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昌勋,1914年生于大桥镇。少年时,赴上海在猪场谋生,每天挨家挨户收取米水泔浆喂猪。后来,他回乡种地,兼做贩卖杂货、食盐等生意,饱尝艰辛。1941年,新四军民运工作队来到史昌勋家乡,开展群众工作。史昌勋凭借贫苦出身、文化见识和过人胆识,受到民运工作队的器重,
在大桥镇东部,红旗河、肖湾河静静流淌,倒映着两岸的青绿与岁月的沧桑。这里,坐落着一个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村庄——昌勋村,承载着史昌勋烈士不朽的英魂。
史昌勋烈士像
史昌勋,1914年生于大桥镇。少年时,赴上海在猪场谋生,每天挨家挨户收取米水泔浆喂猪。后来,他回乡种地,兼做贩卖杂货、食盐等生意,饱尝艰辛。1941年,新四军民运工作队来到史昌勋家乡,开展群众工作。史昌勋凭借贫苦出身、文化见识和过人胆识,受到民运工作队的器重,迅速成为骨干。1942年,他光荣入党,担任史家乡农抗会会长。面对严重春荒,他领导贫雇农向大户进行借粮斗争,使得断炊农户顺利度过春荒。同年,史昌勋进地委党训班学习,后任吴桥区农抗会筹备会主任。之后,他深入各乡发动群众,组织农抗会,为解决减租减息问题而奔走,成为农民的贴心人。
他虽主责农运,却心系武装。1943年7月,泰兴刁家铺伪军一个营到徐元乡一带抢粮,他率民兵配合区游击连英勇出击,成功歼敌。8月,攻打吴家桥伪军据点,他再领民兵配合江都独立团作战。史昌勋作战勇敢,成为深受民兵信赖的指挥员。
1943年初,在史昌勋的努力下,吴桥区农抗会组织蓬勃发展,18个乡中已有12个乡建立了农抗会组织。4月,史昌勋当选为区农抗会副主任。11月初,为开辟边区乡,史昌勋率领12个乡的农抗会会长,进入大王乡、二寿乡这两个边区乡发动群众,准备建立农抗会。
然而,开辟边区乡的征程充满凶险。同年11月5日,史昌勋一行在曹家庄突遭伪军包围。突围中,他不幸被捕入狱,县委全力营救,但敌人阴险狡猾,提前转移了史昌勋等人的关押位置,营救未成。12月1日,史昌勋在刁家铺西街头英勇就义,年仅29岁。吴桥区委冒死运回烈士灵柩,在孙家墩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为纪念史昌勋烈士,1944年6月,江都县第二届参政会将史家乡命名为昌勋乡。后因1946年卞松山烈士在本地牺牲,1949年1月,经江都县政府批准,将昌勋乡命名为昌松乡(从史昌勋和卞松山两位烈士姓名中各取一字),所在村则永志史昌勋之名——昌勋村。
村内小道上,史昌勋烈士墓静卧于苍翠之间,碑前素洁的花圈无声矗立,花瓣在微风中轻颤,仿佛低语着后人的无尽追思。斑驳的石碑上,铭刻着英雄的生平,字迹间镌刻着减租减息的斗争历程与曹家庄突围的壮烈往事。这里,连同村中那座铭刻法治精神的广场,都化作流淌着红色血脉的永恒课堂,没有喧嚣的仪式,只有肃穆的碑石与常新的花束,默默见证着英雄精神的薪火相传,滋养着一代代后来人……
如今,昌勋村赓续红色基因,稳步前行。村内耀能网带传动设备厂、苏洋文体用品厂等4家企业扎根发展,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近百万元,乡村振兴之路步履坚实。史昌勋烈士播下的火种,在新时代的热土上,正焕发出蓬勃生机与希望之光。
来源:江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