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岛》——不违规,就是有点缺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1 10:10 1

摘要:由于片子扑的实在是太快,以至于前期拿了宣发费用的水军,都还没来及把单子做完,所以网上还有一帮人在尽职尽责的跟网友对垒,最典型的话术就是:二战时英国人也是盟友,凭什么救英国人就不对?

《东极岛》肉眼可见的扑了,虽然导演管虎和他媳妇还在那哭哭啼啼装委屈求票房,但网民早已把这片子,和这个导演的底色扒了个底朝天。

由于片子扑的实在是太快,以至于前期拿了宣发费用的水军,都还没来及把单子做完,所以网上还有一帮人在尽职尽责的跟网友对垒,最典型的话术就是:二战时英国人也是盟友,凭什么救英国人就不对?

这种诡辩话术,着实让人哭笑不得。别说中国人救英国人了,哪怕是拉贝这个政治极端不正确的德国纳粹党人,救因为他确实出手救了很多南京人,咱们这边照样出书拍电影做报道,大张旗鼓的感恩纪念——甚至到几年前疫情时,都还因为他孙子的求救信,给德国优先供应了一大票防疫物资。

所以,这是救英国人的事儿么?这是眼下东西方交恶的事儿么?真要是这个,为何去年以同样历史题材拍的电影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就没有招致这种非议?

所以,这不过是转移视线而已。大家真正讨厌的,是管虎这个老登儿,一以贯之在自己的电影里掺杂私货罢了。

掺杂什么私货?就拿这个《东极岛》来说,你救人就救人,本来这是一个展现中国人正面形象的题材;可你非把中国人一个个拍的惨兮兮、贱兮兮,然后把英国战俘扯出一大堆的高光,这算几个意思?

当然,很多人说,那时候的中国人是很落后,本来形象就确实不怎么样。这个听上去确实也不是没道理。但且不说物质上的穷不代表精神上也穷。最关键的是,穷和猥琐,完全是两码事。电影里的渔民,手抖着藏粮食时像偷东西,被日军踹倒时倦成一团像虾米——这种描绘算几个意思?

别扯什么这就是亡国奴的普遍应有状态。那英国人还是战俘呢,而且还不是那种英勇抵抗,力竭被俘的悲情战俘;而是太平洋战争初期,被日本一打就崩,一吓就降的怂包战俘。为啥你拍英国人时,不也来这一套?二战时期的香港,乃至整个东南亚被俘英军,他们的表现难道就配不上废柴和精神奴隶的称呼?

可导演偏要把中国人拍的猥琐。除了几个必须高大上的主角,其他人都必须从骨子里散发出一股衰劲儿乃至下贱劲儿,后面所谓的反抗也是为了简单的复仇,精神内核极为狭隘;但与此同时,却给了英国俘虏一大堆特写镜头,镜头里的他们,也都颜值颇高,精气神很足。

以上这些,以及类似的各种操作,就是这片子被大把人反感乃至抵制的原因。其实这也是管虎这个导演的在网上不招人待见——尤其是不招男性观众待见的原因。这哥们,就跟现在臭了名声的精蒙导演乌尔善一样,总喜欢在自己的电影中,掺一些自以为是的私货。

什么叫自以为是的私货?就是和那种正常的,主流的叙述不同,能够凸显自己认知独特,高人一等的东西,尤其是喜欢通过这种方法,来混淆历史,打压主流认知。乌尔善是精蒙,但由于它精的那个心里想象的所谓的“蒙”,文化上没太多出彩的内核,所以除了在演员使用时故意排挤主体民族外,他还喜欢在自己的作品,在里面掺杂一大堆西方的精神和文化类的东西。

至于这个管虎,他倒不会在演员这方面排挤主体民族——毕竟他也是这个族的。但他跟乌尔善一样,就爱夹杂私货。

当然,这些私货,其实也不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他一个戏班子的班主,没那个人文造诣;但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特,显示自己的高于主流大众认知的境界和品味,他也特爱从西方那一套文化和叙事中抄袭,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本土化改造一番,灌输倒自己的作品中,作为自己超凡脱俗、凌驾于大众和主流之上的精神自嗨法宝。

这种创作思路,最后体现在现实中,就是在这类文艺界人士的作品,往往在精神内核上广受非议——毕竟你非要把主流口味摁在地上摩擦,非要彰显自己高人一等的认知和品味,那大家当然觉得不爽。

而另一个特点,就是这类文艺界人士因为自身真实水平有限,没法创新出什么真的高阶认知体系,所以他们对自己高人一等的理解,对于自身“布道者”形象的自我塑造,都是建立在西方文化体系高于东方这个基础上的。

他们先预设一个西方文化比东方文化更优秀的心理立场,把自己扮演为西风东渐的纽带,然后在自己作品里将这种理念不断灌输给大众。只要中国大众潜移默化中认可了,接受了,承认了自己作为达利特的心理定位,那自己作为达利特领班,自然也就获得了高华的身份地位。

当然,这套模式,也不是这些半老不老的中登儿首创的。改革开放后的前几代文艺界人士,不管是耍笔头的,还是扛摄像机的,都喜欢这么搞。

毕竟那个时代嘛,崇洋媚外是全民风潮,中国大众普遍都是达利特精神状态,所以这种抬西贬东,引西方文化理念自抬升价,在国人跟前扮演布道者、开悟者的文艺创作者屡见不鲜——最关键的是,当时的国人,也确实吃这一套。

