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苏童来龙华聊新书《好天气》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1 10:32 1

摘要:8月10日下午,由龙华区委宣传部指导、区文联主办的第36期“名家艺坛”活动在深圳图书馆北馆举行,特邀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苏童携耗时11年创作的长篇新作《好天气》亲临现场,与近五百名文学爱好者、文艺创作者面对面交流创作心路,线上直播吸引数

8月10日下午,由龙华区委宣传部指导、区文联主办的第36期“名家艺坛”活动在深圳图书馆北馆举行,特邀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苏童携耗时11年创作的长篇新作《好天气》亲临现场,与近五百名文学爱好者、文艺创作者面对面交流创作心路,线上直播吸引数十万人次同步参与。活动由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尹昌龙主持。

苏童现场分享《好天气》的创作历程。

活动中,苏童重温了11年来创作《好天气》的心路历程,分享了他的创作反思与生活哲学。苏童坦言,这本书通过真实的环境、虚构的故事,承载了变革、人性和记忆,是“写给中国郊区的一首挽歌”。“书中有一个清晰的坐标——在空间上是乡村与街道的对称,在人物上是两个‘招娣’及其孩子的故事线。此外,天空的黑与白、气味的酸与苦等对比元素,都反映了初始的街道文明和传统的乡村文明之间的矛盾与融合。”苏童解析道。

《好天气》 苏童 著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苏童以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和兼具诗性与冷峻的叙事风格闻名。《妻妾成群》《红粉》等作品先后被改编为经典影视,而《黄雀记》则为他赢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如今,《好天气》再次以他的故乡苏州为舞台,延续了他笔下对人性幽微处的探照。

《好天气》以“咸水塘”为故事的中心舞台,这片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水域,将塘东与塘西分隔开来,一边是城市,一边是农村。小说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写起,一场因棺材引发的冲突,让蒲招娣家与黄招娣家之间的关系牵连数十年。随着殡葬改革、工厂兴衰、城乡巨变接踵而至,故事中的人物在社会变迁中漂泊、碰撞,直到时代日新月异,象征着各种天气的水泥厂、炭黑厂、硫酸厂相继倒闭,彩色天空消失、好天气重临,两个家庭也因此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苏童的作品始终关注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他在分享中提到,《好天气》延续了对南方城市肌理的细腻描摹,同时深化了对人性隐秘角落的探索。“深圳虽与小说中的‘南方’地理有别,却共享着流动与变迁的精神内核。”苏童认为,这座年轻城市的活力与包容,与作品中展现的时代变迁形成跨越地域的呼应。

现场特别设置苏童新书《好天气》签名环节。

活动现场,主持人尹昌龙博士与读者们围绕诸多有深度与价值的话题与苏童展开对话。从《好天气》中南方地域文化的呈现,到多年创作生涯中对人性主题的持续探索;从小说中细腻的细节描写技巧,到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创作的灵感与热情;从为素人作家提供的积累生活素材、打磨文字的创作经验,到针对不同阅读需求的读者给出的文学阅读建议等,苏童以通透的见解与真诚的态度逐一回应。活动尾声,苏童鼓励在场读者:“希望大家多读书,在阅读与生活中寻找灵感,以书为友,探寻生活的真谛。”

好的文艺作品就像好天气,总能涤荡心灵、浸润人心。近年来,龙华区文联通过开展“名家艺坛”、百名文艺家“到人民中去”等惠民活动,搭平台、邀名家、送精品,让艺术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

■花絮

接地气的苏童——

手机不离身 秒回朋友信息

深圳图书馆北馆的报告厅里,面对主持人和观众的提问,苏童一开口,总能把现场观众逗笑。

当主持人尹昌龙博士提起深圳的“素人作家”,即不少专业不是写作,但热爱写作也写得很不错的人,甚至还有中学生,苏童笑称:“素人作家写着写着就荤了。现在平台多得很,都可能让一个作家受到大量关注。而且李娟当年也是素人,余华是县文化馆的馆员——素人到荤的距离,很短。”

观众提问环节,深圳读者有的关心他删掉的章节会不会“复活”,有的想知道新时代的苦难文学该怎么写,还有人直接问他是不是也天天玩手机。

“玩,玩得比你还多!”苏童秒回,“我几乎手机不离身,回朋友信息都是秒回,小红书也刷。不排斥碎片文化,因为我能把碎片整合成我的整体生活。”

一位自1975年开始就写日记的读者提问,“怎么把这五十年的日记变成长篇小说?”

