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FAB-3000航弹轰开红军城南,乌军第63旅的存亡48小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0 07:08 3

摘要:火光撕裂夜空,三吨半的巨型滑翔炸弹砸向混凝土堡垒,冲击波震碎了五公里外的橱窗。红军城铁轨以南的残垣断壁间,乌军士兵的电台只剩沙沙杂音——他们与世界的最后联系,正被爆炸声无情掐断。

火光撕裂夜空,三吨半的巨型滑翔炸弹砸向混凝土堡垒,冲击波震碎了五公里外的橱窗。红军城铁轨以南的残垣断壁间,乌军士兵的电台只剩沙沙杂音——他们与世界的最后联系,正被爆炸声无情掐断。

8月8日,顿巴斯战局迎来关键转折。俄军宣布完成对红军城(乌方称波克罗夫斯克)铁路线以南区域的切割包围,困守此地的乌军第63独立机械化旅在拒绝投降后,遭遇俄空天军苏-34战机投掷的FAB-3000巨型滑翔制导炸弹的毁灭性打击。这种携带1.4吨高爆炸药的武器,能将整栋建筑夷为深坑,红外侦察显示轰炸后多个据点“无生命迹象”。

一、为什么是红军城?

这座原名波克罗夫斯克的工业小城,如今成为顿巴斯战场“绞肉机”的核心绝非偶然。六条高速公路与五条铁路在此交汇,每日数千吨弹药经此转运前线,被西方军事分析师称为“乌东防线的输血主动脉”。自7月底俄军控制恰索夫亚尔后,红军城成为乌军在顿涅茨克州最后的战略支点,其存亡直接关系整个顿巴斯防线的完整性。

俄军为此投入11万兵力,从东、南、北三方向实施“铁钳合围”。至8月初,连接克拉马托尔斯克的T-0406公路和帕夫洛格勒高速路相继被切断,城内守军仅剩西北一条泥泞小道补给,而这条路在俄军无人机监控下已成“死亡走廊”——7月份遭1500次精准打击,运输车队存活率不足10%。

二、地下的匕首:矿井突袭颠覆巷战规则

红军城战役最颠覆传统之处,在于俄军将“地下渗透”战术发挥到极致。城市地下纵横交错的苏联时期煤矿巷道,成为俄特种部队的天然突袭通道。敢死队耗时三个月清理出3公里长的废弃矿道,如幽灵般潜入市中心,在火车站、政府大楼周边建立至少7个隐蔽据点。

“这些突击队员拆分成5-8人小组,配备自杀式无人机和榴弹发射器,专挑夜间袭击巡逻队。”前线乌军军官向媒体透露,缺乏夜视装备的守军被迫收缩防线,将40%街区控制权拱手相让。当乌军第155旅的豹2A4坦克开进市中心试图反击时,俄军小队早已化整为零隐匿于废墟,坦克因无法定位目标只能盲目开火。

三、腐败蛀空的防线

当俄军无人机如秃鹫般盘旋时,一个来自后方的消息更令守军窒息。乌国家反腐败局8月初通报:国防采购中存在系统性腐败,议员、前州长与军火商勾结,在无人机和电子战设备采购中收取30%回扣,且交付数量严重虚报。

这直接导致前线反无人机能力瘫痪。俄军7月在红军城区域出动超6000架次无人机(同比激增14.7倍),而乌军电子战设备多数因质量缺陷失效,无法干扰俄军“柳叶刀”巡飞弹的攻击。一名匿名的北约顾问在通讯中断前发出信息:“我们像瞎子一样挨打,本该保护我们的装备,早被自己人卖进了黑市。”

四、困兽之斗与战略残局

面对孤局,乌军司令部下达了“不惜代价死守”的命令。第63旅士兵将反坦克导弹藏在超市手推车下转移阵地,用碎布填充钢盔缓冲破片,甚至拆解民用对讲机拼装通讯设备。但FAB-3000的登场宣告了传统巷战模式的终结——这种炸弹可穿透3米混凝土层,冲击波能抽空地下工事内的氧气。

国际层面,德国8月初宣布追加两套“爱国者”防空系统援乌,但联邦审计署文件显示,德本土现役防空系统仅剩7套,柏林上空已出现防空缺口。而北约内部对援乌的分歧公开化:法国、意大利拒绝参与美国主导的资金机制,波兰则提议动用冻结俄资产填补缺口。

五、战役终局影响

红军城的陷落将引发连锁反应:

1. 顿巴斯防线崩解:俄军可直取克拉马托尔斯克,乌军被迫退守第聂伯河,而该防线完工率仅39%;

2. 无人机战争模板:俄军“矿井渗透+无人机绞杀”战术或复制于其他战场,重建的顿涅茨克机场将成为前线无人机基地;

3. 谈判天平倾斜:乌方8月5日突然表态支持停火倡议,被俄方视为“缓兵之计”,战场失利将削弱其谈判筹码。

废墟中的妇产医院里,护士用手电照亮产妇苍白的面孔,隔壁街区爆炸震得保温箱嗡嗡作响。新生儿本能地吐出奶嘴,啼哭淹没在炮声中。这座城市的故事,终将以血与铁写入历史。而第63旅残部电台里最后的电波,仍在重复同一句话:“我们仍在战斗。”

来源:3C捕快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