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年薪百万的朋友说:职场筛掉的,是追求完美、又有责任心的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1 10:43 1

摘要:有个朋友,在某家大企业任职,年薪超百万,在公司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文|Tess

公众号| Tess外贸Club(Tess_2006)

01

有个朋友,在某家大企业任职,年薪超百万,在公司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手下管着几百号人,直接向他汇报的中层就有十几个,算是绝对的职场精英。

昨天聊到员工管理的时候,他问我:“你知道最难管的员工是哪种类型吗?”

我想了想,说:“是不是那种想法特别多的‘刺儿头’?”

他摇头说:“不是。

刺儿头只要能让他心服口服,很容易培养成忠心耿耿、能独当一面的‘大将’。

真正难管的,是那种内耗型员工,内心敏感、做事没有重点,还总是过度解读别人的意思,浪费时间又低效。”

末了,他又补了一句:

“这种人,看着细心尽责,其实在职场上没什么前途。”

我很赞同朋友的观点,因为我就不是个内耗的人,正因为不内耗,才特别能看懂内耗型人格的死穴。

确实,内耗型人格走上高位的机会几乎为零

原因很简单,高位的核心竞争力是决策、执行、带人,而内耗恰好会把这三样全部消耗掉。

举几个例子,请大家对号入座。

案例1:分不清重点

公司临时要做一个跨部门的提案,时间紧得很。

外放型的人三天收集资料,三天做方案,第七天直接去谈判,搞定。

内耗型的人三天纠结PPT封面用蓝色还是绿色,两天征求十个人的意见,又用两天改标点符号。

等他的方案出来,机会早就被别人抢走。

这种人不是说他不努力,而是努力错了方向,有点像用打火机去烤全羊的感觉。

案例2:内心戏太多。

新机会出现,市场窗口期只有一个月。

外放型业务员当天就去见客户,争取尽可能多的订单。

内耗型业务员心里打鼓:

“这样去拜访客户会不会显得太急?

我再准备多一点资料。”

。。。。。。

等他准备好,机会已经没了,客户被别人签了。

案例3:信任感缺失。

领导问:“月底能交付吗?”

内耗型的人先抛出十个顾虑:“A环节不稳,B供应商可能拖延,C客户还没确认……”

领导要的是结果,不是困难清单。

你顾虑说得越多,他越觉得你没把握,转头就把项目交给那个直接说“能”的人。

这种人老是让我想起一类供应商,你问他能不能一个月交货,他不说能,也不说不能,而是在哪里逼逼A配件厂的问题,B配件厂很难搞。

他们的思维好像永远不和你在一个频道上,如果有的选,绝对不会和这种人合作。

案例4:没有战略视角。

资源有限时,聪明人会集中火力攻最有可能带动全盘的人或事。

内耗型的人看不到这些,把资源平均分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举个例子,我开发客户,首先会搞清楚谁能在订单里有话语权,然后我就会针对这个人下功夫,而不是随便捞一个对方公司的邮箱和一个普通工作人员的社媒账号就开始发力。

对业务员来说,精力分配到哪类客户身上,是成败的关键。分不清主次,结果自然不会太好。

高位看的是棋盘,内耗看的是棋子;

棋盘上的高手,从不跟无关的棋子纠缠。

02

内耗的另一面是太较真。

太较真和内耗是一体两面。

很多内耗,都是从“太较真”开始的。

责任心过重,结果什么事都往自己身上揽;

追求完美,就是改方案到凌晨三点只为换个标点;

思虑太多,还没开干就预演十种翻车场景;

性格敏感,别人一句无心的话能琢磨三天。

久而久之,要么掉进无休止的自我拉扯,

要么活成职场老好人,别人下班了你还在救火,别人犯错了你替他兜底。

职场老好人能有什么前途呢?

如果你想往上走,先改掉的就是内耗,比如:

减少自我对话时间,80%的精力向外,20%留给复盘。

别纠结完美,凡事先落地,再优化。

对外界传递稳定信号,关键场合先给确定性,再处理不确定。

最后,要训练全局思维,做事前先问这件事的长期影响是什么?而不是眼下的得失。

如果你真想耗,那就去耗别人。

耗自己,终究油尽灯枯;耗别人,才有力气打赢下一仗。

在职场,往上走的起点首先就是不内耗,把子弹留在战场上,用在敌人身上,而不是敌人还没出现,先给自己一梭子。

今天就酱紫吧。

来源:Tess外贸Clu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