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世界推广孔子的儒学为什么失败?因为世界正处于春秋时代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0 13:44 1

摘要:孔子的名字如今似乎比以往响亮,孔子学院的数量逐年增多。全球三百家孔子学院,分布在将近百个国家。这个数据不少,官方文件里也经常强调影响力。可回头一看,实际情况却并不那么乐观。儒学在国外的传播,远没有想象中的顺畅。各国政府很少会主动重视儒学,学校里更不用说。常有人

孔子的名字如今似乎比以往响亮,孔子学院的数量逐年增多。全球三百家孔子学院,分布在将近百个国家。这个数据不少,官方文件里也经常强调影响力。可回头一看,实际情况却并不那么乐观。儒学在国外的传播,远没有想象中的顺畅。各国政府很少会主动重视儒学,学校里更不用说。常有人问,为什么?实际上,儒学本身并不是一个“能在任何时刻随处落地”的思想产品。三百家学院,教会了普通人几句中文,却没有让谁在思维和制度上发生改变。也可能根本不关心这个。

要说孔子本人的影响力,在当世并没有想象大。孔子和弟子走遍诸侯国,花了好多年想推销自己的学说。没人买账。死的时候甚至有些落寞,家里只有几个人守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大家都能背吧?可实际发生在孔子死后三百多年。西汉的董仲舒才提出来。春秋时期,列国争雄,各个国家自己玩自己的,战争不断,谁在乎“仁”“礼”这套?国王想的是如何活下去,如何称霸啊!

站在当时国王的角度去想,他们根本没有动力去寻求内部长期稳定。邻近的国家随时可能打过来。只要战斗力强,有勇有谋就行了。儒家学说,讲究仁爱和礼仪规范。对争霸没有多大用处。不用花精力推广仁礼,反而还得担心这些“伪善”的东西拖累国力,弱化斗志。更别提周王室都已经控制不了局面,诸侯间各自为政。

到了西汉,一切都开始变样。郡县制确立,京师有了绝对的号召力。外部威胁没那么大,统治者最怕的变成了内部不稳。人民如何心服口服,如何顺从,“仁”“礼”一瞬间就成了香饽饽。董仲舒当时选择儒术,归根结底是政治需求发生了变化。没有了外部敌人,变成了如何安抚民心、稳住江山。儒术这才“成了气候。”

**儒家的思想能解决什么问题?其实只能维持内部秩序。对外的扩张、争夺、角力,没有什么实质帮助。**

今天的世界格局,哪国在追求“仁”?谁乐意接受“礼”,放弃自我利益?美国天天喊自己优先,欧洲、日本甚至韩国,大多都跟着美国走。谁没被美国控制,便想着如何争当头羊。任何外交、经济、军事上的动作,都是为了自己活得更好。讲仁讲礼的动力,不存在。更不要说有人会在这个基础上做制度创新,“借鉴中国经验”?只是嘴上说说罢了。

如果真的有哪个国家想着消除社会矛盾,实现长期稳定,那才可能会去考虑孔子的东西。而事实如此么——好像并不是。大家更在意资源分配,领土扩张,还有经济强大。连自家民族的存亡都没保障,多数还会时不时打打仗。你让人家学仁,学礼,真是太难了。儒学的“安邦定国”效力,实在没办法派上用场。

多说一句,孔子本人是否觉得咱们后人对他的推崇有意义?他当年的遭遇,某种意义上已经说明了问题。时代背景不一样,人的需求也会变。现在的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本就处于春秋争霸的格局——大家明里暗里都在为了国家利益斗争。不管孔子学院有多少家,在这些事情面前,都是小角色。

有意思的是中国自己的文化出海,武侠小说、武侠影视作品一直很受欢迎。快意恩仇的爽快,恰恰对应着各国普遍的社会心理。武侠里的“报仇雪恨”,毫不遮羞。这和儒学里的克制温和、委婉模糊完全不是一回事。儒学跟现实生活的冲突点,怎么化解?没答案。武侠故事能迅速引发共鸣,可能说到底和现在各国的基本状态匹配。

甚至说到底,毛泽东思想的传播在国外,远比儒学管用。这个例子不是空穴来风,很多年以来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的相关学说在世界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流传。它能直接回应经济发展、阶层分化等问题。有用,才会被接受。你说孔子教你怎么修身齐家,谁会在艰难的现实斗争前停下来练习“完美人格”?全球的现实太复杂也太残酷,仁和礼,停顿下问自己,真有多少人愿意实践?

