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旭明|(三和教育讨论) 03三和教育之根在德智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1 07:01 4

摘要:“德智体”教育方针,是新中国教育体系的根与魂,是育人方向不可动摇的基石。近年来,在青少年心理日益复杂、家庭教育失衡的背景下,“三和教育”提出“人我和、天人和、自我和”的理念,成为现代德育的有益补充。它强调内在整合与关系修复,为当代教育注入伦理与哲思的温度。但必

文/赤旭明

“德智体”教育方针,是新中国教育体系的根与魂,是育人方向不可动摇的基石。近年来,在青少年心理日益复杂、家庭教育失衡的背景下,“三和教育”提出“人我和、天人和、自我和”的理念,成为现代德育的有益补充。它强调内在整合与关系修复,为当代教育注入伦理与哲思的温度。但必须明确,三和教育不是替代“德智体”,而是其系统的现代化延展。唯有以“德智体”为纲,将三和教育融入“德育体”体系,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教育不和、家庭不和、社会不和”的深层问题。

“德智体”三项教育目标与“三和教育”分别形成对应关系:

教育方向 三和目标 教育本质 教育归宿

德育(德) 人我和 伦理与责任 社会融通

智育(智) 天人和 知识与尊重 人与自然共生

体育(体) 自我和 意志与身体 健康人格

德育之道通向“人我和”,体现的是伦理和谐;智育之道通向“天人和”,体现的是认知和谐;体育之道通向“自我和”,体现的是行为和谐。这对应关系,既揭示了三和教育的内在逻辑,也明确了其在“德智体”体系中的延伸功能。只有德和,才能实现人我之间的和谐;只有智和,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只有体和,才能实现人格自洽与心理自稳。三和教育的全部价值,最终都回归于“德智体”的系统和合。

这张图使用符号表达“德智体”与“三和教育”的关系,更简洁直观。解释如下:

• A 代表“德”教育(德育),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人我和”。

• B 代表“智”教育(智育),对应人与自然、知识之间的“天人和”。

• C 代表“体”教育(体育),目标是实现个体的身心整合,即“自我和”。

交集部分说明如下:

• AB:德与智结合,代表伦理认知统一。

• AC:德与体结合,代表道德与行为合一。

• BC:智与体结合,代表知行合一。

• ABC:三者同时具备,是“三和教育”的核心状态,即“德智体合一”,全面实现“人我和、天人和、自我和”的理想教育状态。

学校教育层面,三和教育的落实必须从“德和、智和、体和”三方面入手,构建可操作、可评价、可协同的系统工程。

在德育层面,应从课程设计、行为记录、家庭协同三方面同步推进。开设情绪沟通、角色扮演、冲突解决等实践课程;每学期组织家庭感恩周、为他人做一件事等行动计划;建立“德和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责任、宽容、协作等品格行为,并由家长签字反馈,共建家校德育共同体。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家庭理念和谐度问卷”,开展“代际沟通”专题讲座,将“人我和”的意识植入家庭教育。

在智育层面,应推动天人和的认知重建,跨学科融合为主导,项目式学习为支撑,将自然、科技、生态、人文等板块打通,开展仿生课堂、农耕与天文、生态城市等主题式课程。倡导“智慧共育”活动,如“我来教爸妈”“家庭科普演讲”,拉近家庭成员与知识世界之间的心理距离。引导学生参与“生命与宇宙”课程的哲思练习,在知识传授之外,唤醒他们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对生态系统的尊重,对科学精神的信仰。

在体育层面,应以“体和”为轴,全面落实以体载道的教育理念。特别应以游泳教育为重点突破口,将其列入小学四年级及以上学生的必修课程。每年举办校园游泳节,既有竞技性,又有生命安全演练意义,并联合家长协会建设校园水体设施,形成体和教育的校社联动机制。建立“体和成长记录”,将“我会游,我安全”的生命技能纳入学生成长证明,成为毕业能力考核的一部分。还可开设“体态表达”“静心练习”等课程,帮助学生觉察身体节奏,管理情绪压力,建立自我掌控能力。为什么必须是游泳课?因为游泳是一项终身受益的生命技能,不仅每年能够挽救数以千计的溺水儿童生命,更是一种与自然共处、锤炼意志、自我突破的综合教育方式,是当前最值得推广的“体和样本”。

在家庭教育层面,应设立强制参与机制,使家长承担起育人主体之一的职责。建议设立“三好教育荣誉证书”制度,要求所有有子女在校的家长必须完成六学时的家庭教育课程,内容涵盖“德和—人我和”“智和—天人和”“体和—自我和”三大模块。结业考核需包括家庭作业、孩子反馈、课程测试三项指标,考核合格者方能获得荣誉证书。证书持有者在享受育儿津贴、教育补贴、社区服务等公共资源时,将享有优先权。政府应将其纳入国家公共福利制度设计,成为家庭育人能力的基础性认证。

为了鼓励更多家庭参与教育改革,还应建立“最美三和家庭”榜单,每年公示表彰。社区和学校共同选拔示范样本,营造比学赶超的社会氛围,引导全民从“代际内卷”走向“育人共荣”。长远来看,建议将三和教育荣誉证书制度与大学申请、升学材料、社区职工考评等事项结合,让“育人责任”成为全民文明素质的一部分。

三和教育之根,在德智体;德智体之魂,在三和。若无德和,便无以建立“人我和”,人际冲突频发,伦理体系坍塌;若无智和,便无以形成“天人和”,自然报复日渐激烈,科学精神日益边缘;若无体和,便无以达成“自我和”,身心失调,意志崩解,成长路径迷失。唯有稳固德智体三柱,用“和”的梁架将之连结,才能构筑起一个既健康、又温暖、又智慧的“育人殿堂”,才能让家庭与学校合力培育出真正完整的人,进而为社会注入深层的和谐力量。

来源:大院子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