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29日,伴随着桂花园教育集团桂园校区2023级向阳三班六尺小队的队员们手持毛笔,在红绸上郑重写下“谦和礼让和为贵,文明新风我引领”,一场沉浸式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拉开了帷幕。孩子们以实际行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炎炎夏日,安徽桐城六尺巷内,一群佩戴红领巾的少年们齐声诵读着这首经典诗句。
7月29日,伴随着桂花园教育集团桂园校区2023级向阳三班六尺小队的队员们手持毛笔,在红绸上郑重写下“谦和礼让和为贵,文明新风我引领”,一场沉浸式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拉开了帷幕。孩子们以实际行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让古老的六尺巷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传承的热情。
丈量历史:从六尺巷到文化基因
在六尺巷的青石板路上,孩子们展开卷尺,用现代计量方式去验证古代“六尺”的长度。当发现192厘米的实测数据与明清时期“一尺约32厘米”的换算结果完全吻合时,巷子里响起了阵阵欢呼声。“原来中国古人的智慧藏在数字里!”六尺小队队长程子昂兴奋地说道。
随后,孩子们参观了六尺巷片区新修缮的张氏家族文化展。通过《聪训斋语》家训石刻和桐城派文献,他们深切感受到了“父子双宰相,一门六翰林”的深厚文化底蕴。在文化体验区,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拱手礼的规范手势:左手压右手,拇指相扣,身体微倾如抱鼓。老师耐心讲解道:“左手为阳,象征主动谦让;右手为阴,代表包容接纳。” 孩子们认真学习,当整齐的拱手礼在巷口此起彼伏时,过往游客纷纷驻足拍照,一位游客感叹道:“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传播火种:从三尺讲台到社会课堂
孩子们化身“小小讲解员”,在六尺巷片区的各个展馆里,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讲述着张英让墙的故事。“张英身居高官,退的不是三尺地,是一颗谦让的心!”徐华睿的讲解,让围观游客频频点头。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期间孩子们累计服务游客百余人次,收到调研报告60余份。
在西苑社区,孩子们观看《桐城派文化简介》动画后,立刻将所学转化为行动。他们走进社区食堂,有序地为老人盛饭、端盘、送汤。这种“学思践悟”的模式,正是对总书记“传统文化要融入社会治理”要求的生动诠释,让六尺巷的礼让文化从书本走向了生活。
创新表达:从历史典故到时代新声
六尺巷归来,礼让文化早已在队员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六尺小队的队员们自发组织礼让文化情景剧表演,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8月2日傍晚,在合肥半边街情景表演现场,孩子们将孔融让梨的故事改编成现代情景剧。当“小孔融”把最大的“梨”让给 “弟弟”时,围观的群众自发鼓起掌来。互动环节,一位小朋友提问:“如果同学抢我的玩具怎么办?”扮演者随机应变地说:“我们可以像六尺巷的张吴两家一样,先退一步,再商量解决办法。”
这种“以戏说法”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动尾声,孩子们把自己心爱的玩具、创作的书法绘画作品等赠送给在场的小朋友们,用实际行动持续传播着礼让精神。
精神升华:从文化体验到价值认同
“六尺巷的宽,不是物理空间的宽,而是人心的宽。” 在活动总结会上,六尺小队队长引用总书记考察六尺巷时的讲话,引发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有的孩子说新学期三年级时要在班级设立“礼让角”,有的计划发起“排队日”倡议,更有学生提议将活动感悟写成建议书,提交给市文明办。
这场持续一个月的文化之旅,让孩子们完成了从知识学习者到文化传播者的蜕变。通过沉浸式体验,他们不仅记住了历史典故,更将“谦和礼让”的种子播撒在心田。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打牢社会治理文化根基”的生动实践。
清晨,当金色的阳光洒在六尺巷上,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光芒。当他们用稚嫩的笔触写下“谦和礼让”时,当他们为老人端上热饭时,当他们在舞台上自信宣讲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希望,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延续。
这种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智慧,正在新一代手中绽放出时代光芒。他们的身影与“礼让”牌坊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的画卷。从丈量历史到传播文明,从体验传统到创新表达,这场活动不仅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六尺小队的孩子们正以青春之名,续写着“和为贵”的千年华章。
来源:安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