“那正好是一部《追忆似水年华》!”苏童打趣道,也给出了建议,“要怎么变成小说,要看日记怎么写。”

读书、写作、小红书,和咸水塘的故事一样,都成了南方的“好天气”。

■荐书

“这是我写过最好看的长篇”

苏童说,《好天气》是自己写过“最好看的长篇”,尤其是前五分之二至五分之三。它并不只是好看,更是承载着他想为“郊区”谱写挽歌的初心,记录郊区从兴旺到消逝的变迁轨迹。

小说的环境设置是真实的,在苏童成长的那个苏州城乡结合部,穿过护城河的吊桥连起了城乡结合部,一面是城市,一面烟囱林立,农田与工厂并存。“学校一开窗,农民在浇粪。早上化工厂工人自行车的铃声框框响,我就在那个声音里上的学。”

故事则是虚构的:水塘东边的塘东街道与西边的塘西村,一个最有名的是乳牛场,一个最有名的是棺材作坊,“一个管生,一个管死”。两位同名的招娣在医院相遇、分娩,从此交织数十年的纠葛。棺材作坊、鬼魂、七零至九零年代的变革,都被写进这片水塘的天空下。

水泥厂带来的白天气、炭黑厂带来的黑天气、硫酸厂带来的酸天气……活动中,主持人尹昌龙博士提到《好天气》带有工业文明的诗意,像波德莱尔写《恶之花》那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环境观。我是那个年代的孩子,看见烟囱是兴奋的,因为那意味着城市在发展,有希望。那个时代没人谈污染。”苏童说,如今镇江还有发电厂冒着红烟,“坐高铁经过的时候我会很兴奋,又要看到红烟了。所以那时候的天空对我来说是那么特别,我写咸水塘彩色的天空没有反讽。”

对于《好天气》好看这一点,也有读者印证。香港作家马家辉特地从香港乘高铁来到深圳,笑称这是继40年前去找李敖签名后,第二次作为忠实读者为作家奔赴:“我很久没有一口气看完700页的小说了,《好天气》真的好看。”

■读者在现场

“好天气”是一抹微光

艾建桥

苏童开讲前,以手托腮,若有所思,学者、智者的风范兼而有之。一开讲,诙谐而幽默:“尹博士讲得很让人入迷,我希望他继续讲下去。”引来全场笑声。随后又自我解嘲:“苏童是文坛第一大懒人。”再次引来全场笑声。苏童给我的第二印象,就是坦率真诚。在与尹老师的互动中,他讲到自己孩提时代一见到烟囱冒烟就很兴奋。他说小时候家门口附近有一座生产樟脑丸的工厂,烟囱冒着红烟,一看到就极度兴奋,他至今还喜欢樟脑丸的气味。他的平易近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童曾说:“我原本想写一部郊区的《聊斋志异》。”他的长篇小说《好天气》就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力作,全书47万字,融入大量的奇幻元素,使得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较为复杂。书中总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吸引着我,撩拨我的好奇心,想要寻找一个个悬疑背后的答案。

合上书本,我忽然读懂了“好天气”的深意,它从不是天空的颜色,而是人心里那一抹微光,那一丝期许。

跟着苏童读好书

我对苏童并不陌生,曾先后拜读过他的《黄雀记》《河岸》《米》《妻妾成群》《红粉》等作品。苏童对人性深处细致入微的刻画深入人心。在新书《好天气》中,他继续运用其细腻描绘、曲折生动的叙事风格,人物个性鲜明,富有张力,非常耐读。

在本次新书发布会上,苏童如一位和蔼可亲的邻家兄长一样,至真至性,侃侃而谈。聊起新书《好天气》创作的来龙去脉,如数家珍,他饶有兴致地介绍自己熟悉的苏州地域文化,如女性主义,女人当家做主,如女人用藤条追打自家男人,不时引得现场读者开怀大笑。

苏童十分风趣幽默,无论是他笔下的小说文字,还是日常谈吐,都是如此。他非常喜欢看见烟囱冒烟,烟囱冒烟,代表工业生产,代表经济繁荣,代表国家有希望。为此,他从南京返回苏州途中,专门到镇江去看烟囱,只为那里的烟囱冒的是红烟。

在读书互动环节,苏童老师推荐大家尽可能多地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如《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他说,要读那些好读的经典,这样才不会枯燥乏味。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罗慧怡 通讯员 卢梦/文 记者 陈建华/图

编辑 汪文成

来源:宝安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