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菲特被誉为“股神”,他的名字响彻全世界。2025年5月3日,第60届巴菲特股东大会在奥马哈的CHI Health Center正式召开,这届股东大会的现场参与人数有差不多2万人,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 。
道一川每天早上5点准时输出《道一川创富真言》和《道一川创富日记》,风雨无阻,日日不断。
第00579篇|创富篇
巴菲特被誉为“股神”,他的名字响彻全世界。2025年5月3日,第60届巴菲特股东大会在奥马哈的CHI Health Center正式召开,这届股东大会的现场参与人数有差不多2万人,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 。
会议上,94岁的巴菲特刚说完“最后三句话”,台下两万人突然集体沉默。
并不是因为他要卸任伯克希尔CEO,也不是因为万亿帝国的交接悬念,而是这个玩了一辈子钱的老头,突然撕碎了所有人对“成功”的幻想。
巴菲特说:“我这辈子赚的不是钱,而是三个让普通人也能翻盘的钩子。”
有人说,这是他给世界的告别礼,也有人说,这是比《穷查理宝典》更狠的生存手册——毕竟,这是一个从报童变成全球首富的人,用94年摔过的坑、踩过的雷、赚过的认知差,慢慢熬出来的真话。
你可能不投股票,也不想成为第二个巴菲特,但你一定在纠结:圈子里都是消耗你的人怎么办?学了一堆知识还是没长进该如何?一直做着不喜欢的工作,要熬到什么时候是个头?
今天这三条忠告,正好是答案。
奥马哈穹顶的晨光穿透云层时,94岁的沃伦·巴菲特拄着拐杖站在麦克风前。 台下近两万人屏息凝神——这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第60届股东大会,也是股神执掌CEO职位的谢幕之作。
当他说出“你们喝口可乐冷静下来,听我说最后三句话”时,全场鸦雀无声。毕生的智慧在这一刻结晶为三条箴言,字字诛心,颠覆着世人对成功、财富与人生的陈旧认知。
一、择友如择路,圈子决定你的人生
巴菲特的开场白如同一记重锤:"人生最重要的决定,不是买哪只股票,而是和谁同行。" 巴菲特和他的挚友查理·芒格一起合作了45年之久,正是这条真理最鲜活的注脚。
1.优质圈子重塑命运轨迹
1959年,29岁的巴菲特遇见35岁的芒格时,后者已是邻居眼中的"天才律师"。两人一见如故,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们经常通宵达旦讨论商业和投资。
查理·芒格打破了巴菲特固守的"烟蒂投资法"(专捡廉价却濒临破产的企业),用复利思维与优质企业护城河理论彻底重塑了巴菲特的投资逻辑。
芒格曾直言:"如果只和笨蛋在一起,你早晚会变成其中一员;但和聪明人同行,你就会被迫超越自己"。
巴菲特承认,正是芒格推动他跳出平庸标的,进而转向可口可乐、富国银行等伟大企业,最终构建万亿帝国。
2.圈子质量决定认知上限
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揭示残酷真相:你的认知水平约等于身边五个人的平均值。如果与抱怨的人为伍,你将被焦虑吞噬;与消极者同行,你会丧失行动勇气。
反之,靠近有远见的人,比如他与芒格持续探讨《国富论》的智慧内核,则能触发思维跃迁。
