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真不是来添堵的,是我自己查完这事,实在坐不住。曹德旺,那个靠玻璃起家的中国首富之一,被称为良心企业家,捐款一直很大方。扶贫、救灾、建学校、办医院,干的是一件件实事。但最近看到他捐给寺庙五亿,我一时没缓过来。
我问你个问题:你觉得一个人把五个亿捐给寺庙,到底是善行,还是在供养某些人?
我真不是来添堵的,是我自己查完这事,实在坐不住。曹德旺,那个靠玻璃起家的中国首富之一,被称为良心企业家,捐款一直很大方。扶贫、救灾、建学校、办医院,干的是一件件实事。但最近看到他捐给寺庙五亿,我一时没缓过来。
这钱真的是捐给佛祖了吗?我打了个问号。
我去翻了下公开信息。最早能追溯到2016年,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通过家族基金会捐建福建某寺庙,项目预算五亿左右,用于寺庙重修与文化传播。按理说,佛教建筑属于传统文化范畴,修个庙也说得过去。可问题是,这种钱落在谁手里、怎么花、最后给了谁,从来就不透明。
我不想把人往坏处想,但你说,那些方丈住头等舱、开豪车、喝红酒的画面,哪一个不是现实拍出来的?
根据《中国宗教年鉴》统计,全国有近三万多座寺庙,每年仅游客香火捐赠总额超百亿。光一个少林寺,2015年的商业收入就超过3亿元。而这些收入,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也没人真正监管它们怎么用钱。
你想想,谁有能力花五个亿重修寺庙?还不是富人。可最终的钱,是不是都用在了庙门口的金佛像上,恐怕连捐款人自己都说不清。
而这五亿,如果换个方向花,是不是意义不一样?
我翻了下福耀集团的年报,2023年福耀中国大陆地区员工约2.8万人。按这个数来算,哪怕把五亿平分给员工,每人能拿到约1.7万元。这可是实打实能改变生活的金额。有人可能还信用卡、有人补贴孩子学费、有人回老家修个屋顶。你说,这样的钱,是不是更能积福?
更讽刺的是,有些和尚早就把信仰当生意做了。
2018年,国家宗教事务局明确要求寺庙不得以宗教名义搞商业开发,不得私设功德箱。但现实是,各种寺庙功德箱照样明码标价,连烧香都细分档次,贵的一柱香上千元还要预约。网友戏称:你诚心不诚心,得看你支付宝余额。
信众当中,有些真是省吃俭用攒了几百块,就想着求个平安健康,结果交了钱,拜完佛,生活还是原样。最扎心的是,他们连曹德旺那种被方丈宰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他们只是普通人,连被骗都不值钱。
这让我想起前两年看到的一组数据:根据国家民政部的统计,全国性公益基金会平均每年实际到账善款中,真正落到救助对象手里的不到70%。剩下的,去哪了?项目管理费、人员开支、宣传成本,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透明操作,其实离具体受助人很远。
我不是反对捐赠,也不反对信仰。
我也明白,曹德旺这么做,也可能是出于个人宗教情感,或者是对某种文化的敬重。但你说,这种动辄以亿计的大手笔,真的只是信仰能解释的吗?是对佛祖的敬仰,还是对权力体系的供养?又或者,是某种低调的社交货币,在精英圈子里流通?
我实在不信一个做实业几十年的企业家,真的看不懂这笔钱的去处。
可即便是曹德旺这种体量的人,花五亿之后,能不能真的换来佛祖的保佑?就算他内心真诚,佛祖收得到这钱吗?还是说,佛祖早就被架空了,成了某些人摇钱树上的招牌?
这几年我身边越来越多朋友不去寺庙烧香了。理由很简单:
• 他们不信和尚过得比他们还富。
• 他们宁愿把钱转给身边人,而不是看着一堆功德牌上墙。
• 他们觉得,善良不该是炫耀式消费。
我倒觉得,这种变化不是坏事。信仰从来不靠香火堆起来,而是靠一顿饭,一句问候,一个不用回报的帮忙。你帮人时,没想着求佛,结果活得反而更安心。
我不是说曹德旺该怎么花钱,但我真替他的五亿钱心疼。
我查了数据,我也翻了评论区。我甚至问了两个信佛的朋友,一个说信仰归信仰,钱不该乱捐,另一个干脆说那是供奉权力,不是供佛。
那如果佛祖也看得到这笔账,会不会也皱一下眉头?
来源:刚才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