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山就是守日子” —两代护林员为热带雨林画“年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1 11:24 1

摘要:喊话的人名叫岩在滚,今年49岁,是一名傣族护林员。“你父亲当年也这么喊,嗓子都喊哑了。”被叫醒的村民推开家门,递给他一竹筒糯米粑粑,让他巡山时用来补充体力。

清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曼稿片区村寨被森林巡护员的傣语普法喇叭声唤醒。

喊话的人名叫岩在滚,今年49岁,是一名傣族护林员。“你父亲当年也这么喊,嗓子都喊哑了。”被叫醒的村民推开家门,递给他一竹筒糯米粑粑,让他巡山时用来补充体力。

“8时30分,这个时间点,其他片区的护林员也已经进山了。”岩在滚从迷彩背包中翻出父亲的巡护日记,详细写下日期、天气、巡护路线等信息,其巡山的足迹,像在为热带雨林画“年轮”。

岩在滚正在用手机记录植物

踩着父亲的脚印步入雨林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地域上互不相连的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稿5个子保护区组成,总面积24.25万公顷,占西双版纳州国土面积的12.68%。

婆娑树影间,岩在滚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前方,他此行的目的地是曼稿片区中的一处瞭望塔。

“守山就是守日子”这句话,是一代代护林员传下来的。岩在滚的父亲岩香坎曾在这里守护了22年,从小便告诉他傣族村寨“有林才有水”的古训,幼时的岩在滚起初也不懂得护林员的使命,只有在村民称呼他为“林二代”时才有了莫名的自豪感。

岩在滚说,懂得这句话,巡山才感觉不辛苦,才有成就感。

2018年,岩在滚接替父亲穿上护林员制服,接过父亲的1把傣刀、2本巡护日记,开始踩着父亲的脚印步入雨林。

有一年清明节,有亲戚想在保护区边缘砍几棵树用于盖房。岩在滚带着森林法手册蹲在他家竹楼下,从日头落说到月亮升,但劝说效果并不好。

情急之下,他掏出父亲的巡护日记:“你看这页,那年你父亲帮我父亲一起救助过受伤的白鹇。”

看着这本泛黄的巡护日记,亲戚最终放下斧头,如今成了村里的义务防火宣传员。

岩在滚说,父辈的巡护日记本里,用傣文写下的“绿水青山”,有很多很多救助野生动物的故事……

跋涉近4个小时,岩在滚终于到了雨林巡护的“中转站”——瞭望塔。岩在滚拿出巡护手机,记录着当天巡山时发现的野猪足迹。

“父亲靠感官听动静,我用科技看细节,但心也一样热。”岩在滚回忆,父亲教他辨认树种时,总说“树皮的纹路像老人的皱纹”,而现在他会用手机App扫描树叶,对珍稀植物学名、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等进行一一了解。

他掏出望远镜扫视着林海,少顷,林中下起了暴雨,豆大的雨点砸在瞭望塔的铁皮屋顶上,欢快“奏曲”。

“这棵树的根扎多深,我们的责任就有多重。”岩在滚回忆其12岁时,父亲带他首次巡山对他的教诲。

远处,一声清脆的白鹇啼鸣划破寂静,应和着他心底的承诺。

护林是父辈无声的托付

在一眼看不到边的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守山,皮肤和心态最受罪:烈日炙烤算初级考验,马蜂蜇伤算中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护青山是终极考验。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管护所勐满管护站专职护林员李鹏程,今年24岁,2021年1月接过父辈的职责。

父亲李忠云告诉他,要做林子里认识野生动植物的“活课本”。

“看,这是水鹿的脚印,前蹄印比后蹄短两指宽,这样走起来稳当。”如今,在巡山路上,李鹏程能快速识别不同野生动物穿行雨林时留下的痕迹。

李鹏程的帆布包像个“百宝袋”,盐巴、干辣椒是常备物资,饿了就挖野薯烤着吃,渴了掬一捧山泉水。

注视着背包中的盐罐子,李鹏程回忆:“10年前,我和父亲巡山时被蚂蟥叮咬,父亲直接将盐撒在虫子及我腿部的伤口上,疼得我直叫唤。”“林子养活人,也考验人。这点疼,算哪样?”父亲曾告诉李鹏程:护林员是不怕疼的。

