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国永远驯服不了印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0 15:05 2

摘要:大概十多年前,美国看中了印度。觉得它有14亿人口,和中国相当,既有望在工业上替代中国,又能在军事上对中国形成牵制。

近期美印摩擦不断,很多私信朋友都希望聊聊其中的来龙去脉。

大家已经知道了8月31日至9月1日,印度总理莫迪将访华并出席上合峰会!

这件这事背后说起来不复杂:

大概十多年前,美国看中了印度。觉得它有14亿人口,和中国相当,既有望在工业上替代中国,又能在军事上对中国形成牵制。

但印度的情况:它数千年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被征服史,而且征服它的往往并非什么强权。

就像印度常引以为傲的莫卧儿帝国开国皇帝巴布尔,本是中亚的失败者,屡战屡败时甚至想过,实在混不下去就去明朝当个小兵讨口饭吃。后来他发现印度实力孱弱、极易征服,很烂,才放弃了去明朝的念头,转而在印度称帝。

所以说印度,绕不开“烂”这个字。而近期美印翻脸、特朗普与印度争执不休,归根结底,也和它这“烂”的底色有关。

(一)印度“烂根”的底层逻辑:被森林与种姓割裂的碎片社会

印度的内部割裂程度,从一组数据就能清晰看出:这个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竟存在2000种语言、10多种宗教,还有错综复杂的种姓体系。

不少人提到印度种姓,会想到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这几类,觉得种姓划分不过如此,其实这是误解。这些只是粗略的“瓦尔纳”分类,真正在日常生活中起作用的是“贾提”——亚种姓,数量多达5000多个。

比如“拉杰普特”,虽属“刹帝利”大类,却是尚武群体,在印度有近5000万人;还有“恰马尔”(皮革匠)、“亚达夫”(酿酒师)等,各有明确的身份边界。

更关键的是,“贾提”之下还能再细分:多的能分出几千个亚亚种姓,少的也有几百个。

一个国家里,竟有几十万种细分的种姓群体,各有各的习俗与隔阂,其内部的碎片化程度可想而知。

这时有人会疑惑:印度地形并不复杂,北面是广袤平坦的恒河平原,降水充足;南面是地势平缓的德干高原,几乎无天然天险,按理说很容易统一。可为何地形分割更明显的中国,2000多年来基本保持大一统,而地形平坦的印度,却始终如此割裂呢?

这就是老天爷给印度人,开的一个天大的玩笑了:它给了印度多数资源,却少了"雨热同期"!

具体来说就是:印度降水虽多,但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像3至5月高温季,气温常突破50℃,却恰逢旱季降水稀少;而6至9月雨季来临时,各地暴雨频发,气温反而回落至20-30℃的宜人区间!

印度降水量和温度

这就叫雨热不同期

雨热同期,对粮食作物来说,是最优质的一种气候,但全球极其罕见,基本集中在东亚一带;不过雨热不同期,反而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全球绝大部分,普遍都是这样。

印度这种雨热不同期,还带来了另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森林多!

对粮食作物来讲,雨热同期挺重要的,但对树木来讲,只要每年有足够的降水,就能噌噌的形成大片森林!

所以印度自古以来就被茂密的森林覆盖得支离破碎,整个国家被分割成无数小块!

如果想了解古代印度的雨林什么样?

翻翻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就知道了。这位高僧的印度之旅根本就是在森林里打转:从一个王国钻出来,穿过黑压压的森林,再钻进下一个王国!为啥古代印度人不砍树开荒?

别看印度雨热不同期,降水可不少,庄稼种不了但树木疯长啊,热带气候让树木简直像插了火箭般"蹭蹭"往上窜!这些森林有多夸张?

德里苏丹国时期就有旅行者记载,连首都德里周边都布满未被开垦的黑暗森林!至于现在的孟加拉国?直到一战前还全是密不透风的雨林,后来人口爆炸才被砍光!所以古代印度啥样?

就是被这些疯长的森林硬生生割裂成无数"孤岛王国",偶尔冒出个帝国强行统一几年,转眼又变回老样子!

现在明白为啥印度古经书,比如《梵经》中提到人经常在森林讨论事情,这种情况很多!那这种气候造就的森林简直是无处不在的拦路虎!

所以在印度这种被森林分割得支离破碎的土地上,冒出几十万个亚种姓,形成一盘散沙的社会状态,简直再正常不过了。

但外人,特别是那些别有用心的美西方人,知道印度这种稀碎的现实吗?不知道!