只不过时移世易,随着国力增强和四个自信确立,当年那个盲目跪舔西方的时代已经远去。再玩这一套,越来越多的人不买单了。

这种情况下,其实真正的成名老登还好说。虽然他们当年也是主要创作那些揭露中华民族阴暗丑陋面,描绘中国人劣根性、渲染中国人愚昧落后的作品——说白了就是就是配合雅利安人精神精神奴役南亚本土原住民。但他们毕竟成名的早,所以只要他们能识时务,转变创作思路,大众依然对他们还是宽容的——毕竟大众自己也是从精神达利特过来的,对这帮当年积极充当达利特领班,通过靠博海外大奖儿出头的文艺老登儿也能理解。

可管虎、乌尔善这些半老不老的中登儿就不同了。像张艺谋、陈凯歌这帮老登们霸占舞台C位时间太久,以至于虽然他们也跟老登儿一样,在出道后就钻研达利特领班的出头套路,但由于迟迟没有出头的机会,等到老登影响力渐散,舞台空位留出时,时代已经变了,受众认知也已经变了。

这就让他们陷入尴尬的境地——再沿袭传统老登儿们那种赤裸裸媚西贬东,去西方拿大奖进而国内成名的达利特领班道路,现在国人越来越不买账。

但如果彻底转向,去学吴京他们去搞硬派爱国题材——自己不光是年年纪大,更重要的是知识结构偏旧,抢点卡位也晚了,所以有些赶不上趟,市场已经没他们的空间。

而如果要去学娄烨、贾樟柯等同辈——这个倒不是不行。但人家那是真的可以要名不要钱,为了拿西方的奖项,而甘愿被中国电影市场封杀。这对又当又立,既想当精神导师pua中国大众,又想从中国观众手里拿票房圈银子的俗人导演来说,实在是又有点难以接受。

最后,他们就只能折中出一套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怪胎。即既迎合中国观众口味和需求,搞出一套表面充满中国化,符合中国主流叙事和政治正确的作品,但暗地里又各种携带私货,把他们那套神神鬼鬼的东西掺杂其中,在各种细节层面,竭力展现西方高于东方的精神内核,以维持自己作为达利特领班的精神地位。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看《东极岛》、《封神》这些影片,觉得极其别扭的原因。你说他违规吗?真不违规,二战时英国人是咱们的盟友,咱们拍救英国人的二战题材电影,这政治上没有任何问题。还有《封神》,那就更不用说了,传统中华文化题材,谁能说个不是?就算大量启用非主体民族演员扮演华夏先民的祖宗,这个在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现今宏观叙事框架下,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但在政治正确的框架之下,各种乱七八糟的私货,暗戳戳的夹杂其中;反正中国人是亡国奴,所以必须各种猥琐,来自大英的战俘却可以各种高光;《封神》里的各种设定,也可以用西方的那一套来重新解构。

这套玩法,有没有效果?一开始还是有效果的。毕竟暗戳戳的搞,大家刚开始也不会想这么多。但随着时间流逝,就不行了。毕竟大众的受教育水平和认知能力在不断提高,再加上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迅速,很快这些隐藏逻辑就被各路大神各种解剖,并扩散至网络大众。

另一方面,社会大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管虎、乌尔善这类,他们擅长的是硬派男性题材电影。你看不管是《狼图腾》、《封神》还是《八佰》、《东极岛》,这些题材明显都是男性更感兴趣的。

而近年来,国内女拳极端泛滥,这导致了个后果——既男性对意识形态隐秘渗透的警觉性和厌恶性大幅提升。毕竟女拳就是借女权的皮逐步渗透的。一开始男性基于传统道德和政治正确,对此不以为意甚至表示认可,等后面发现女权外衣之下实际上是宣扬女性极端利己,这时候女拳已经泛滥成灾,形势彻底失控。

有了这个教训,现在的中国男性——尤其是中青年男性知识群体,对意识形态渗透是非常警觉的。而管虎、乌尔善他们的这类硬派电影的主要受众,又偏偏是这帮人。

这一下就倒了大霉。这帮人有文化,有知识,乌、管这种戏班主层次的所谓文艺圈人士,他们的有限知识水平和能力,明显不足以炮制出能瞒过这帮男性知识群体的私货。所以他们的这些小动作,在电影一上映就会被识破。

然后,男性中青年知识群体,又在网络舆论场上也有极强的影响力,而且正在吃女拳的苦头,所以对过去的忽视纵容懊恼不已。这种情况,导致现在的他们,反应非常迅速,一旦发现意识形态渗透的迹象,就直接扒皮开锤,并掀起舆论风浪。而作为导演,虽然乌、管背后有片方资本撑腰,但也架不住对方不仅人多,而且知识和认知体系超强,以至于舆论上是骂也骂不过,辩也辩不赢;甚至越扯,自己被扒的越彻底,最终口碑迅速崩盘。

这也是短短两三年内,管虎、乌尔善就经历了从《八佰》、《封神》大获全胜,到《封神2》《东极岛》口碑迅速崩盘,自己名声也惨遭反噬的重要原因。管虎还是那个管虎,乌尔善还是那个乌尔善,他们从来没有变过。但他们的受众,他们面对的国内舆论环境,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

不过,这也是他们应得的。他们为自己的小动作不违规而沾沾自喜,幻想着以精神导师的姿态,站着把钱赚了。

但殊不知,你不违规,只是表示你的作品可以上院线去卖票;但如果你想用片子去侵犯朴素情感,霸凌主流认知,那你的票没人买,也是理所当然。

毕竟,票能不能卖由官方的法规定;票有没有人买,由受众的道德评判定。而道德的标准,从来都是在法规之上的!

来源:云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