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中部,平均海拔1700米,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彝、苗、白、仡佬等23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多民族地区。在县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大方县曾面临医疗设备陈旧、专业人才短缺、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不足、医疗资源整合度低等多重挑战。
大方地图
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中部,平均海拔1700米,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彝、苗、白、仡佬等23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多民族地区。在县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大方县曾面临医疗设备陈旧、专业人才短缺、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不足、医疗资源整合度低等多重挑战。
今天《我与国学巷37号的故事》专栏,由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郭军,给大家带来他和华西团队在大方县人民医院医疗帮扶,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的故事。
Part 01.调研:了解大方老百姓看病的难处
2022年8月,华西医院选派农工党中央委员、华西天府医院副院长祝烨教授担任大方县人民医院学术院长,选派郭军、李嘉鑫两名博士担任大方县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创新建立民主党派华西支部和知联会专家工作站,精选业务骨干担任负责人,“一对一”指导帮扶科室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
参加大方县人民医院中层干部会
从右至左分别为祝烨、郭军、李嘉鑫、李健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对口帮扶大方县人民医院
民主党派工作站成立
初到大方,在大方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健领导下,郭军及其团队开启了为期三个月的基层医疗调研。他们挨个调研大方县人民医院各科室,并利用节假日深入达溪、核桃、东关等16个医共体乡镇卫生院,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探寻制约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的症结。
团队在医疗一线调研
01在达溪镇卫生院
郭军遇到正在忙碌的卫生院院长周开。“我们最缺的就是专业设备和技术。”周开指着陈旧的检查仪器说:“上周有位老人胸痛来就诊,我们却因无心脏超声无法确诊,只能让他转去县城,来回折腾耽误不少时间。”郭军认真记录下问题,在后续帮扶中为卫生院开展超声诊断、急危重症识别等培训,避免类似情况重演。
02在核桃乡卫生院
护士长赵霞倒出苦水:“我们这里年轻护士流动性大,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留不住。”郭军当即与卫生院负责人商讨解决方案,提出建立华西-大方护士培训基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当地护士提供系统培训,稳定人才队伍。
03在东关乡卫生院
卫生院院长卢玉勇道出基层医疗体系的痛点:“遇到急危重症患者,我们缺乏转运经验和急救设备,转诊过程风险太大。”郭军现场查看救护车配置,手把手指导医护人员急救技能,还推动建立县域急危重症转运标准化流程,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急救包、除颤仪等设备。
通过与上百位医护人员深入交流,帮扶团队终于摸清县域医疗发展的瓶颈症结所在。针对这些问题,团队制定了精准的解决方案,开启了大方县医疗水平提升的新征程。
Part 02.革新:大方医疗沃土,大有可为
县级医院的“重头戏”在于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控,但综合能力存在薄弱短板。郭军和团队依托华西医院统一战线医疗帮扶示范基地,积极践行“1+2+8+N”的组团式帮扶新模式:
01人才培育快车道
左上:华西医院党委申文武副书记与大方县委游劲松书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协作医院揭牌
右上:帮扶团队在临床一线参加查房
左下: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贵州省委主委张光奇带领大方县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赴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开展交流活动
右下:华西临床医学院“博士快车”驶入大方县
“1”名华西派驻学术院长祝烨带领;
“2”名中共党员骨干人才任职党委委员、副院长,整体规划医院的学科建设目标、中长期规划;
“8”名华西医院内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及知联会专家及团队的不定期驻点、线上指导,进行重点科室打造,改革科室管理运营思维、营造学术氛围等;
践行“N”项举措,加强人才本地培养:华西专家与当地医护团队建立“师带徒”机制;华西博士团与年轻医护“结对子”;两年多来,近200名管理及业务骨干赴华西医院进修、学习;华西医院派出超400人次的专家团队赴大方现场坐诊、教学查房、手术示教等。
02急危重症智慧
发展目标定好了、体系搭建了,接下来就是各个学科的内涵建设。
郭军具有近20年急危重症医学救治经验,他认为各种急危重症的早期识别与第一时间的病情稳定,决定了生命的长度。基层医护人员短缺、急危重症识别及初步救治能力的普遍不足,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当他向大方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健汇报工作思路后,李健当即指示:“只要为了提升医疗能力的,您放手干”。
由此,在郭军的带领下,依托华西急危重症救治力量,医疗团队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全国首个县域5G+急危救治一体化中心——华西-大方县域急危重症救治一体化指挥中心应运诞生。
中心实现了“上车即入院、县域智慧重症、院内重症早期预警”等重要功能。构建了集院前急救、危重症监护转运、院内外远程重症监护、急救培训、平战结合等功能为一体的县域急危重症救治一体化新型服务体系。