最近就有两个对印度现状一无所知的国家盯上了印度,其中两个关键人物更是拼命要把印度绑上战车!

(二)“印太战略”的前世今生:从德国理论到安倍的奇葩逆向操作

近十多年来,美国一提及遏制中国,就总把“印度-太平洋战略”(简称“印太战略”)挂在嘴边。这一战略的主要推动者,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不过他并非原创者,真正的提出者是德国人卡尔·豪斯霍费尔

豪斯霍费尔是传统的德国军人,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军衔为陆军少将。

当时一战中德国战败,不仅丢失大片领土、背负巨额战争赔款,还爆发了恶性通货膨胀,马克汇率贬值达一千亿倍。这比民国时期和津巴布韦的通胀还要严重,老百姓的日子几乎难以为继。

对此,豪斯霍费尔痛心不已。

他认为,一战时德军将士作战勇猛,战斗力不弱,战败根源在于战略失误,于是开始潜心研究。

最终他得出结论:若要推翻当时英法的世界霸权(那会美国还未崛起,美军甚至总担心英国人会从加拿大入侵,一直在制定相关防御计划),必须联合中国。

怎么联合呢?

那会儿中国处境艰难,在国际上地位低微,几乎谁都能来欺辱。

可豪斯霍费尔为何会盯上中国?

他觉得,国家有兴有衰本是常事,但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中国人向来韧性极强,未来必定崛起,而中国一旦崛起,英法的世界霸权就该终结了。

他给出的理由是:人类历史的大半时间里,印度在这一领域根本不值一提,周边海域满是中国商船的身影。

中国人曾是西至中东、非洲沿岸,南抵大洋洲波利尼西亚诸岛,东达东北太平洋这片广阔海域的“支配者”。

那为何德国单靠自己推不翻英法霸权?

因为后来中国专注于内部事务,退出了这片区域,才让英法趁机占据,从中攫取了海量资源。在他看来,德国若能“唤醒”中国的相关记忆,让中国重新记起自己曾对这片广大区域拥有“支配权”并有所行动,英法霸权自然会土崩瓦解。

遗憾的是,他自己见证了纳粹德国的战败,也看到中国不但没有被“唤醒”,反而成了对德国宣战的盟国之一。

1946年,他信念崩溃,觉得德国再无崛起可能,服毒自尽。

可他有多著作却保留下来了,但不是留在中国!而是日本。因为中国和德国不对付,而是和苏联走的近。更关键的是中国人当时不知道他以及他想亲近中国。

后来他的很多书被翻译成日文,被日本知道了,后来出版量很大。

因为德国和日本,当时都是纳粹国家,大家相互之间走的近,德国的很多东西日本都了解,包括豪斯霍费尔。

安倍晋三的外祖父岸信介作为甲级战犯,对卡尔·豪斯霍费尔的地缘政治理论可谓了如指掌。

这个理论核心观点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印太地区的天然主导者,一旦国力复兴必将重拾历史地位,进而挑战全球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这套沉寂多年的理论,正是通过岸信介对安倍晋三的刻意栽培而得以延续。从小就被外祖父灌输这些思想的安倍,后来成为了该理论最积极的现代践行者。

岸信介家庭合影(岸信介怀中的那男孩就是安倍晋三)

卡尔·豪斯霍费尔这种观点,

说中国在历史上就是印度洋-太平洋区域的“支配者”,一旦中国崛起,就会重新回忆起自己在这个区域的统治地位,进而向世界霸权进军,其实已经沉寂很久了。

2006年中国崛起势头显现时,安倍晋三突然翻出了尘封的地缘政治理论。

2007年访印期间,他在印度国会公然鼓吹"印太包围圈"战略——这实际上是把豪斯霍费尔的理论逆向操作:既然中国注定要夺回印太主导权,那就先发制人搞乱这个区域。

可惜当时美国正深陷反恐战争泥潭,小布什政府急需中国配合,对日本的提议只是敷衍性地搞了个"四国机制"做做样子。

幸亏美国没当真,否则当时羽翼未丰的中国将面临巨大危机。

随后几年,这个战略构想彻底搁浅。

美国奥巴马一上台就全盘否定了小布什的外交路线。安倍自己也栽了跟头,首相位子还没坐热就黯然下台。更关键的是,当时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是个中国通,对华态度相对温和。

就这样,安倍精心设计的"四国机制"还没成型就胎死腹中。

等他2012年卷土重来,立即把矛头转向非洲,玩起了"跟踪外交"!

