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发生条件及综合预防措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1 07:20 1

摘要: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迁飞性害虫,其幼虫以水稻叶片为食,通过吐丝将叶片卷成筒状并潜伏其中取食叶肉,导致叶片形成白色条斑,严重时水稻田间呈现“白叶满田”的景象。该害虫具有繁殖速度快、迁飞能力强、危害范围广的特点,对水稻的光合作用、产量形成造成显著影响,轻则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迁飞性害虫,其幼虫以水稻叶片为食,通过吐丝将叶片卷成筒状并潜伏其中取食叶肉,导致叶片形成白色条斑,严重时水稻田间呈现“白叶满田”的景象。该害虫具有繁殖速度快、迁飞能力强、危害范围广的特点,对水稻的光合作用、产量形成造成显著影响,轻则导致减产10%-20%,重则减产达50%以上,甚至绝收。深入了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条件,科学制定并实施预防措施,对保障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稻纵卷叶螟发生条件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流行受到气候条件、寄主植物、虫源基数及天敌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其发生的程度和危害范围。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关键因素,其中温度、湿度和降水对其生长发育、繁殖和迁飞起着决定性作用。

稻纵卷叶螟适宜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长发育,其适宜温度范围为22-28℃。在该温度区间内,卵的孵化率高,幼虫发育速度快,蛹的羽化率高,世代周期短,繁殖能力强。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5℃时,其生长发育会受到明显抑制,卵孵化延迟,幼虫死亡率升高,蛹羽化受阻,甚至无法完成世代发育。

湿度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也有重要影响,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有利于其卵的孵化和幼虫的存活。高湿度环境能减少卵的失水,提高孵化率,同时也能为幼虫提供适宜的取食条件,降低因干旱导致的死亡率。相反,长期干旱、相对湿度低于60%时,卵的孵化率降低,幼虫存活率下降,危害程度减轻。

降水不仅影响湿度,还会影响稻纵卷叶螟的迁飞和产卵。适宜的降水能增加田间湿度,有利于其发生,但暴雨或强降水会对卵和低龄幼虫造成机械损伤,导致虫口数量减少。此外,季风等气流条件与稻纵卷叶螟的迁飞密切相关,每年春夏季,成虫随西南气流由南方迁入北方稻区,秋季则随东北气流回迁,气流的强度、方向和速度直接影响迁飞的时间、范围和虫量。

寄主植物

水稻作为稻纵卷叶螟的主要寄主植物,其品种、生育期和生长状况对该害虫的发生危害具有显著影响。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纵卷叶螟的抗性存在差异,叶片较厚、质地坚硬、表面茸毛多的品种,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幼虫的取食和钻蛀,抗性相对较强;而叶片薄、质地柔软、表面光滑的品种,更容易被幼虫取食,受害较重。此外,水稻品种的分蘖能力、株型等也会影响田间小气候,间接影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水稻的生育期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高峰期是否吻合,直接关系到危害程度。分蘖期至孕穗期的水稻,叶片生长旺盛、鲜嫩多汁,是稻纵卷叶螟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的最佳时期,此时若恰逢成虫产卵高峰期,会导致大量幼虫孵化后危害水稻,造成严重损失。而灌浆期及以后的水稻,叶片逐渐老化,营养价值降低,对成虫的吸引力和幼虫的适口性下降,危害相对较轻。

水稻的生长状况也会影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生长茂密、田间郁闭度高的稻田,通风透光性差,湿度大,有利于幼虫的隐蔽和取食,同时也为成虫提供了适宜的产卵环境,虫口密度通常较高;而生长稀疏、田间通风透光好的稻田,湿度较低,不利于其发生,虫口密度相对较低。

虫源基数

虫源基数是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基础,包括本地越冬虫源和迁入虫源,虫源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当年的发生程度。

在我国南方部分温暖地区,稻纵卷叶螟可以以蛹或幼虫的形式越冬,成为次年的本地虫源。越冬虫源的存活数量与冬季气温密切相关,暖冬年份越冬死亡率低,虫源基数大,次年发生危害早且重;寒冬年份越冬死亡率高,虫源基数小,发生危害相对较轻。

由于稻纵卷叶螟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迁入虫源是北方稻区的主要虫源。每年春季,南方稻区的成虫随气流迁入北方,迁入虫量的多少取决于南方虫源地的发生情况、气流条件等因素。若南方虫源基数大,且迁飞期间气流条件适宜,大量成虫迁入北方稻区后,会迅速产卵繁殖,导致当地虫口数量急剧增加,引发严重危害。

天敌因素

天敌是自然控制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包括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它们通过寄生或捕食稻纵卷叶螟的卵、幼虫和蛹,抑制其发生危害。

寄生性天敌主要有赤眼蜂、绒茧蜂、姬蜂等,其中赤眼蜂是稻纵卷叶螟卵期的重要天敌,能将卵产在稻纵卷叶螟的卵内,通过寄生导致其卵不能孵化;绒茧蜂和姬蜂则主要寄生幼虫和蛹,抑制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捕食性天敌包括蜘蛛、青蛙、步甲、隐翅虫等,它们通过捕食稻纵卷叶螟的卵、幼虫和成虫控制其种群数量。例如,蜘蛛是稻田中的优势天敌类群,能广泛捕食各虫态的稻纵卷叶螟,对其发生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当天敌数量充足、活动活跃时,能有效抑制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增长,减轻危害;但当田间化学农药使用不当,大量杀伤天敌时,会导致天敌数量减少,失去对稻纵卷叶螟的自然控制作用,从而引发其猖獗发生。