他分享亲身经历:曾拒绝加入华尔街某投行高薪团队,只因成员沉溺短期投机,而选择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创立巴菲特合伙公司,最终成为投资传奇。
颠覆性启示:圈子不是人脉筹码,而是认知熔炉
世人总把社交当工具,追逐权贵名片。巴菲特警示:真正的圈子价值不在于资源置换,而在于思维共振与行为纠偏。那些因利益聚合却精神背离的群体,终将如流沙般溃散。
正如他所说:"宁可独自驾驶一辆破车,也别挤上一辆开往深渊的豪华列车——哪怕那列车挤满西装革履的‘成功者’"。
二、终身学习是对抗时代的最好武器
巴菲特94岁高龄仍然思维敏捷的秘诀直击人心:"好奇心是大脑的保鲜剂,而阅读是给它喂饭。" 他的学习方式颠覆了"阶段性教育"的陈旧认知。
1.知识复利:从童年开启的滚雪球式积累
巴菲特10岁的时候就已读完奥马哈图书馆里的所有经济、投资类书籍,甚至实操了《赚到一千美元的一千种方法》中的商业技巧——用弹子机创业赚到第一桶金。
青年时期,巴菲特每天坚持"五小时阅读法则":《华尔街日报》如可乐般被贪婪"痛饮",企业年报、经济史经典与商业传记构成日常主食。即便是度蜜月时,他仍然塞满一车《穆迪手册》与会计账本,用知识对抗未知。
2.突破认知边界的三重法则
读硬骨头书: 放弃刷短视频段子的即时快感,啃透需深度思考的专业著作。巴菲特直言:娱乐信息让大脑萎缩,而严肃内容迫使你重构认知模型。
请教顶尖大脑: 像芒格研究新事物时"切入主题深度思考"般学习,主动向领域大师提问,而非闭门造车。
独立推演验证: 每项新知识必须经过自身逻辑熔炉的锻造,例如他在研究日本投资时,他通过长期跟踪五大商社资产负债表,最终断言"未来50年绝不抛售日股",这远超跟风者的浅薄判断。
颠覆性启示:学习不是充电,而是重塑生存模式
大多数人视学习为职业晋升工具,或危机临时抱佛脚。巴菲特却实践终身学习=终身生存——94岁仍然警惕美国财政赤字与AI颠覆风险,因"停止好奇的瞬间,认知衰老便开始倒计时"。
当年轻人抱怨"学无所用"时,他揭示残酷真相:世界不会适应你的知识储备,只会淘汰拒绝迭代的大脑。
三、热爱才是永不枯竭的内驱力
巴菲特戳破职场伪命题:"为钱工作是出租时间,为热爱工作才是投资生命。" 有些人说这是鸡汤,但他早年生涯的抉择,比任何鸡汤更有说服力。
1.童年埋下的热爱火种
巴菲特少年时痴迷数字与财富游戏:送报时专注计算路线效率、捡瓶盖攒钱、研究股票报价单,他甚至将"致富清单"贴满整个房间。
11岁首次投资股票时,盈亏牵动的不是账户数字,而是对资本游戏本身的纯粹痴迷——这种原始热爱驱动他在哈佛拒绝后仍拜师格雷厄姆,在枯燥办公室通宵拆解伯克希尔纺织厂账本。
2.热爱超越金钱的生存实验
当巴菲特被问及为什么94岁仍每天投身办公室时,他笑着回答道:“我热爱的是‘游戏’本身,而非数字结果,即使明天财富归零,我仍然会研究下一个投资标的,因为我足够热爱”。
巴菲特早年关键抉择印证了他的话:拒绝华尔街投行高薪,只因对方沉溺高频交易投机;选择管理合伙公司与并购伯克希尔,都是因为这些路径能让他深度沉浸于钟爱的资本增值艺术。
3.热爱创造的隐性竞争力
巴菲特揭示反直觉事实:热爱者初期薪资可能更低,但后劲爆发时远超功利者。伯克希尔团队中,因热爱保险浮存金运作的阿吉特·贾恩、痴迷零售运营的卡丽等人才脱颖而出,印证当兴趣与事业共振,时间杠杆将百倍放大你的投入产出。
颠覆性启示:金钱是副产品,而不是导航仪
世人被"高薪陷阱"催眠,却忽略:真正的驱动力始于‘做这件事本身就是奖赏’,当工作变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而非"自发探索的乐趣"时,灵魂将逐渐枯萎,最终沦为行尸走肉的人。
