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列市域快轨以160公里/小时的速度穿梭于城市与远郊之间,乘客在车厢内刷着短视频、车站大屏实时更新着换乘信息、控制中心精准掌握着列车位置——这一切流畅体验的背后,是一条跨越百公里的“隐形数据链路”在默默支撑。在某连接主城区与新机场的108公里市域快轨项目中,
当一列市域快轨以160公里/小时的速度穿梭于城市与远郊之间,乘客在车厢内刷着短视频、车站大屏实时更新着换乘信息、控制中心精准掌握着列车位置——这一切流畅体验的背后,是一条跨越百公里的“隐形数据链路”在默默支撑。在某连接主城区与新机场的108公里市域快轨项目中,汉源高科HY5700-3511G-SC100A/B宽温防雷款100公里千兆光纤收发器以“单纤直驱、宽温抗扰、多业务融合”的特性,构建起轨道交通的“神经中枢”,保障着日均3万人次客流的安全高效出行。
一、项目痛点:108公里轨道线上的“通信难关”
这条串联起主城区、科技园区、航空港区的市域快轨,是典型的“长距离、多场景、高要求”轨道交通项目。在规划阶段,技术团队就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一)超长距离的“传输鸿沟”
传统地铁线路多在50公里以内,可通过中继站分段传输,但108公里的长度让这一方案难以为继:
成本失控:按每10公里设1个中继站计算,需建设10座野外中继站,仅设备与土建成本就超200万元;
延迟叠加:每级中继会产生8-10ms延迟,10座中继站将导致近100ms的控制信号延迟,远超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50ms的安全阈值;
故障风险:多节点串联使系统可靠性骤降,某地铁线路曾因单个中继站断电,造成30公里区间通信中断,延误达47分钟。
(二)极端环境的“多重考验”
线路穿越隧道、高架、湿地等多样地形,设备需应对“冰火两重天”的考验:
隧道高温高湿:12公里穿山隧道内夏季温度达65℃,相对湿度90%,普通设备易因散热不良宕机;
高架严寒大风:冬季高架区段夜间温度低至-28℃,强风导致设备持续振动,接口易松动;
强电磁干扰:接触网供电产生的25Hz牵引电流,会对数据传输产生强烈电磁辐射;
粉尘与腐蚀:湿地区段的盐雾与工业区的粉尘,会加速设备金属部件锈蚀。
(三)多业务的“带宽争夺战”
市域快轨需同时承载6类核心业务,对传输质量要求差异巨大:
业务类型
带宽需求
延迟要求
优先级
CBTC列车控制100Mbps<50ms最高
高清监控(40路)320Mbps<300ms高
应急语音通信2Mbps<100ms高
乘客信息系统150Mbps<500ms中
电力监控(SCADA)50Mbps<1000ms中
环境监测数据10Mbps<2000ms低
传统设备难以实现不同优先级业务的精准调度,常出现“监控画面卡顿导致CBTC信号延迟”的冲突。
二、破局方案:HY5700-3511G-SC100A/B的“轨道专属设计”
针对项目痛点,汉源高科的100公里光纤收发器提供了“一纤通全域”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三大技术突破:
(一)108公里单纤直驱,砍掉所有中继站
设备采用1490nm/1550nm波分复用技术,在单根G.652D单模光纤上实现双向通信,100公里传输能力完美覆盖108公里线路(预留8公里冗余):
光模块性能:搭载DFB激光器,输出功率稳定在0dBm±0.5dB,接收端采用APD雪崩光电二极管,灵敏度达-30dBm,108公里链路总损耗仅27dB(设备最大接收损耗30dB),余量充足;
零中继优势:相比传统方案,节省10座中继站建设成本200万元,减少70%的野外施工量,线路部署工期从45天压缩至28天;
超低延迟:光纤传输时延仅0.54ms(5μs/km×108km),设备处理延迟<0.3ms,端到端总延迟<1ms,为CBTC系统提供了“毫秒级响应”保障。
在联调阶段,技术团队做过一次极端测试:同时向控制中心传输40路监控视频与CBTC信号,连续72小时满负荷运行,CBTC信号延迟始终稳定在0.8ms,无任何丢包。
