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马库斯来了!德国艺术家发现了父亲的遗物,360多张照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0 20:02 2

摘要:现在,又来了一位德国艺术家奥斯卡·莱贝克,他带着父亲遗留的365张日军轰炸广州的珍贵照片,从万里之外的德国飞抵广州,将这本名为《废墟中的广州》的相册郑重捐赠给中山大学。

很多人还记得那个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将记录侵华日军罪行的相册无偿捐赠给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的美国小伙埃文·凯尔。

还有那个法国青年马库斯·德雷特斯,他将外祖父收藏的618张历史照片捐赠给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现在,又来了一位德国艺术家奥斯卡·莱贝克,他带着父亲遗留的365张日军轰炸广州的珍贵照片,从万里之外的德国飞抵广州,将这本名为《废墟中的广州》的相册郑重捐赠给中山大学。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段历史作证。

奥斯卡·莱贝克的故事始于2024年,那时他还在柏林艺术大学攻读语境艺术专业的硕士学位。在整理已故十年的父亲罗伯特·莱贝克遗物时,他在地下室意外发现了这本相册。罗伯特·莱贝克是德国著名的新闻摄影记者,曾因报道刚果独立运动而享誉国际,获得过"Henri Nannen终身成就奖"等多项殊荣。

然而,这位资深摄影师从未向家人提及过这本相册的存在,连妻子都毫不知情。

当奥斯卡翻开相册的那一刻,365张黑白照片中定格的场景让他深深震撼:入侵的日本军车在广州街头横冲直撞,流离失所的中国儿童蜷缩在废墟中,昔日繁华的骑楼街巷变成满目疮痍的战场。相册封面贴着一张粉红色便条,用德文写着:"日本对广州的轰炸。1938年10月22-26日。部分是某德国领馆人员所拍。Otto医生?"

这应该是罗伯特对这些照片内容、时间和拍摄者的推测性标注。

其中一张照片标注为"首批日本人到达沙面前面(1938年10月22日)",这距离史料记载的广州陷落日仅仅一天。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入侵华南,10月21日广州沦陷。

这些照片记录的正是广州陷落前后最真实、最直观的历史瞬间。

面对这些珍贵的历史见证,奥斯卡做了一个重要决定:他要查清这些照片的来龙去脉,更要让它们重新回到历史发生的地方。

他开始通过网络搜索相关信息,但进展缓慢。

转机出现在2023年11月,当奥斯卡在学校食堂向中国同学陈超提及此事后,陈超联系了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的室友吴嘉豪。

吴嘉豪立即意识到这些照片的重要价值,他迅速联系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钟剑峰副研究员。钟剑峰凭借对广州地方史的深厚了解,帮助辨认出照片中的许多场景。许多德文标注的街道名都是根据当时广州本地发音拼写的,普通人很难解读,但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些谜团逐一被解开。

为了确证照片的年代,奥斯卡还专门委托德国著名的Bassenge拍卖行开具了鉴定证明,证实这些照片确实拍摄于1930年代。当所有证据都指向1938年的广州时,这位年轻的德国艺术家做出了一个让人敬佩的决定:他要把相册送回广州。

2025年5月,吴嘉豪博士向导师、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张伟教授提及此事。张伟立即意识到这批照片的珍贵价值,特别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特殊年份,其意义更加重大。

中山大学迅速向奥斯卡发出邀请,希望相册能够在中大珍藏展出。

2025年7月4日,在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举行的庄重捐赠仪式上,奥斯卡将这本《Canton in Trümmern》(《废墟中的广州》)相册正式捐赠给中山大学。这本相册将成为中大校史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特展的核心展品。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吴重庆教授表示:"奥斯卡不惮繁难,虽历经曲折而仍矢志将相册捐赠给广州公立机构的高谊厚意,增添了相册的价值。"

在广州期间,他在中山大学团队的陪同下,实地走访了照片中记录的多个历史地点,进行了一场他称之为"特殊的看见"的探索之旅。

他们在原德华银行顶楼寻找当年日军轰炸广州城的拍摄角度,在滨江西路通过南方大厦和爱群大厦的独特造型锁定珠江边遭受劫难的场景,在黄沙火车站旧址对比当年的废墟痕迹,在一德路圣心大教堂通过石室雕花门柱辨认历史场景的具体位置。

当奥斯卡在同一视角拍摄今日的照片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感慨万千:曾经的废墟如今满溢着人间烟火,红色的招牌、绿色的椰青、悠闲的广州市民,处处展现着安乐的世间生活。

作为语境艺术专业的研究生,奥斯卡对这次经历有着独特的理解:"这次旅程不仅是记录地点,更是与历史现场互动,对我'看见'的过去作出回应。

将历史影像与今日景象并置,能在艺术中创造一种新的记忆形式,让我们以新的目光审视这些地方,获得新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让奥斯卡真正"看见"了一段在欧洲被忽视的历史。

他坦诚地说:"在欧洲,许多德国人,包括我自己从前,对日本在亚洲、在中国的侵略行径,了解得确实不多。这些照片、这段追寻,给我带来了极大震撼和影响。"

埃文·凯尔在2022年11月将记录侵华日军罪行的相册捐赠给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随后在2024年11月开启了他的首次中国之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甚至在2025年央视春晚上亮相报幕。马库斯·德雷特斯则在2025年8月将外祖父罗杰·皮埃尔·劳伦斯收藏的618张历史照片捐赠给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这些照片经鉴定均为明胶银盐黑白相纸,洗印于20世纪30至50年代。

这些外国青年的行为背后,体现的是对历史真相的尊重和对和平的珍视。

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将这些珍贵的历史见证物无偿捐赠给中国,让这些记录着沉痛历史的文物回到它们本应归属的地方。正如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在感谢信中写给埃文·凯尔的话:"历史是当今社会的一面镜子,你的捐赠将激励世人以善良之心维护和平。"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将于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在这样一个重要的纪念年份,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主动将历史见证物捐赠给中国,其意义远超文物本身的价值。

这些事件也反映出当代国际社会对二战历史认知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海外民众开始了解和认识日军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犯下的罪行。这些年轻人的行为,体现了新一代国际友人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和对正义的坚持。

这些文物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抗战史料,更成为中外民间友好交流的纽带。

从文物回归的角度来看,这些事件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全世界47个国家218家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文物达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十倍之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虽然这些抗战照片严格意义上不属于中国文物,但它们记录的是中国的历史,理应回到中国保存和展示。

国家文物局从美国成功追索38件流失文物艺术品

当这些珍贵的历史见证物在博物馆展出时,它们将成为最有力的历史教科书,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沉痛的历史,认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而言,这些真实的历史记录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说服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外国友人的善举并不是偶然的。

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一种国际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正义和真理的共同追求。

随着奥斯卡·莱贝克的相册在中山大学安家,这本《废墟中的广州》将与其他抗战史料一起,在即将到来的抗战胜利80周年特展中与公众见面。

这365张承载着沉重历史的照片,将继续发挥它们的历史见证作用,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来源:大明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