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会无缘无故患艾滋病!研究发现:患艾滋病,离不开这5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1 10:31 1

摘要:“他从不吸毒,也不乱交,怎么就感染了艾滋病?”——门诊时,一位中年女性焦急地问我,她的丈夫刚刚确诊感染HIV,她百思不得其解。类似的疑问,我每年都能接到好几起。

“他从不吸毒,也不乱交,怎么就感染了艾滋病?”——门诊时,一位中年女性焦急地问我,她的丈夫刚刚确诊感染HIV,她百思不得其解。类似的疑问,我每年都能接到好几起。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觉得那是“不干净的人”的病,但很多感染者都是普通人,甚至是看起来最“规矩”的那种。

现实往往比偏见更复杂。艾滋病的传播,从来不是“凭空而来”,它背后总有逻辑、有原因、有路径。不了解这些“路径”,才是真正的风险所在。

七夕节刚过,社交平台上不乏晒恩爱、秀浪漫的内容,但也有一些“沉默”的角落——某地疾控发布数据显示,近年来30岁至50岁之间的中年群体感染HIV的比例持续上升,尤其是被动感染的女性,很多人直到丈夫确诊后,才意识到自己也已中招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值得警醒的趋势。

在门诊中见得多了,我越来越发现一个规律:艾滋病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迹可循”的结果。下面这5点,是多数感染者身上逃不开的共同特征。

第一,存在高风险性行为,却缺乏正确的防护意识。一些患者坦言,曾有过婚外性行为,但因为对方“看起来很干净”,所以并未使用安全措施。

还有一些人相信“熟人之间没事”,结果误判了风险。HIV感染者在潜伏期时并无明显症状,但照样具有传染性。外表判断风险,是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误区。

第二,缺乏基本的疾病传播常识。有些人甚至不知道HIV是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的。有一次,一位感染者提到,他年轻时在无证牙科诊所拔了牙,医生没换手套,他也没太在意,结果多年后查出感染。

虽然这种传播方式概率较低,但在不规范操作下,风险依然存在。生活中一些我们以为“无关紧要”的细节,往往藏着真正的隐患。

第三,被动暴露风险却从未主动筛查。尤其是一些女性患者,完全没有高危行为,却因为丈夫感染而中招,自己多年未检查,直到做妇科检查才被发现。

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明确提出,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但现实中,很多人因羞耻感或麻痹心理,不愿主动检测,延误了发现与干预的时机。

第四,不规范使用注射器和医疗器械。这在一些小作坊、非法美容机构、地下牙科中尤为常见。一次门诊中,一位年轻女性因注射“瘦脸针”感染,溯源发现她曾在未注册的美容店接受操作。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任何涉及穿刺、注射的操作,如果不规范,都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第五,一些特殊人群对自己的风险评估过于乐观。如男男性行为者、聚会型性行为频繁者,有人认为“吃了阻断药就没事”,却忽略了药物的使用规范和窗口期问题。

还有些人以为“我身体好,感染了也扛得住”,这类观念极不科学。HIV一旦进入人体,不会自愈,只有规范抗病毒治疗,才能控制病毒复制。

很多人误以为,艾滋病只与“脏、乱、差”有关,却忽略了信息匮乏、侥幸心理和错误认知,才是更深层次的传播动因。病毒不会认人,它更偏爱那些对它掉以轻心的人。

医学研究早已证实,艾滋病病毒并不会通过空气、水、握手、共用餐具等日常接触传播。但不少中老年人仍旧“谈艾色变”,甚至对感染者避如蛇蝎。这种污名化,不仅伤害了患者,也阻碍了防控工作的推进。科学认知,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在临床中,我接触过一对中年夫妻,丈夫因输血感染,妻子坚持照顾不离不弃,甚至主动学习了HIV相关知识,严格按照医生建议生活。十年过去,两人生活质量良好,妻子始终未感染。可见,科学防护,远比盲目恐慌更有力量。我们要警惕的是无知,而不是患者本身。

目前,国家对艾滋病的防控策略已十分系统。包括免费检测、咨询服务、隐私保护、抗病毒治疗等,都是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措施如果无法覆盖到每一个潜在高危人群,风险依然存在。

中老年感染者的增加,提示我们:性教育不能“只教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很多人年过四十后,夫妻生活减少,对性健康的关注也逐渐淡化,却忽视了这一阶段的再婚、丧偶后伴侣更换等情形中,依然存在感染风险。

预防艾滋病,第一步是认清自己是否属于高危人群。如果过去有过不安全性行为、接受过非正规医疗服务、配偶感染等情况,建议尽早进行HIV检测。国家疾控中心和各地医院均提供保密、免费的检测服务,无需实名登记。

第二步,养成良好的防护习惯。无论是使用安全套,还是避免共用针具、剃须刀等,都应成为生活中的基本准则。对一些高风险行为人群,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暴露前预防用药(PrEP)或暴露后阻断药(PEP),这在近年来效果显著。

第三步,摒弃成见,正视疾病。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无知和歧视。一个社会对待疾病的态度,决定了它对公共健康的保护力。我们不能因为偏见,而让真正的高危人群远离医生、远离检测。

第四步,关注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源。目前,国家对HIV感染者实施免费抗病毒治疗政策,覆盖范围广,疗效显著。只要按时服药,病毒载量可以长期控制到“测不到”的水平,传染性几乎为零。很多人将这一状态称为“功能性治愈”,虽然不能根除病毒,但基本可以恢复正常生活。

第五步,主动传播知识,形成家庭层面的健康防线。中老年群体不仅是感染风险群体,也常是家庭健康观念的引导者。父母的认知,往往直接影响子女的健康态度。家庭成员之间坦诚沟通,共同学习疾病知识,是最稳固的防线。

艾滋病并不可怕,它不会“无缘无故”地找上门。它找上的,往往是那些对风险掉以轻心、对知识视而不见的人。了解它、预防它、尊重它,是我们每一个人该做的事。

如果你读到这里,请帮忙点个赞、留个言、转发给身边人。你的一次分享,也许就能帮一个人少走弯路,守住健康。

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
[1]刘小涛,马颖,陈任,等.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践的PES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8).

[2]樊莉蕊,韩志刚,蔡衍珊,等.艾滋病防治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探索[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10).

[3]郭彪,胡志,秦侠,等.对构建基层艾滋病综合防治服务体系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7).

来源:中医传承大讲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