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俄语、改用拉丁字母…中亚五国,为什么全面“去俄罗斯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0 02:31 1

摘要:中亚五国,这一片曾与俄罗斯羁绊颇深的土地,从1991年苏联崩解那一刻起,突然之间要自己走路,没人再拉着手。这里说的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这几个名字拗口,地理课上没几个人能全记住。这场突如其来的“独立”,其实一点不突

中亚五国,这一片曾与俄罗斯羁绊颇深的土地,从1991年苏联崩解那一刻起,突然之间要自己走路,没人再拉着手。这里说的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这几个名字拗口,地理课上没几个人能全记住。这场突如其来的“独立”,其实一点不突如其来。问起来:为啥这些国家独立后不向老大哥看齐,反而一下子转头就要把俄罗斯的影子一扫而光?他们跟俄罗斯到底结下了多深的疙瘩呢?

十九世纪,沙俄缺地盘,缺粮食,更缺有利可图的疆域。眼里盯上的正是中亚五国。不是巧合,沙俄野心勃勃,进军速度极快,短短几十年就让中亚各部落、汗国一一臣服。表面是军事征服,背后其实是整个社会结构的改写。中亚民族的人口流动被管控,财富和地位都被牢牢攥在俄方人手中。谁反抗?平叛,杀俘,很少有幸免的可能。中亚的城市变落败了,乡村憔悴。那种日常的动荡,一直没停过。

等社会安稳几分了,沙俄政府觉得光靠刀枪不可靠。于是“俄罗斯化”的文章,就一点点展开。先是从语言入手。建学校,强制俄语。不学不行,家里小孩将来只能在田间放羊,爬不上社会的阶梯。也许表面上说全是为教育、为未来,其实受益最大的总归是俄国与当地的统治阶级。普通人的生活,反倒更远了。俄语教育只是开头,精神和信仰才是难啃的骨头。

信仰伊斯兰的中亚居民,俄方早期不敢轻举妄动。任何动摇信仰的动作都容易引发全境的起义。沙俄玩得精明。先是温和相处,待政局稳了些,直接动手,宗教审判全要按俄国法律办。伊斯兰法一夜之间变空话。不仅如此,东正教开始渗透,改宗运动慢慢安排。在不少地方,异教徒不得不“自愿”皈依。难道真的是信仰自由?看着像,实际却是控制。

之后是大规模移民。俄罗斯农民、军官、商人,被安排进入中亚;原有的中亚民族逐步边缘化。数据说,20世纪初阿拉木图,俄裔已占总人口三分之一。市政、贸易、教育,乃至日常生活,俄人的足迹处处可见。不少中亚人说俄语成了日常,家里也不敢大声讲自家话。很多人觉得自己的根,好像要断了。

苏联起来了,套路没变。民族语言不断被削弱,经济、教育、政治全要听莫斯科的。所有民族政策的指针指向同一方向:“一体化”。其实更像同质化——主体民族空间被不断压缩。那些年,民族城镇的名字被改为俄式拼写。街头巷尾,电视广播,几乎听不到本民族声音。直到苏联瓦解,这种软硬皆施的“俄罗斯化”才算停手。

独立,成了生存下去的唯一选择。新国需要新身份。从上到下,一道号令,“去俄罗斯化”政策陆续出台。说得再直白点,本国不再是俄罗斯殖民地,也不再是苏联的一环。这几年新出台的《语言法》,层出不穷。乌兹别克直接把官方文字拉丁化,俄字母进了冷宫。哈萨克更绝,政策要求一切正式场合、所有公文都用哈语。不遵守?工作都没着落。吉尔吉斯斯坦的国语地位方案,也明明白白,下基层一通贯彻。土库曼的做法甚至激进到改换全部本民族文字系统。

治“俄语残留”很快,宗教领域操作更见激进。五国纷纷修缮清真寺、重设宗教教育机构,恢复伊斯兰在社会生活的发言权。土库曼斯坦甚至一度将宗教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东正教会和无神论一时无地自容。在一些场合,极端势力打折扣地利用这一波去俄化运动,渗入极端讲坛,这又成了另一个隐患。政策原意立场正当,做出来却常常被误用。