稻纵卷叶螟预防措施

针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和危害规律,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有机结合,构建科学有效的预防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危害损失。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通过优化稻田生态环境、改善水稻生长条件,提高水稻自身抗性,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危害,是预防工作的基础措施。

选用抗虫品种是农业防治的重要手段,应根据当地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情况,选择叶片厚、质地坚硬、表面茸毛多、抗性强的水稻品种,从根本上减轻危害。同时,合理布局水稻品种,避免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以降低害虫集中危害的风险。

合理安排水稻播期和移栽期,使水稻的易感生育期(分蘖期至孕穗期)与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产卵高峰期错开,减少成虫产卵量和幼虫危害机会。例如,通过适当调整播期,使水稻在成虫产卵高峰期处于灌浆期以后,可显著减轻危害。

加强稻田肥水管理,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过多施用氮肥会导致水稻生长过旺、叶片嫩绿多汁,增加对稻纵卷叶螟的吸引力,同时降低水稻的抗虫性。应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促进水稻健壮生长,提高抗虫能力。合理灌溉,保持稻田干湿交替,避免长期深水灌溉,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稻纵卷叶螟发生的环境。

及时清除稻田杂草和残株落叶,杂草不仅会与水稻争夺养分和水分,还会为稻纵卷叶螟提供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水稻收获后,及时深翻耕稻田,将田间的残株落叶和虫蛹翻入土壤深处,破坏其越冬环境,减少越冬虫源基数。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稻纵卷叶螟的趋光性等生物学特性,采用物理手段诱杀成虫,减少产卵量,降低虫口密度。

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是物理防治的常用方法,频振式杀虫灯能发出特定频率的光,吸引稻纵卷叶螟成虫等害虫扑灯,通过高压电网将其杀死。在稻田中合理布置频振式杀虫灯,每30-50亩安装一盏,灯的高度以距地面1.5-2米为宜,从水稻移栽后至收获前持续开灯,可有效诱杀大量成虫,减少产卵量。

采用性诱剂诱杀成虫也是一种有效的物理防治措施,性诱剂能释放与雌成虫相似的性信息素,吸引雄成虫前来交配,将其诱捕杀死,从而降低雌雄成虫的交配率,减少卵的孵化量。将性诱剂诱捕器悬挂在稻田中,高度与水稻植株顶部平齐或略高,每亩放置1-2个,定期更换诱芯,可显著降低田间虫口密度。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生物农药等生物资源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危害,具有环保、安全、可持续的特点,是绿色防控的核心措施。

保护和利用天敌是生物防治的重要内容,应减少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避免杀伤天敌。在稻田中种植显花植物,如紫云英、三叶草等,为天敌提供蜜源和栖息场所,提高天敌的种群数量和控害能力。同时,可人工释放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在稻纵卷叶螟产卵初期至高峰期,每亩释放赤眼蜂1-2万头,分2-3次释放,通过寄生卵来控制虫口数量。

使用生物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是生物防治的有效手段,常用的生物农药有苏云金杆菌(Bt)、核型多角体病毒(NPV)、阿维菌素等。苏云金杆菌和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稻纵卷叶螟幼虫具有特异性致病作用,喷施后能通过幼虫取食进入体内,导致其发病死亡,且对天敌和环境安全。阿维菌素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抗生素类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幼虫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防治效果显著。生物农药应在幼虫低龄期(1-3龄)喷施,此时幼虫抗药性弱,防治效果好。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在稻纵卷叶螟发生达到防治指标时,采用化学杀虫剂进行应急防治的措施,能快速控制害虫危害,但应科学合理使用,避免负面影响。

准确监测虫情是科学开展化学防治的前提,应在水稻生长期间,定期调查稻田中稻纵卷叶螟的卵量、幼虫数量和卷叶率,根据防治指标(一般分蘖期卷叶率达3%-5%,孕穗期卷叶率达1%-2%)确定是否需要防治,避免盲目用药。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杀虫剂,如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甲维盐等,这些药剂对稻纵卷叶螟幼虫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对天敌和环境安全性较高。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减少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掌握正确的施药时期和方法,施药时期应选择在幼虫低龄期(1-3龄),此时幼虫抗药性弱,未形成明显卷叶,药剂能直接接触虫体,防治效果好。施药时应采用喷雾方式,均匀喷施在水稻叶片上,尤其是心叶和上部叶片,确保药剂覆盖虫体和卵粒。同时,注意合理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虫剂,避免稻纵卷叶螟产生抗药性。

严格控制施药剂量和施药次数,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的规定剂量施药,不得随意加大剂量,避免农药残留超标和对水稻产生药害。根据虫情发生情况,合理确定施药次数,一般情况下,一次防治即可控制危害,如需多次防治,应间隔一定时间,避免频繁用药。

结语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是气候、寄主、虫源和天敌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危害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安全。预防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危害,需要树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充分发挥农业防治的基础作用、物理防治的辅助作用、生物防治的核心作用和化学防治的应急作用,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预防体系。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虫情动态和水稻生长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方案,精准施策,最大限度地降低稻纵卷叶螟的危害损失,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