武生张鸣峰,旦脚杨鸣华、李鸣桂,小旦魏鸣华、苟鸣凤,彩旦王鸣武,老旦魏鸣廉,大净叶鸣英,大净老脚刘鸣鹏,丑脚芦鸣泉、刘鸣知、小王子,司鼓江振林、周老九(周坛)、田麻子;打锣赵小锣,铙钹老黄,京胡周十二,月琴老十一,胡琴小十二,大衣箱高远,二衣箱老高等名家。鸣盛社的成立标志着汉调二黄关中派已经成型。
来源:秦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