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全球首批数字员工,背后是科技产业的游戏规则巨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0 19:30 4

摘要:其实,GPT 5的发布,吸引的眼球数量,还不如2025年1月的Open AI通过直播发布其首款AI代理工具(Agent,普遍翻译为“智能体”,下文会三者混用)——Operator来得多。

8月8日凌晨,拖延两年多的GPT 5终于发布,然而,媒体早已失去了两年多之前Chat GPT和GPT 4o时候的兴奋度。

其实,GPT 5的发布,吸引的眼球数量,还不如2025年1月的Open AI通过直播发布其首款AI代理工具(Agent,普遍翻译为“智能体”,下文会三者混用)——Operator来得多。

这是为什么呢?

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时至2025年,AI行业的竞争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归拢起来大概是两趋势:

(1)在推理能力难以拉开代际差距的现实中,大模型的比拼已经从比算的快、算的准,开始向产品化应用的比拼方向转移;

(2)以DeepSeek震撼世界为标志,Scaling Law开始受到质疑,同时AI产业开始也进入撇泡沫阶段,追求PMF(产品的市场匹配度)而非单纯的算力增长,正在成为行业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在AI赛道潮流切换的过程中,有一家中国科技巨头取得了和DeepSeek类似的行业引领效果,先于硅谷巨头在Agent产品领域遍地开花,这家公司就是百度。

8月5日,百度AI Day开放日现场,百度智能云宣布推出全球首批AI数字员工,涵盖营销经理、课程顾问、促销专员、汽车电销等核心业务职能。

要知道,在AI领域敢使用“全球首XX”定语的中国公司是很少见的,而百度这次使用起来却显得很丝滑。

实际上,2024百度世界大会的主题就是“应用来了”,百度的发布与交流重点就是智能体,其不但发布了涵盖多行业的Top 100智能体,还搞了分论坛和开发者比赛。

百度副总裁阮瑜

“大模型应用在今年,很多形态上都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从最早我们常见的Copilot形式,到开始有AI主导单任务执行的Agent模式,到现在在AI层面它具备了越来越深的多任务体的协同,可以完成更加复杂的能力,到了现在Agentic时代。”

在百度AI Day开放日,百度副总裁阮瑜给正在潮流切换中的AI赛道,做了一个简要说明。

似乎,提前耕耘多时的百度,正试图通过全球首批AI数字员工,来将讲求PMF的Agent时代变成自己的收获期。

2025年AI赛道的潮流,从比拼大模型算力切换到比拼应用和PMF,这并不令观察者感到意外。

在Open AI还在扮演AI行业带头大哥的时候,其定义了AGI的五个阶段,即陪聊阶段(Conversational)、推理阶段(Reasoner)、智能体(Agent)、创新阶段(Innovator)和组织(Organization)阶段。

Open AI官方划分的AGI的五个阶段

一方面,是因为大模型算力的升级速度越来越慢,Scaling Law的边际效应越来越低,GPT 5迟到了近两年就是最好的证明;

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算力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两年内下降近60倍),以及多模态的成熟,AGI在2025年已经正式进入了推理之后的下一个阶段——Agent阶段,标志就是2025年1月份Open AI发布Operator,以及后来硅谷其他大厂的跟进。

在时代潮流切换的时刻,百度的嗅觉非常敏锐,跑在了时代前面。

早在2023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就发布了一系列AI原生应用,而在2024百度世界大会上,智能体已经成为了关键词,李彦宏对此有明确的判断:

“发布这100大产业应用,其实也代表我们的认知和态度。百度不是要推出一个‘超级应用’,而是要不断地帮助更多人、更多企业打造出数百万‘超级有用’的应用。”

与AI早期的工具属性不同,被普遍视为AI生产力的下一个里程碑的Agent,能够在人类有限监督的情况下按照设定完成任务,也就是说,进入AGI的Agent阶段,数字人从实验性工具(陪聊、展示、口播)升级为企业核心生产力工具。

而百度智能云数字员工的批量生产,预示着在AGI的第三个阶段,中国的大厂很可能再一次发挥,善于在应用层面弯道超车的优势。

而这种弯道超车,恐怕并不是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了。

关于数字员工,百度的定义是“懂业务、给结果、自进化”,这对Agent提出了很高要求。实际上,百度不但在电商直播这种高容错场景取得了成绩,而且也在行业服务、行业营销等低容错、强专业化领域取得了商业进展。

百度智能云智能营销产品总经理石峥透露,在金融、汽车、政务、文旅行业,百度数字员工会陆续交付。

PMF(产品的市场匹配度)是硅谷著名风险投资家、网景公司创始人马克·安德森最早提出的的概念。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PMF,都已经有了历史定论。而在巨头比拼算力、数据规模的AI时代,PMF却长期处于混沌状态,只有卖“水和铲子”的英伟达大赚特赚,整个行业长期表现为一种不健康的商业倒三角形态。