2023年底,系统运行半年时,一位患者煤气中毒急诊紧急送往当地乡镇卫生院。卫生院接班医师第一时间获得关键生命体征信息,判定为高危患者,依托该系统即刻启动了远程会诊,并进行初步救治。因病情危重,需要转往县医院进一步抢救治疗。但患者严重意识障碍、循环不稳定,成为了转运的拦路虎。乡镇卫生院值班医师在系统启动远程监护,县医院专家们通过移动ICU单元对患者进行了持续监护、诊疗指导,成功指导救护车医护人员完成了高难度的气道维护,患者安全转运到了县医院相关科室做下一步治疗。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县委县政府、全县各级医疗机构的大力支持下,中心建成投入运行以来,平台系统早期预警评分21万余条,危急值预警5396条,日均自动筛查3.5万次以上。目前该平台已成功推广至贵州省威宁县人民医院。
03技术攻坚工程
针对三四级手术占比偏低,帮扶团队从核心技术、新技术引进、新设备调研、专科人才培养等多渠道,实现了诸多突破。
患者薛女士想起住院治疗的那次危险经历,仍然心有余悸。她说:“如果没有院内重症早预警,后果不堪设想。”
薛女士由于尿道结石,在大方县人民医院做了微创手术后,转到普通病房康复治疗。院内重症早预警系统报警,薛女士病情危急值综合评分触发高危预警,ICU医护人员随即赶到床旁会诊,联合制定了救治预案。经过ICU的全力救治,薛女士病情得到及时控制,转危为安。
对于华西-大方县域急危重症救治一体化中心,郭军激动地说:“我们通过‘5G+’信息化,在乡镇卫生院急诊科、高危病区搭建远程监护病房、部署移动查房系统,进行县乡两级医院线上查房、线上会诊等,同时,与华西重症医学科保持实时互联互通,打造‘远程ICU’病房,实现县域重症‘一张床’,高质量保障县域百姓的生命安全。”
04党建引领医疗高质量发展
高举党建旗帜,与医院业务、县域医疗业务融合发展。帮扶团队明确学科发展规划。党员先锋发挥桥头堡价值,活动于县域医疗各个机构。此外,华西医院多个内设机构党委、党支部,将大方县作为党建工作的必到场地,开展了一系列授课、实践带教、管理帮扶等工作。
左图:帮扶团队前往县域医疗机构现场示教
右图:华西重症团队前往大方开展学术交流
团队的努力不仅体现在医疗技术上,还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培训、学术交流、学术宣传月、外送医院多层次人员分批到华西医院各科室开展中长期进修培训等活动,不断提升县域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Part 03.蝶变:数字赋能下的医疗革命
大方县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相对薄弱。
如何打破地域限制,让优质医疗资源得以下沉?数字赋能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01智慧医疗计划
通过“2-4-6”智慧医疗计划(2大技术支撑、4个前移机制、6维提升目标),重塑县域医疗急危重症服务体系。
县域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各乡镇卫生院分中心
通过信息化手段,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医疗数据的快速采集、传输和分析,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支持,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采集患者关键诊疗信息,自动筛检、识别急危重症患者,实现早期预警和规范化救治。
这不仅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还降低了医疗风险,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让患者能够得到更及时、更精准的治疗。不仅促进了分级诊疗制度落地生根,同时推动了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创新。通过数字赋能为当地县域医疗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02患者安全保障
华西-大方县域急危重症救治一体化中心实景
智慧化平台建设后,自动识别出几次在一楼输液大厅突发跌倒患者、在门诊大厅因病情不稳发生跌倒的患者。危险发生时,院内的“智能跌倒监测摄像头”即可捕捉到异常姿态,AI预警平台瞬间启动,立即触发三级警报,护士站精准定位事发床位,距离最近的护工AI手环同步导航路径,指引前往支援。平台同步调取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结合跌倒瞬间的数据,AI模型快速生成风险评估,进行智能预判,根据结果,立即启动环境调度、资源匹配、动态监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价值,24h维护院内患者安全。
患者诊疗升级
多学科会诊案例
为满足县域患者诊疗需求,华西医院打造专属华西-大方远程MDT会诊平台,实现救治资源云共享,助力县域患者高质量诊疗;融入华西急危重症双向转诊体系,让急危重症诊疗更高效、快捷。
Part 04.开花:区域医疗生态的重构
通过持续深化华西-大方合作,成功举办华西-大方“医”路同心学术论坛17场次,培训医务人员线上线下5万余人次。实施“在线+在位”双轨模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现场指导、线上指导986次,手术示教30余次,远程会诊(教学)1196例。
学科建设方面:在团队的奋起直追下,医院实现了省、市级重点专科建设立项迅速增长,新增3个在建省级重点专科立项建设(心脏内科、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等),7个科室获市级在建重点专科立项建设,县域就诊率明显提升,外溢患者逐步回流,医院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床位使用率常超100%。
人才培养提速:选派近200名医疗、护理及管理骨干赴华西进修,锻造了医院发展的中坚力量;省部级科研立项4项,总经费149万,市厅级课题立项5项。实现发明专利零突破,SCI零突破,市县级新技术逾百项,为临床诊疗提供有力支撑。
市外、省外患者就诊量逐年攀升。团队正致力于打造黔西北医疗救治高地,形成具有华西特色的黔西北医疗新高地。
团队在基层开展医疗帮扶工作
郭军副主任医师获中青年重症精英表彰;
获华西医院管理擂台奖
返岗后的郭军仍定期回到曾经帮扶的
县域医疗机构进行指导
郭军副主任医师带着爱心人士的捐款
多次看望受赠中小学学子
如今,帮扶结束的郭军已经回到了华西医院,但作为援黔医疗专家,他仍旧坚持着每月回到贵州这片土地上,与同事们共同继续书写医疗帮扶的新篇章。也许,这就是“大方所需,华西所能”帮扶精神的具象化,让优质医疗在群众身边可感可及。
这场跨越山川的医疗帮扶,不仅让百万大方人在家门口享受到华西的医疗服务,更探索出了“智慧赋能+系统重塑”的县域医疗升级路径。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