反过来说,孔子学院的存在是否是一种文化面子的体现?未见得。数据一再显示,西方国家开设孔子学院确实提升了对中文的兴趣。可进一步引发对中国文化的真正探究——很难。大多数人仅仅是把它当作工具。学好中文可以和中国做生意,获取更优待遇。像孔子的思想被用来指导治国理政,几乎看不到。也许说,孔子所提倡的那种思想,是只适用于内部大一统国家的特殊产物。外部用不上。

相关调查显示,全球孔子学院参与人数已经突破百万,但绝大多数课程以语音、文学和初级文化常识教学为主。伯明翰大学统计过,儒家思想培养出的国际学者数量不足5%。实际需要多少人读《论语》,不如把时间投入到经济或科技项目。能不能说国际社会已经接受了孔子的学说?其实反而走的是实用主义路径,你有东西我用,有趣我看,没用就算了。

反而儒学在中国内部历史演变过程中造成了巨大作用。稳定、和谐,对皇权最有利。国内治安优先,制定规范、限制冲突。不可否认,在汉武帝之后,它真的是国家统一和人民管理的工具。可它到底能不能出海?让外人接受?老实讲,一时半会儿看不到结果,甚至哪怕几十年也不乐观。一个国家需求变了,思想就变,是不是这样?其实也说不清。总会有意外,没准某天儒学突然复兴也说不准。

另一方面,武侠文化和毛泽东思想在海外的闪光表现,并不是偶然。曾经巴西有社区开办中国功夫班,法国巴黎年轻人迷上武器格斗。武侠里,社会对抗与个人英雄主义,正适合现代国际关系的“竞争型”现实。相反,孔子的主张就像温水煮青蛙,还要你主动不去为自己着想。能不能说儒学本身就是一套面对和平环境时才有效的思想?我开始怀疑了!

即便数据表明,孔子学院对汉语普及推动强劲,但对社会制度创新——看不到任何影响。英国、中东、东南亚,公共政策和社会发展路径自成体系。没有哪个国家在重大矛盾面前会选择“温柔以待”。去年美国一项民意调查,说只有不到10%的人知道儒学,而喜欢的更少。依靠孔子学院塑造国际形象,这件事现在看还是更像文化推广的附加品。权力游戏里,温和的建议没什么用。

说起来挺奇怪,不少中国人认为儒学装点国门,提升软实力。可国际关系的实况里,大家都在把文化当商品买卖。儒家的理想主义,在国际场域里变得无力又苍白。分析到这里,总觉得“仁”和“礼”放在现实狂暴角逐面前像纸壳子。可能也错,偶尔有人真信。只是全局来看,实用主义更有效。这样一来,理想和现实又成了两个世界。

有人说,等到未来全球安全变成主流,儒学可能就真正流行起来?这也不一定,现在大家谁也说不准。先不急着结论。孔子和他的弟子曾梦想让“仁”普及天下,漫漫长路,一半被现实击碎,一半又在岁月里存活。是不是只能这样?也许事情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综上,人们所想、所需、所做,和孔子的理想之间隔着一层现实的玻璃。全球武侠热潮,毛泽东思想出圈,孙子兵法也许哪个国家更在乎。儒学难以主导世界格局,这种矛盾并不一定会一直存在。锁定文明演变的节奏,人们究竟该怎么看待“仁”与“礼”,大家各自有选择,明天是不是一切都不一样?你说了算,不信也无妨。

来源:大秦赋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