那些年王毅外长前脚刚离开非洲国家,安倍后脚就紧跟着到访日本,活像一场滑稽的追逐战。

安倍晋三访问非洲国家肯尼亚,并宣布要给予援助,没想到人家张口说:谢谢中国。

幸好当时奥巴马和安倍搞的方向不一致:重返亚太,没印度洋。

随着特朗普入主白宫,经过安倍晋三的反复游说,"印太战略"终于被美国正式采纳,这一政策延续至今的拜登政府。

可以说,正是安倍一手将这个战略从理论变成了现实。但问题来了:

(三)美印早年的“不对付”:尼赫鲁拒援背后,必须“找外敌”生存法则

这得从美国和印度的过往说起,美国过去几十年吃印度的亏可不少,有些事甚至让人琢磨不透。

1949年印度刚独立不久,美国想拉拢总理尼赫鲁,不仅派杜鲁门带高官到机场迎接,邀他在国会演讲,媒体也大肆报道,当时顾维钧在日记里提到,“美国因视印度为“天然亚洲领袖”、尼赫鲁为其代言人,对这次访问寄予极大希望。”

恰逢印度闹饥荒,美国暗中备好了120万吨粮食等援助,驻印大使还建议3年给5亿美元帮提粮食产量,杜鲁门、艾奇逊等政要也抽时间和尼赫鲁深谈。

可越谈越不对路,会谈时间从3小时缩到不到1小时。

美国想拉印度入阵营,说只有自己能给印度资金、商品等,还等着尼赫鲁因饥荒提援助。

结果尼赫鲁没提,反而说“最密切的关系是没有关系”“若自由正义受威胁或有侵略,我们不会中立”,这话明着是警告美国:

不加入阵营,若美国在亚洲侵略,印度会出手。

这可把美国气晕了!

之后美国媒体就不再报道尼赫鲁的活动,杜鲁门还跟艾奇逊叹气道印度“不上路”,要去找巴基斯坦。

这其实和印度“内部稀烂”有关,这种国家要避免内战、不被内部力量撕碎,就得把内部矛盾外部化,找个强大外敌,当时强大又霸道的美国正好成了首选,所以印度不敢接受美国拉拢,怕接受了就会四分五裂。

可当年尼赫鲁都不敢接美国大礼,安倍和奥巴马为啥笃定印度会加入?

因为形势变了: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印度大败,此前牛气的印度被打蒙了。后来中国改革开放、加入世贸后经济飞速发展,让印度既眼红又觉得受威胁。

印度本就内部稀烂,得找强大外敌,于是安倍、奥巴马就给印度洗脑,说它要的外敌不是自己,是中国!

光这样还不够,美国又抛诱饵:中国崛起靠美国产业转移,这产业也能转移给印度,这“泼天富贵”看印度想不想要。

(四)美国的“诱饵套路”:产业链与武器合作吊足印度胃口

这一下子,就对上印度胃口了。

所以最近差不多10年,美国人就靠着这些东西,一直吊着印度。

看一系列例子。

去年6月21日至24日,拜登以最高外交礼遇邀请莫迪访美,安排白宫国宴、仪式,还曾在G7峰会上找莫迪签名并夸赞其受欢迎;

美国国会多位大佬也联名邀莫迪6月22日到国会演讲,似要复制尹锡悦的“成功”:

此前尹锡悦受类似接待后,配合美国搞军演、对华放狠话,甚至让英国专家宣传福岛核污水“可饮”。

印度对美国的态度也颇为得意,称莫迪访美是“历史性最高荣誉”,满足了“大国梦”。

而美国同步抛诱饵:

要把电动车、苹果产业链迁到印度;考虑允许通用电气与印企合作造F-18用的F414涡扇发动机,称能让印战机更强以“对付我们”;还准备联合造高精度155毫米榴弹炮(印媒称其精度高,可减普通炮弹用量甚至替代制导炮弹),并计划提供海军战舰燃气轮机制造技术。

近10多年美国持续抛大礼,这种套路,很快就起到了作用!

(五)莫迪访华与出席上合:印度外交转向的信号释放

美国持续示好后印度有何反应?