(二)工业级防护,驯服“轨道极端环境”
设备的“三防”设计完全对标轨道交通EN 50155标准:
宽温运行:-30℃~+75℃工作温度覆盖全线路环境,在隧道65℃高温下,通过铝合金鳍片式外壳自然散热,核心芯片温度控制在58℃;在-28℃高架区段,低温启动电路确保3秒内正常启动,电容无鼓包风险;
抗振防松:采用DIN导轨+硅胶减震垫双重固定,通过IEC 61373标准的2g加速度振动测试(10Hz-2000Hz),连续振动2小时后,光口插入损耗变化<0.2dB;
电磁屏蔽:9mm厚金属外壳+内部接地铜箔,形成360°电磁屏蔽笼,屏蔽效能达80dB,可衰减1亿倍电磁干扰,在接触网附近测试时,误码率始终<10⁻¹²;
防腐防潮:外壳经铬酸盐钝化+聚脲三防漆处理,通过96小时盐雾测试无锈蚀;内部PCB板喷涂纳米防水涂层,在90%湿度环境下绝缘电阻>100MΩ。
2024年夏季台风期间,线路隧道内积水导致设备箱被浸泡30分钟,洪水退去后,HY5700-3511G-SC100A/B重启即恢复工作,无任何功能异常。
(三)智能流量调度,让多业务“各得其所”
设备通过“硬件级优先级调度”技术,实现不同业务的精准管控:
8级优先级队列:为CBTC信号预留最高优先级通道,采用“直通转发”模式,跳过缓存直接传输;监控视频与应急通信分配独立队列,通过2Mbit弹性缓存吸收突发流量;
带宽按需分配:支持IEEE 802.1p协议,为高优先级业务预留50%带宽,避免低优先级业务抢占资源;
无缝兼容:兼容轨道交通专用的MMS(制造报文规范)协议,可直接对接西门子、阿尔斯通的CBTC系统,协议转换效率100%。
在早晚高峰时段,40路监控视频(320Mbps)与CBTC信号(100Mbps)同时传输,设备缓存占用率仅28%,监控画面无卡顿,列车定位精度保持在±0.5米。
三、应用价值:从建设到运营的全周期赋能
HY5700-3511G-SC100A/B的应用,为项目带来了看得见的价值提升:
(一)建设阶段:降本增效显著
施工效率:即插即用设计(Auto-MDI/MDIX自动翻转),单站安装调试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40分钟,108公里线路节省人工成本36万元;
材料成本:单纤传输替代双纤,节省54公里光缆(价值4.3万元);取消10座中继站,节省土建与供电设施费用180万元;
测试周期:支持监测光功率、温度等参数,减少80%的现场测试工作量,联调周期从15天压缩至7天。
(二)运营阶段:安全与效益双提升
安全冗余:设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达10万小时(约11年),系统全年可用率提升至99.995%,相当于每年减少2.6小时故障时间;
能耗降低:3.5W低功耗设计,相比传统中继方案(每站50W),年省电4.2万度,折合电费2.5万元;
运维效率:通过DDM数字诊断功能,可远程定位故障点(如“K87+200处光纤衰减超标”),故障排查时间从平均6小时缩短至1.5小时。
2024年春运期间,系统监测到K53公里处光模块温度异常升高(达62℃),运维团队提前更换设备,避免了可能导致的区间通信中断,保障了高峰时段的行车安全。
结语:轨道延伸处,通信无边界
从主城区的繁华商圈到新机场的航站楼,108公里的距离在HY5700-3511G-SC100A/B的支撑下,变成了“零延迟”的数据链路。这款设备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了长距离传输的技术难题,更在于重新定义了市域轨道交通的通信标准——它证明了“单纤直驱百公里”的可行性,为类似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当市域快轨不断向城市外围延伸,当“轨道上的都市圈”成为发展趋势,汉源高科的100公里光纤收发器正以“可靠、高效、可扩展”的特性,成为连接城市空间的“数字轨道”,让每一趟列车的行驶,都有坚实的通信保障;让每一位乘客的出行,都充满科技带来的安心。
来源:小玉科技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