巴菲特警示:如果找不到热爱,那么就靠近你想成为的人——他们的磁场会重塑你的渴望坐标。
最终我们要构建「圈子→热爱→成长」的生存闭环
演讲尾声,巴菲特掷地有声地说:"恐惧市场下跌或恐惧错失机会,比衰老更能杀死你的潜力——而这三条法则,才是对抗虚无的终极武器。"
这三条箴言可提炼为所有人适用的生存闭环模型:
闭环方法论:圈子升级认知→热爱激发内驱→成长突破边界
践行方法
1.圈子:认知筛选器(重构社交基因)
五人平均值法则:评估当前社交圈的认知维度(学习力、行动力、远见指数),逐步淘汰抱怨者、投机者,主动靠近能激发思维碰撞的群体。
芒格式思维纠偏:选择伙伴时,优先考察价值观契合度>资源价值,建立"认知健身房"——定期深度对话场,进而持续升级自己的思维框架,例如一起读经典书籍、辩论商业案例等等。
警惕成功幻觉列车:拒绝加入"表面光鲜却缺乏实质成长"的圈层,避免陷入群体思维陷阱。
2.热爱:生命燃料站(启动内驱引擎)
童年线索追溯:回溯自己小时候痴迷的领域,比如数字游戏、机械构造、故事创作等,进而挖掘没有被现实浇灭的火种,重新点燃兴趣原点。
工作模式革命:将职业目标拆解为"热爱+复利"的组合——例如巴菲特选择伯克希尔是因为"能深度参与资本游戏迭代",而非单纯薪资回报。
创造隐性竞争力:把自己的兴趣转化为专业壁垒,如通过持续研究特定领域,形成不可替代性优势。
3.成长:认知复利场(打破年龄天花板)
知识密度公式:每天分配≥3小时投入深度学习,例如阅读+案例推演+请教大师,进而建立认知储备的"滚雪球效应",抵消娱乐碎片化侵蚀。
独立验证机制:每项新知识必须经过自身逻辑熔炉的锻造——例如巴菲特研究日本投资时,用五年跟踪验证结论,避免跟风决策。
终身生存法则:理解"学习不是为了适配现有世界,而是创造新生存维度",持续更新能力圈边界,对抗时代淘汰压力。
颠覆认知的生存启示
当代社会病灶正在于此:圈子功利化侵蚀真正认知提升空间;学习碎片化导致思维钝化却不自知;热爱缺位催生批量“高薪僵尸”与中年倦怠。
巴菲特揭示的底层逻辑,实则是打破线性成长的生态重构——
择友芒格式智慧圈→获得认知跃升动力;
用热爱驱动终身学习→持续拓宽能力边界;
在能力圈中实践→反哺圈子质量迭代。
三者循环往复,形成认知升级→内驱强化→价值创造→社交圈层跃迁的超级复利闭环系统。
真正的颠覆在这里: 成功不是追逐风口的技巧堆砌,而是构建择友质量→认知迭代→热情驱动的正循环生态。当你理解巴菲特为什么在AI浪潮中固守能力圈(“不懂不投是敬畏,而不是顽固”)、在房地产热潮前偏爱股市流动性(“谈判复杂不如匿名交易高效”)时,就触摸到了财富巨人的底层操作系统。
巴菲特的95岁生日快到了,但这三条忠告永不过时:第一,与智者同行;第二,让知识复利滚起雪球;第三,用热爱点燃生命引擎。
虽然巴菲特老了,但他的智慧不会老,他的这3条忠告、以及提炼出来的闭环,称得上是无价之宝。把巴菲特在这届股东大会上给出了三条忠告理解透彻,并结合最后的实践方法去做,在人生道路上能避开很多坑,少走很多弯路。
你读完以后有什么收获和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分享观点,让更多牛人认识并关注你。
本人每天早上5点准时输出《道一川创富真言》和《道一川创富日记》,有道、有术、有理论和方法。陪你慢慢变富,实现时间自由,活出逍遥人生。本篇结束,我们下一篇再会!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