先看莫迪将访华的消息:8月31日至9月1日他将访华并出席上合组织天津峰会,这事不简单。

一是莫迪访华。

他上次访华还是2018年4月武汉非正式会晤,之后印方多次在边境挑事,2018年藏南、2019年拉达克先后对峙,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更致双方死伤,此后两国关系遇冷,去年莫迪还去边境哨所摆“战时总理”姿态,此时提访华颇显意外。

二是他亲自出席上合峰会。

2014年任总理以来的10年里,他已缺席7次上合峰会,去年以“议会日程冲突”搪塞哈萨克斯坦峰会,转头就去G7“蹭会”;他对西方会议向来积极,非G7成员国却次次参与,去年意大利峰会上还站合影C位,两边是岸田、朔尔茨。

如今愿赴上合,为何?

因为这意味着印度在转向!对比两件事更能看出转向的幅度。

过去几十年俄印关系一直很好,印度武器基本依赖俄罗斯,去年印度要和美国大规模搞武器合作,俄罗斯不满!

毕竟多年来几乎供其全部武器,可印度国防部长辛格却称“对其他国家武器供应的依赖”妨碍了印度“战略自主”,言下之意竟把无法自主归咎于俄罗斯卖武器,这话说得俄罗斯怕是要气结。

再看另一件,安倍前些年街头演讲遇刺,日本反应尚淡,印度却动静很大:莫迪宣布全国为安倍哀悼一天、降半旗,还发了一堆推文寄托哀思。

可问题来了:印度不是曾被安倍和奥巴马蛊惑,向西方靠拢、把我们当大敌吗?怎么突然又要访华?

这是因为印度最近认定的“强大外敌”变了。

(六)特朗普“逼反”印度:“撕破脸”的利益冲突

这个国家正是美国,而这一切,多少是被特朗普逼出来的。

今年5月7日空战,印度一下子被击落5架飞机,仗败之后,美国和西方立刻变了脸,先前的“小甜甜”瞬间成了“牛夫人”,特朗普对印度也没了顾忌。

近段时间他对印度的动作很直接:

7月30日至31日短短48小时里,突然掀起“推文风暴”,连抛四条措辞激烈、态度强硬的推文,痛骂印度政府外交,公开羞辱莫迪,还甩出一串让人咋舌的惩罚清单。

7月30日他先连发三条,提前两天宣布要对印度加征25%关税,理由是印度持续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和武器。

印度人气得直骂:不光我们买俄罗斯石油,中国也买,凭啥单罚我们?

结果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站出来公开回怼:“你们印度能和中国比吗?你们倒卖俄罗斯石油是为了赚钱,等于变相帮俄罗斯;中国买是自己用,我们不也对其加了关税吗?”

要知道,印度内部本就问题不少,全靠“大国”假象稳住民众,就像当年尼赫鲁明知国内闹饥荒也不肯向美国求援,怕丢了“大国”面子。

可卢特尼克这一番话,几乎凭一己之力撕破了印度拼死维持的这层假象。

但这还没完。

7月31日,特朗普再发第四条推文,宣布与巴基斯坦达成石油开发协议,还嘲讽“说不定哪天巴基斯坦会把石油卖给印度”。

这番羞辱性调侃在印度政界和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虽伤害性不大,却极具侮辱性,进一步撕碎了印度的“大国”假面具。

这时印度仍强忍着,莫迪仅在7月30日简短回应“正研究特朗普声明影响”,之后再无表态。

可特朗普接着就冲印度最在乎的利益下狠手!

8月4日,他挥起25%惩罚性关税大棒砸向印度商品,还追加高额罚金,痛骂印度是“吸血鬼”,称其靠“剽窃技术”“转卖俄罗斯油”“吸食”美国,甚至说印度损害美国利益、动摇美元全球根基。

印度本就内部很烂,问题重重,全靠“大国”假象和利益维系,特朗普这下两样都不给,它哪还忍得住?

若再忍,只会被内部矛盾撕扯得四分五裂。

8月4日深夜特朗普推文刚发,印度就彻底暴走,发布六点声明怒斥欧美对俄贸易的“双重标准”!

还列举数据:2024年欧盟与俄罗斯货物贸易额675亿欧元、服务贸易额172亿欧元,远超印度对俄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欧盟当年进口俄罗斯液化天然气达1650万吨,比2022年战前还多近10%。

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也强硬表态:印度不会为别人的战争买单,也不会因道德绑架牺牲自身利益,大有“大不了分裂”的架势。

如此看来,印度先前因自身问题,在美国和日本怂恿下把我们当外敌;战败后遭美国施压,如今反倒要把美国当成外来大敌了。

最后,像印度,这个国家骨子里就带着致命缺陷,14亿人口又如何?终究成不了气候,就让他们继续内斗去吧!

---完---

来源:艾斯特论品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