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非遗文创产品的数字化设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0 10:03 2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践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文旅融合步伐不断加快,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引领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潮流,重塑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当前,随着“国潮热”的兴起,以非遗元素为核心的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如扬州漆扇、泉州簪花等,逐渐成为年轻消

作者:陈金凤〔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创意学院讲师)

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深厚的乡土情感,既是华夏五千年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文化智慧与精神标识。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践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文旅融合步伐不断加快,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引领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潮流,重塑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当前,随着“国潮热”的兴起,以非遗元素为核心的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如扬州漆扇、泉州簪花等,逐渐成为年轻消费群体热捧的非遗文创产品,同时也充分彰显出非遗文创产品在文旅融合中的巨大市场潜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也面临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等发展瓶颈。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进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数字化转型,形成以数字文创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形态,不仅可让传承千百年的文化遗产“潮”起来、“活”起来、“火”起来,也可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

基于文化内核的沉浸式设计,让非遗文创“潮”起来

随着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全息影像等技术的进步,“非遗文创产品数字化”逐渐成为网络时代非遗文创产品创新发展的必然走向。借助数字技术设计非遗文创产品,不仅能让参观者深刻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还可让非遗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成为文化旅游领域的新焦点。

深入挖掘非遗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文化意象,借助数字化设计手段将非遗内容从静态的物件转化为可视可感的多维体验,进而激活文化基因、赋能旅游发展。一方面,将非遗与当地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基于非遗的地域性、故事性特征,充分借助增强现实、3D打印等数字技术,设计可视化、立体化的非遗文创产品,充分展示当地非遗的文化脉络和精神内涵。例如,“西江幻地”数字文创集章册囊括了苗寨的十几项非遗,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使游客用手机即可看到生动鲜活的非遗图景,在满足游客收集爱好的同时,带给游客全新的文旅体验。另一方面,针对文旅场景的多样化需求,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取极具代表性和文化内涵的非遗元素,将其与旅游线路、景区空间和服务设施有机整合,开发沉浸式非遗体验馆、沉浸式夜游等体验项目,形成强烈的文化记忆点和沉浸式打卡场景,使其成为引领非遗创新传播和旅游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

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式设计,让非遗文创“活”起来

近年来,簪花、漆扇、扎染等手工艺体验项目日益受到追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反映出当代游客对于文化旅游的需求正在从以往单纯的被动观赏模式逐渐走向主动参与模式。

在此趋势下,非遗文创的数字化设计需着重增强用户深度体验,主动融入互动性、参与感与个性化元素,推动游客从文化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进而在双向互动中深化对非遗的认同与归属。一方面,设计者要结合受众审美与心理需求,依托数字交互技术打造多层互动场景,让游客通过触屏操作、手势感应等方式参与其中,建立与当地非遗的深层关联。像“琼窑梦旅”非遗旅游项目,将铜官窑与游戏融合,游客扫码即可在虚拟情境中体验制瓷流程,让非遗以新颖的形式融入现代旅游。另一方面,可利用AR导航、动作捕捉等技术,将非遗元素植入住宿、餐饮、购物等文旅场景,让游客全方位感受非遗魅力。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在莫角山宫殿脚下设置了较大的二维码展示牌,游客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后便会有虚拟IP导游带领游客游览。当游客行至莫角山时,还可借助AR小程序“穿越时空之门”自由选择中英文数字导览员进行引导。

基于社交媒体的数字化营销,让非遗文创“火”起来

如今,数字技术正深度融入非遗文创产品,从构思设计、生产制造、配送售卖到使用感受的全产业链中,呈现出定制化设计、智慧制造、数字化供应链、智能经营与精确推广深度融合的态势。面对多元化、年轻化的文旅消费市场,需充分利用社交平台的数字化传播优势,用更贴近用户的新型传播手段,提高非遗文创产品的曝光度和知名度。

一方面,社交媒体作为文化旅游传播的重要阵地,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和即时互动能力,能够快速链接不同文旅场景中的潜在游客与消费者。依托平台的用户数据分析功能,精准把握游客的兴趣偏好、出游习惯及消费动机,结合非遗产品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制定分人群、分场景、分时段的个性化推送策略,可以确保产品信息精准触达最有可能转化的受众群体。另一方面,短视频与网络直播已成为当下游客获取目的地信息和文化产品推荐的重要入口。因此,可充分借助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创作与话题传播优势,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呈现产品的制作工艺、文化故事和在地特色,使非遗文创产品不仅能在旅游场景中被“看见”,更能在社交网络中被“带火”,进而吸引更多潜在游客,促进文旅消费。比如,在“抖音非遗嘉年华”中,各地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深度推广非遗文创产品与旅游资源,成为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非遗文创产品的数字化设计不仅是传统文化活化的必要路径,更是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未来,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基础上积极拥抱数字技术与媒介变革,采用沉浸式、交互式、社交化的数字化手段,可以让非遗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新时代文旅融合的重要动力。正所谓,“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创新中守正、在传承中出新,方能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本文系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团队(2021YJTD13)”建设成果、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赤水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基地建设成果、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泸职院[2024]426号)建设成果〕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