李鹏程回忆,父亲李忠云卸任前,李鹏程与其父亲分头进山巡护,双方约定3天后在中心点会合。

“那时候,林中刚下过暴雨,林子闷热得像蒸笼,浑浊的河水翻涌着泥沙。”李鹏程脸上出现了自豪的神情:“这么艰苦的环境,我父亲竟然像年轻了20岁,用砍刀劈开路时还哼着傣族老歌。”

“我报到那天,父亲将用了10年的砍刀递给我,刀柄裹着厚厚的布条,刀锋磨得锃亮。”李鹏程读懂了父辈无声的托付。

李鹏程的妻子是一名听障人士,也是护林员。今年2月,两人结婚了,婚礼在进山口龙门南满村举办,庄重也温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理念,就写在林间的清风里,写在一代代护林人的脚印中。

“我们有比望天树更高的守望”

则康和卡啦是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一对护林员父子。

1967年出生的则康对山林有种近乎虔诚的感情。他的辖区,他们的辖区,藏着纳丁村最珍贵的“宝贝”——两片望天树群落,这些“雨林巨人”是热带雨林的标志性物种。

他们的巡护路线,总绕着望天树转。

2002年,正值西双版纳州开垦种植橡胶树的高峰期,有人偷偷砍树卖木料,有人想开垦林地种橡胶。那时没有GPS,只能靠人力巡护,每一棵望天树的位置,则康闭着眼睛都能找到,多年来他制止过多次盗伐事件,在则康的守护下没有一棵望天树及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则康的脑子就是活地图,闭着眼都能摸出保护区的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勘界立标时,他带领测绘人员在雨林里“钻”了几个月,哪里是核心区,哪里是缓冲区,哪条沟是界河,哪块石头该立界碑,他记得比自己的手掌纹还清楚。

纳丁村亚洲象活动较为频繁,则康总是苦口婆心地教导村民如何防范亚洲象。有了则康的巡护提示,多年来,纳丁村没有发生一起亚洲象伤人事件。

2024年,则康的儿子卡啦追随他的步伐,走上了护林之路。

“我接过父亲的巡护包时,这包明显沉重了许多,他的背包里多了GPS定位仪、红外相机等新设备。”卡啦表示,这意味着父亲守护的是纳丁村,卡啦守护的将是整个勐伴镇。

勐伴镇的保护区与老挝丰沙里相接,属于中老联合跨境保护区,巡护国境线成了卡啦工作的常态。从17号界碑到23号界碑,卡啦经常天不亮就从管护站出发踏查,直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才能回到管护站里。

卡啦能熟练使用各类巡护设备,他跟着科研人员学架红外相机,在象道旁设监测点,摸清了勐伴片区亚洲象的种群数量、结构和活动规律,在勐伴活动的每一群亚洲象,他如数家珍,还教授村民使用亚洲象监测预警App,协助村民进行肇事补偿,有效避免人象冲突。

“我们有比望天树更高的守望。”这是则康和卡啦守护与传承的最深厚的约定。

护林员扎进雨林摸“家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父亲便来雨林摸‘家底’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子保护区护林员程锦娟回忆,父亲程学浩24岁时响应国家“绿化祖国、保护森林”的号召,怀揣林校毕业证书,毅然告别故土,奔赴西双版纳。

程学浩和战友们用尽一生,靠着一双脚板、一把砍刀、一个罗盘,徒步进行森林资源普查,首次系统地摸清了西双版纳的“绿色家底”。

父亲程学浩患有严重的哮喘和高血压,退休后,依然放心不下这片雨林,每每探访勐仑子保护区时,他都喜欢带上树苗,在雨林空地种植上几株。

“他守护的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基因库。”程锦娟说出了愿意接力父辈职责,成为新时代的“护林员”的原因。

程锦娟巡山的精细程度“不让须眉”,她的脸上始终是微笑的,没有觉得苦,没有觉得艰难……

两代人,五十年。

夕阳熔金,为林海镀上传承的釉色,莽莽雨林深处萌发出盘根错节的未来新芽。这时,一首《如愿》在耳边响起:你曾苦过我的甜,我愿活成你的愿,愿不枉啊,愿勇往啊,这盛世每一天。

首席记者 郑恒

来源:云南法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