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到了三伏天,朋友圈里的“养生经”就开始热闹起来。特别是到了末伏这一天,很多人会觉得可以“松口气”了,甚至开始胡吃海喝、暴晒出游、大补进补,仿佛一切都回到了常态。
每年到了三伏天,朋友圈里的“养生经”就开始热闹起来。特别是到了末伏这一天,很多人会觉得可以“松口气”了,甚至开始胡吃海喝、暴晒出游、大补进补,仿佛一切都回到了常态。
但事实上,末伏并不是夏天真正的结束,而是一个身体极易“出故障”的时间窗。
在气象意义上,末伏往往是一年中“明热暗寒”交织的时段,表面高温尚在,实则体内阳气已开始收敛。如果此时行为不当,不仅容易诱发感冒、肠胃病、湿疹等常见病,还可能影响整个秋冬的体质打底。换句话说,末伏养不好,接下来的换季更容易被“击穿”。
很多人不以为意,觉得“夏天都熬过来了,末伏还怕什么?”但恰恰是这种放松警惕,成为了健康的隐形杀手。末伏不当,其实比盛夏更伤人。所谓“1不喝、2不晒、3不睡、4不补”,不是民间随口一说,而是有其科学依据的生活提醒。
先说“不喝”。这里指的不仅是酒,更包括冰镇饮料。天气依旧闷热,很多人习惯性大口灌冰水、喝冷饮,以为是“降火”的好方法,实际上却是在“闭门留湿”。
冰饮会让肠胃血管突然收缩,削弱消化能力,也干扰身体对湿气的排出。这个时候的“舒服”,往往是以秋天的“腹泻、寒凉”为代价的。
特别是脾胃虚弱的人群,在末伏时段更不宜贪凉饮冷。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而脾胃一虚,全身的气血生成就会受到影响。现代研究也发现,末伏期间胃肠道疾病的门诊量明显上升,就是对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印证。
再说“不晒”。末伏的太阳看似不如盛夏毒辣,但紫外线强度依旧高,不少人趁着暑假末期带孩子外出暴晒,结果晒伤、晒斑频发。
更重要的是,人体皮肤在经历长时间高温暴晒后,汗腺功能容易紊乱,反而不利于排汗散热。暴晒不仅不能“驱寒”,反倒是在耗阳气,尤其是老年人和体虚者,更容易因此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
有意思的是,一项发表于《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研究指出,在末伏阶段,人体中暑风险与日照时间的相关性更高,这说明即使不是极端高温,只要日照强烈,依然容易出问题。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在末伏期间明明没怎么动,却突然觉得浑身乏力、没精神——那不是“秋乏”,而是阳气耗散的信号。
第三个“不睡”,指的是不贪凉睡地板、不开空调睡觉、不在风口睡午觉。睡觉的时候,人体毛孔处于开放状态,一旦受风受寒,湿气就容易趁虚而入。
特别是有些年轻人喜欢光着身子吹空调盖薄毯,醒来后腰酸背痛、四肢无力,这不是“睡姿不对”,很可能是受了风寒。
末伏是身体由阳转阴的过渡期,睡觉时的保暖比白天更关键。尤其是脚部和腹部,更应注意保温。而睡前热水泡脚、避免风直吹卧床区域,是这个阶段最简单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别小看这一点,越是这种“生活小事”,越决定着身体的底层稳定性。
最后说“不补”。末伏时节,一些人开始“贴秋膘”,吃肉、喝汤、进补药膳,认为“现在补,补得进”。
但问题在于,这时候的脾胃功能正在从盛夏的“虚弱”中恢复,贸然进补,反而容易增加代谢负担。盲目进补不仅不能养身,反而可能生湿生痰,堵住气机运行。
中医学里有个说法叫“虚不受补”,意思是身体虚弱的时候,补品反而成了负担。真正的“补”是调理,是顺势而为,不是一股脑地往身体里硬塞。
末伏更适合“养”,养的是气血的通畅、脏腑的协调,而不是堆积营养。这个节气,吃得清淡比吃得多更健康。
有人问,那是不是末伏就什么都不能做了?其实不是。关键不在于“做不做”,而在于“怎么做”。末伏的核心,是调节节律、收敛阳气,让身体过渡到秋天的运行模式。
这个时候我们更适合做一些温和的运动,比如慢走、八段锦、太极之类,既活动筋骨,又不至于耗气伤身。
饮食上,少油少糖,多蔬果、多汤水,是对脾胃最好的照顾。少吃辛辣刺激的东西,尤其是烧烤、火锅这一类,在末伏阶段更容易引发上火、痘痘、胃胀等问题。而适当吃点山药、莲子、百合这类食材,有助于健脾养心,不是进补,但是“顺补”。
而在情绪上,也要开始“收”。夏天的躁动可以理解,但到了这个节骨眼,如果心还浮着、事还赶着,人就容易“情绪透支”。末伏日短夜长,正好是调整作息的契机,适当早睡早起,给身体一个稳定的节奏,比任何补药都有效。
很多人以为健康是靠“硬扛”的,其实更多时候,是靠“顺势而为”。末伏,不是一个可以放松的节点,而是需要格外留心的过渡期。
就像过河的最后一步,看似安全,其实最容易跌脚。这个时候,越是觉得“无所谓”,身体越可能在不经意间出问题。
我们不能用盛夏的方式来对待末伏,也不能用秋天的思维来安排现在的生活。末伏是一个“既热又寒”的矛盾结合体,它让人既想降温又不能贪凉,既想进补又不能乱补。很多人之所以在换季时节容易生病,根源往往就埋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末伏里。
所以,那些老话,比如“末伏不喝冷、末伏不补身”,不是迷信,是经验的结晶。它们用一种朴素的方式提醒我们:养生不在于做多少,而在于做得对。
末伏养得好,等于提前为秋冬打下了坚实的地基;养不好,到了深秋、初冬,就容易被各种小病缠身。
我们总想等身体出问题了再去处理,但其实身体早就给出了信号。末伏,就是一个信号灯。它不亮红灯、不拉警报,只是悄悄地告诉你:节奏该慢下来,行为要收一收,别再用夏天的方式过日子了。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靖,李颖,张文婷,等. 伏天不同阶段气温变化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调查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3, 57(8): 798-802.
[2]周琳,许静,陈蕾. 夏末初秋时节脾胃调养研究进展[J]. 中医药导报, 2024, 30(5): 12-17.
[3]李佳,王雪,高晓旭. 三伏天膳食行为与胃肠道症状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 2025, 41(3): 287-290.
来源:胸外科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