**民族地位的提升,是硬任务。**毕竟,几十年来俄罗斯族人口在中亚是真的多。20世纪中叶,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人口竟一度超过本地哈萨克族人。这换谁都得心慌。新政权直接扶正主体民族,民族英雄标杆推上讲台。乌兹别克找到帖木儿,哈萨克搬出抗俄烈士——都成了民族身份的象征。讲课本、立雕像,举办纪念活动,哪一项不是在重申“我们是谁”。俄罗斯族的历史贡献反而被遮盖,露面的次数一年比一年少。

**但新的问题也浮现。民族认同的塑造,有时并不是所有人都买账。**一些城市里,年轻一代用俄语沟通依然自如。大城市就业和高薪行业,很多还是得说俄语。有人骂这种“去俄罗斯化”有点搞笑,说到底经济生活还是离不开俄国市场。可政策不这样走,也没人服气。矛盾就这么一直拖着。

政策推了几年,问题更多。教育转轨,短期师资匮乏,教材断档。部分家长想让孩子学回俄语,怕以后没出路。有人抱怨民族语言太难,没有一套方便的应用体系。偶尔也有人说,民族认同靠真东西,一味“拉偏架”未必有用。乌兹别克的语言拉丁化后,老一辈和青年一辈交流突然有沟沟坎坎。到底该怎么办,没人敢给死结论。

**经济上,中亚五国也不敢彻底与俄罗斯切割**。天然气、石油、劳工市场,俄罗斯是主要买家和接收方。1994-2023年,哈萨克斯坦对俄出口始终稳定在全国对外出口前五。乌兹别克全国有近300万劳务工在俄罗斯打工。政策冷面上线,私底下又得握手言和。嘴上说着要甩俄罗斯,其实心里还多少心有不甘。

不过,去俄罗斯化的现实一边往前跑,俄罗斯留给中亚的“传统”又在历史里翻滚。这事不好一刀切断。比如,哈萨克的高校,很多专业课还是用俄语讲。毕业生要去莫斯科读书还得靠俄语成绩。街头商店里,两种文字广告牌到处都是,官方宣传说在往民族化方向调整,实际上并没全拔掉俄语影子,有点遮遮掩掩。

**看数据才明白,人口结构就决定了一切不能太快**。截至2021年,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族人口占比仍超18%。土库曼斯坦2000年后对俄裔政策收紧,但大批俄语精英不肯走。吉尔吉斯的俄语媒体传播量一度超过民族语本地发行。这种局面会持续很久,没人敢下预言。

中亚的社会舆情也极为微妙。民族大会上,高喊回归自我,也有代表担心经济断链;基层老百姓嫌弃学新文字有难度,年轻人想出国留学又必须掌握俄语。大城市与农村的落差,现实中反而被不断放大。有人想一步到位改变一切,有人又觉得顺其自然慢慢变也没所谓。

宗教监管政策也被反复调整。最初政策宽松,坊间说伊斯兰复苏了,之后有极端事件爆发,政府立马收紧,部分宗教活动受限制。这种摇摆,反倒让一部分普通民众失去信任感。社会上常流传:“归根结底,既要脱俄,也不能和信仰一刀切。”到底孰优孰劣,众说纷纭。

有意思的是,民生领域不少俄罗斯文化痕迹至今保留,比如节日庆典、烹饪习惯、服饰时尚。遇到节日,老一辈还会用俄语唱民谣。乌兹别克的婚礼上,照样有俄式花车游街。“去俄罗斯化”的,往往还是书本、国策、大事记,至于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却没谁真能一下子放下。

不过,这些国家的选择并不完全相同。有些对俄罗斯人强势,有些反而极度务实。土库曼斯坦对外几乎不开口,吉尔吉斯斯坦则新老政坛混杂,政策时紧时松。俄语在吉国依然有官方地位,全民“去俄化”很难一刀见血。乌兹别克虽然猛拉民族语言,但俄语依然是进大公司和政府机构的门槛。

**中亚五国彻底摆脱俄罗斯影响,暂时看来,还远远没有终结。**也许有天外界不再提“俄罗斯化”,他们反倒轻松了。走向自我认同,其实没有现成模板,也不是一口气就能完成的。只愿这里的人,别在语言和身份里跑断了腿,反而把最初的问题弄岔了岔路。

生活还在继续,身份认同也还在路上。哪天民族自信和社会稳定能水乳交融才算圆满,那一天几时来,谁也不敢说。

来源:浅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