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内蒙古:下足功夫,让城市更“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1 11:32 1

摘要: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关键节点,内蒙古自治区以《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为指引,立足“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聚焦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战略转型,将系统思维贯穿城市更新与城市治理全过程,探索出一条具有北疆特色的城市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关键节点,内蒙古自治区以《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为指引,立足“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聚焦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战略转型,将系统思维贯穿城市更新与城市治理全过程,探索出一条具有北疆特色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

全链条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和好城区“四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城市

——老旧小区改造的“包头样本”。2025年,包头市通过中央财政支持获得最高1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推进8大类53项更新任务。在青山区自由路街道,实施“退租-修缮-引入”模式,对1980年代建成的23栋住宅进行海绵化改造,同步建立房屋定期体检制度。通过物联网技术构建的房屋安全动态监测体系,使管网漏损率从22%降至8%,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

——社区治理的“东胜创新”。鄂尔多斯东胜区针对41%的无物业小区治理难题,创新“社区集体经济+信托制物业”模式。注册成立由居委会全资控股的物业服务公司,建立“三方交叉任职”机制,实现物业费15%利润反哺社区。通过“智慧物管”APP实现线上缴费、议事投票等功能,使物业费收缴率从不足30%提升至90%,居民满意度达95%。

——公共空间营造的“新城区实践”。呼和浩特新城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打造敕勒川草原生态廊道。通过“生态修复+产业转型”模式,将万亩生态景观林与都市农业结合,建成5个特色采摘园,年接待游客超1062万人次,生态旅游收入达7.39亿元。同步实施的海绵城市工程,年资源化利用雨水超50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达1.2万吨。

构建管理、执法和服务“三位一体”治理体系,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数字化治理的“东风路模式”。呼和浩特东风路街道建成三维云字典数据库,整合818处监控设备,形成“一屏呈现、一网统管”的智慧治理平台。通过“7+3”资金拨付机制,确保7个工作日内分解预算,3个工作日内完成支付审核,2024年带动消费超300亿元。该平台预警消除安全隐患600余起,事件处置效率提升40%。

——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包头方案”。包头市建立覆盖供水、供热等八大领域的监测体系,通过特许经营模式实现管网漏损率下降至8%。在昆都仑区实施“厂网一体”运行维护机制,建立按效付费的污水收集效能提升体系,使内涝防治标准达30年一遇。

——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三个转变”。鄂尔多斯康巴什区推行“汇治理”实战基座,实现半小时内协调处置高频事项。通过标签化村级治理数据库,精准服务特殊群体,累计加装电梯1260部,改造道路1487万平方米,增设社区服务设施2804个,保障了近315万群众的出行权益。

用系统思维统筹更新与治理,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

——政策-技术-资金的协同机制。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建立“中央定额补助+地方配套”的资金保障模式,2025年首批15.79亿元资金已全部分解至各盟市。在库布其沙漠治理中,通过“光伏长城”工程实现治沙与能源转型结合,建成544公里穿沙公路,形成“三横六纵”治理网络,治理面积达92万亩。

——城市体检与更新规划的衔接。呼和浩特市建立“问题诊断-方案制定-项目实施-效果评估”全流程机制,对2001-2010年建成的1291个老旧小区进行摸底,建立“十五五”改造内容清单。在赛罕区实施“完整社区”建设,新增社区食堂、智慧停车系统,使公共空间利用率提升40%。

——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包头市东河区将北梁棚改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结合,对37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原址修缮,同步引入文化创意产业,使改造后区域二手房价格适度上涨15%。这种“保护性开发”模式,有效破解了加装电梯、停车难等共性问题。

城市的温度,体现在每一寸空间的精心雕琢,更蕴含于每一次治理的创新突破。始终突出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是城市更新与治理的应有之义。内蒙古的实践证明,城市更新与治理已不是简单的空间改造或管理优化,而是关乎城市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民生幸福感的系统工程。通过全链条“四好”建设、“三位一体”数字化赋能治理、生态修复与城市安全协同推进,在这片北疆大地上,内蒙古正以系统思维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新篇章——一幅“城区靓、环境优、人文美、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北方新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