这显然是不正常的产业现象,AI泡沫论也在2024年被频繁提及,最后,众所周知,这些泡沫都被中国的DeepSeek戳破了。

2025年,Agent时代的到来,终于让东西方的AI大厂和创业公司态度对齐了,AI时代的PMF也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为结果而非Token付费成为了可能。

此时,百度已经凭借其全栈AI技术和数字员工的批量生产能力,提前几个身位生产出了AI时代的企业核心生产力工具,并实现了商业闭环。

2023年初,全球最为知名的CRM企业——Salesforce的联席CEO Bret Taylor从Salesforce辞职,创办了Agent创业公司Sirrra,并加入Open AI担任董事会主席。

硅谷名人Bret Taylor的选择,有力地预示着Agent时代即将到来,而最先被AI新浪潮颠覆的,可能就是Salesforce所代表的营销行业。

《2025中国AI Agent营销市场发展潜力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AI Agent营销市场规模约442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将达到万亿级市场空间。从百度慧播星助力罗永浩直播间取得的成绩看,这种20余倍的预期增长并非夸张。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预测,未来万亿级的Agent营销市场中,有千亿以上是Agent从SaaS厂商手里抢过来的市场。

为什么Agent相较于传统的SaaS营销服务有如此大的优势?

推出全球首批数字员工的百度,就是很好的观察样本。

百度智能云数字员工能做到“懂业务”,首先是建立在百度多年来积累的各个行业SOP(标准作业程序)之上,而每个数字员工的背后,又是百度多年甚至几十年来打磨的岗位最佳实践。

也许有人会问,SOP不是靠机器学习就能完成吗?的确,机器学习可以建立一套agent的标准工作流程,然而这样也就失去了面向客户的独特价值,实际上,每一个岗位的背后,标准流程之外都有很多know-how在。

2013年,百度推出网民权益保障计划以来,客服岗员工每天都要为千级别的用户提供保障服务,服务流程涵盖在线沟通、案例研判、行为调解与电话回访等多个环节。其中,前期的标准化接待沟通涉及大量固定流程与专业术语,需反复确认与解答,消耗了客服团队大量精力。

百度智能云数字员工的加入,让一切开始变得不同。

百度智能云是最早将AI技术与客服场景结合的企业之一,数字员工背后的产品能力已广泛服务于十余个行业、数千家企业。百度智能云数字员工在此基础上,提供7x24小时稳定、专业的在线服务,显著延展服务覆盖时长,有效释放人工服务资源,使其从重复性基础事务中解放,聚焦于高价值的案例研判与纠纷调解。

用户的服务流程结束后,数字员工还可以基于端到端语音语言大模型执行智能回访,实现自然流畅的拟人化沟通,提供亲和敏锐的用户体验。

“双螺旋”人机协同模式正释放强大生产力。数据显示,百度智能云数字员工在百度保障团队应用后,服务效能实现跨越式增长:时效提升18小时,用户申保成功率提升60%,成功落地“智能效率”与“人性温度”的融合价值。

百度智能云智能营销产品总经理石峥

相较于客服,营销领域兼具高频用户交互需求与复杂业务场景,天然成为Agent落地验证的最优场景。

基于自身的最佳业务实践,百度智能云推出了电销数字员工,可以高效激活沉睡线索,捞回丢失线索,同样通过“双螺旋”人机协同,把高价值线索的识别率提升40%,把整体的线索清洗效率提升了10倍。

无论是从数字员工的诞生过程还是电销Agent的蜕变,都可以看出,即使是有大量重复工作的行业,百度智能云数字员工“懂业务”、“给结果”的内涵,也远超基于标准流程的通用Agent产品,而这恰恰也是传统SaaS厂商的短板。

而数字员工可以实现“自进化”,更是百度这种全栈AI厂商的独门绝活。

早在2023年,百度就成为了在IaaS、PaaS、MaaS、SaaS四个层面全栈布局的全球罕见的科技巨头。


在Agent时代,这种布局的优势显而易见:无论是开发还是升级一个Agent,都无需对接N个工具,M个接口。

在百度智能云官网,企业打造一个自己的数字员工是非常简单。填上它的花名以及它的岗位,就可以把数字员工激活,再上传一个文档或者官网的地址,它就可以自动的学习。百度7款数字员工可以实现落地即上岗、 上岗即胜任,充分体现了百度在AI全栈布局方面的远见与实力。

相较之下,为了赶上Agent时代的列车,Salesforce近年来频繁收购,根本原因就是其作为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翘楚,在AI时代的全栈布局、原生应用布局过于单薄,只能通过收购来补齐短板。

而在阮瑜看来,百度的数字员工,在百度全栈雄厚实力加持下,未来将结合行业SOP向非标场景延伸(如线索挖掘、营销方案规划等),将使数字员工具备更深度决策能力,将成为自进化、全感知、超协同的‘数智生命体’,助千行百业重构生产力与创造力的边界。

来源:摩羯商业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