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了,还在信“日本百姓无辜”?老照片里的真相比教科书扎心十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0 23:14 2

摘要:首相犬养毅在家门口被几个军官用手枪打死了。这老头不算什么好人,只是觉得对中国该"慢点儿啃",别把事情做绝。就因为这点"温和",他成了日本近代第一个被刺杀的首相。

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刷到条评论气笑了:"其实日本老百姓也可怜,都是被军国主义逼的。"

可怜?你见过为杀人犯举血书请愿的"可怜人"吗?你见过提着饭团慰问叛军的"受害者"吗?翻出当年的老报纸、老照片,那些被刻意模糊的细节,能把人看醒。

1932年东京的秋天,比往年冷得早。

首相犬养毅在家门口被几个军官用手枪打死了。这老头不算什么好人,只是觉得对中国该"慢点儿啃",别把事情做绝。就因为这点"温和",他成了日本近代第一个被刺杀的首相。

葬礼那天,东京街头没见着多少悲伤,倒有小贩在卖"庆祝刺杀成功"的纪念徽章。邮局的人后来回忆,那几天收到的请愿书能堆成小山,足有十万多封,信封上大多写着"赦免勇士"。有个女学生在信里夹了根带血的头发,说"我愿替他们坐牢";还有个铁匠更狠,直接把左手小指剁下来,用油纸包着寄给法官,纸条上就五个字:"敢重判试试。"

最后法院怎么判的?主犯也就关了十几年,出来时还有人拉着"民族英雄"的横幅去接。你说这是"少数人发疯"?全国老百姓用唾沫星子都能把凶手淹死,可他们偏要把杀人犯捧成英雄——这到底是谁在逼谁?

再说说1936年的"二二六事变",一群叛军杀进大臣家里,把主张"对中国别太狠"的官员杀了好几个。按说这是叛乱吧?可东京老百姓不这么看。

当时《朝日新闻》拍了张照片:一群家庭妇女提着竹篮,排队给叛军送热饭团,篮子上还系着红布条,上面写着"武运长久"。有个开米店的老板,把准备过冬的糙米全捐了,说"当兵的吃饱了,才能在中国打胜仗"。更让人膈应的是那些风月场所,姑娘们把攒的胭脂钱凑起来,换成慰问品送到叛军驻地,老鸨站在门口喊:"这是给咱们大日本的英雄!"

那会儿日本搞过次民意调查,问题直截了当:"你觉得该全面打中国吗?"七个里有六个说"该打";问"让你去中国打仗你去不去?"十个里有九个拍胸脯;最让人脊背发凉的是这个:"杀那些不想打仗的官员,对不对?"一百个人里,九十七个说"太对了"。

这些数字不是我编的,现在去日本国会图书馆还能查到原始档案。你说这是"军国主义洗脑"?洗脑能洗到让老百姓觉得杀人合理?那得是打心眼儿里就认同侵略,才会洗得这么彻底吧?

有人说这是二战那会儿特殊,可往前推几十年,甲午战争时的日本老百姓,早就把底裤都露出来了。

那时候日本刚明治维新没多少年,国力跟清朝比差远了。可工厂里的工人主动说要降工资,把省下来的钱捐给军队买军舰;乡下的农妇更绝,把陪嫁的银簪子都融了,说"哪怕喝稀粥,也要把中国打败"。最荒唐的是京都有个叫阿梅的艺伎,把十年攒的钱全捐了,还跟老鸨说:"要是打胜了,能让我去中国看看不?"

等甲午真打赢了,日本街头跟过年似的,东京银座的灯笼从街头挂到街尾,有人喝醉了喊"把北京变成日本的县城",还有个教书先生,高兴得在广场上跳河,说是"喜极而疯"。这要是"被迫参战",能高兴到玩命?

更让人堵心的是那些家里的事儿。

有个叫井上千代子的女人,结婚才三个月,丈夫要被派去旅顺打仗。她半夜里用腰带把自己吊死在房梁上,留了封遗书,让丈夫"别惦记我,多杀几个中国人,给日本挣脸"。这事儿后来被写进小学课本,成了"爱国女性的榜样",多少姑娘学她,结婚没多久就跟丈夫说"你去打仗吧,我在家等着你立功,要是你不敢杀中国人,就别回来见我"。

还有个叫东史郎的兵,在日记里写他娘送他出征的场景:老娘把一把短刀塞他手里,说"这刀是你爷爷传下来的,到了中国,见人就砍,要是砍不够十个,就别用这刀自杀,丢我们东史家的人"。你说这是"被逼迫"?亲妈都把刀架在儿子脖子上逼他杀人,这得是多深的执念?

现在总有人心疼日本挨了原子弹,说"老百姓是无辜的"。可你看看当年的老照片:东京街头的孩子举着"支那灭亡"的木牌游行;大阪的工厂里,女工们给炮弹刷漆,上面写着"南京专用";连北海道的渔民,都把捕的鱼优先供给军队,说"让士兵吃饱了,好早点打下全中国"。

这样的"全民参战",凭什么叫无辜?难道要让我们的战士拿着命,去换他们的"善良"?

说句实在的,近代那些列强里,英国来中国是为了卖鸦片挣钱,俄国是为了抢东北的土地,可日本不一样——他们是真想把咱们亡国灭种。从甲午割台湾,到九一八占东北,再到南京大屠杀,哪一步不是往死里整?

这些年有些电视剧,总爱拍个"爱好和平的日本老百姓",对着镜头说"我们也反对战争"。可当年真正站出来说"别打中国"的日本人,屈指可数,还被骂成"卖国贼"。就像那个叫尾崎秀实的记者,因为反对侵华被处死,临刑前说"日本早晚会被这场战争拖垮"——可惜啊,那会儿的日本老百姓,没人听他的。

80年过去了,不是要揪着过去不放,只是觉得有些账不能算糊涂。要是连"日本老百姓主动掺和侵略"这事儿都不敢认,那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的30万名字,岂不是白刻了?

历史这东西,就怕细琢磨。那些老照片、老报纸不会骗人,它们就在那儿提醒我们:有些民族的贪婪,从来都不是少数人的事。这道理,咱们得明白。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