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院士研究:血管堵没堵,做一个检查就知道,便宜又准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1 10:17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23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65岁,平时身体挺好,就是最近总觉得腿发沉、走路费劲。去医院查了查,医生建议她做个检查,结果一出来,张阿姨愣住了——下肢动脉硬化,已经有血管狭窄迹象。

“我也没犯心脏病啊,怎么就血管堵了?”张阿姨不解。

这其实是很多人的误区。血管堵不堵,不一定靠“感觉”就能判断得出。它不像感冒一样有明确症状,往往等你觉得不对劲了,可能已经堵了一大半。

好在现在有一种检查,不打针、不插管、不住院,几十块钱,几分钟就能做完。准确率高,还能早期发现问题。这就是——踝肱指数检查(ABI)。

血管堵塞的专业说法叫做动脉粥样硬化,是因为血管壁长期受到胆固醇、炎症等因素影响,逐渐变厚、变硬,最后导致血流受阻

很多人以为这是老年病,但其实,现在四五十岁就查出血管堵塞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抽烟等情况的人,血管提前“老化”的概率非常高。

更关键的是,血管堵塞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你可能只是觉得走得慢了、腿有点沉,或者早上起床时脚有点凉,但这些小细节,很容易被忽略。

但一旦出现胸痛、心梗、脑梗、肢体坏死,就已经到了晚期。

所以,提前筛查、早期发现,才是关键。

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听起来有点复杂,其实就是同时测量你手臂和脚踝的血压,拿来一比,就能看出血流是否正常。

原理很简单:如果脚踝的血压比手臂低太多,说明下肢血流不足,可能有血管狭窄或堵塞。

这个检查早在上世纪末就已被欧美主流医学界广泛采用,并被《美国心脏协会》《中国动脉硬化防治指南》等权威文件推荐用于外周动脉疾病的早期筛查

而且它的优势非常明显:

· 不侵入、不疼痛:就是测血压,不用打针、不用造影。

· 便宜快速:一般几十块钱,5分钟就能做完。

· 准确可靠:研究显示,AB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超过了80%。

所以,现在很多三甲医院的心内科、血管外科、老年科,都会把ABI作为常规筛查工具,尤其是对有高危因素的人。

有些人觉得自己没什么不适,就不愿意检查。但事实上,ABI是典型的“筛查型”工具,目的就是早发现、早干预。

如果你属于以下这些人群,建议主动去做一次ABI:

· 年龄超过50岁,尤其是男性;

· 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病史;

· 长期抽烟或曾经大量吸烟;

· 有早发心梗或脑梗家族史;

· 经常出现腿疼、脚凉、走路发沉等症状;

· 体检时血脂或血糖异常,但暂未诊断慢病。

另外,如果你已经有冠心病、脑梗或中风史,也建议查查ABI,看看别处血管是否也有问题。

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一个地方堵了,别的地方也很可能出问题。

· 正常值在0.9~1.3之间;

· 低于0.9说明可能有下肢血管狭窄;

· 低于0.5则提示可能已经严重堵塞;

· 高于1.3可能是血管钙化,血管太硬,也需要进一步评估。

如果查出异常,医生通常会建议进一步检查,比如下肢彩超、CTA或血管造影等,明确堵塞的程度和位置。

但关键不是“查出来”,而是“怎么干预”。

目前控制动脉硬化的方式主要有:

· 规范用药:包括他汀类降脂药、抗血小板药物等;

· 控制基础疾病:糖尿病必须控好血糖,高血压要稳定在合理范围;

·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控制体重、规律运动;

· 必要时手术干预:如血管支架、搭桥手术等。

有些人觉得“查出来也没法治”,其实不是。血管堵塞是可以干预的,关键是要早发现。

临床上,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故事:

有人因为腿疼以为是风湿,拖了半年才来看,结果发现已经出现肢体缺血坏死,只能截肢;

有人查出血管堵塞,但不当回事,也不吃药,几年后突发心梗;

也有人定期体检做了ABI,发现早期狭窄,及时规范用药,现在身体状态很好。

所以,别把“血管堵塞”当成老年人才焦虑的事。它可能悄悄发生在任何阶段,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主动筛查、科学管理

血管的健康,是身体的命脉。堵不堵,不看感觉,要看数据。

ABI检查,就是这样一个简单、便宜却有效的数据来源。它不需要你等到不舒服才去查,也不需要你花大钱做复杂检查。

几十块钱,一次测量,就可能帮你预防一次心梗、一次截肢,甚至一次生命危机。

如果你属于高风险人群,请别再犹豫。早查比晚治更重要,主动比被动更有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外周动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

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3. 《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Mr.张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