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华》系列的续作,第二部《刻骨铭心》以文字为骨、人物为肉、思想为魂,展现了夏商周礼乐青铜的器质之美,也剖析了秦汉大一统的制度密码。从甲骨裂纹到小篆规范,从个体命运到文明抉择,这部中华文明史诗纪录片让观众看见:中华文明的韧性,正藏在那些“刻骨铭心”的文字、
《刻骨铭心》拒绝快餐式的视觉消费,尊重国人血脉里的审美直觉,扩展对于“古典美”的认知边界,塑造一种有别于影视剧、自媒体和舞台呈现的中式审美。
作为《中华》系列的续作,第二部《刻骨铭心》以文字为骨、人物为肉、思想为魂,展现了夏商周礼乐青铜的器质之美,也剖析了秦汉大一统的制度密码。从甲骨裂纹到小篆规范,从个体命运到文明抉择,这部中华文明史诗纪录片让观众看见:中华文明的韧性,正藏在那些“刻骨铭心”的文字、制度与思想里,成为照亮古今的精神火炬。
《刻骨铭心》分为《天启》《鹿鸣》《知音》《昆仑》四集,以时间为脉络,以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为形象线索,以历史人物的命运为载体,呈现了中华文明从萌芽到成型的壮阔画卷——从夏商周礼乐青铜、弦歌不辍,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思想激荡,再到秦横扫六国、华夏大地四海一家……在对中华文明基因的深度解码中,完成了与时代共振的文明溯源之旅。
作品以纪录片的文体为中华文明注史,构建了独特的文明解码系统,实现了纪录片叙事范式的突破,引入“人物命运切片”让观众沉浸式触摸历史肌理,引领了传统文化与Z世代群体的共振风潮,扩展对于“古典美”的认知边界,为新时代文明纪录片创作提供了范式启示,体现了北京广播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的历史使命与担当。
▍锚点独特:在历史纵深中寻根铸魂
《中华》第二部《刻骨铭心》以“中华文明成型期”为锚点,精准锁定夏商至秦的关键历史区间,构建起独特的文明解码系统。从甲骨文的横竖撇捺间,挖掘文字作为文明基因的密码属性,每一道刻痕都是先民对天地人伦的思考结晶;青铜礼器的纹饰与铭文,不仅是工艺美学的呈现,更解码出周代礼乐制度“敬天保民”的治理逻辑;春秋战国诸子争鸣,实则是中华文明在思想维度的“百家探路”,为大一统帝国的精神凝聚预埋伏笔。
当下,知识的传播变得迅捷与廉价,数据高速吞吐,算法编织幻象,那些浮木般的零碎信息织就出现代人的迷茫与慌乱。《刻骨铭心》从文明史的视角,在幽深的历史中,倾心倾力连接当下人们心中深埋的追问“我们何以我们”,打捞起中华文明的底色。
片中,牧野之战之后,商朝落幕,而在首阳山上,伯夷和叔齐拒绝吞咽一粒周粟,最终饿死。他们并非不知道殷商无道,但在他们眼中,武王姬发以臣伐君,是不义之举。周公姬旦不惧背负猜忌和骂名,坚守对兄长周王姬发的承诺,全力辅佐年幼的成王,即使面对伸手可及的权力顶峰。
纪录片着意刻画中华早期文明的精神,果敢呈现一次又一次的文明突围,展现文明的韧性与力量。敬天地,重人伦,是中华文明的价值底色;温良恭俭让,是后世的理想人格。对礼序、和谐的追求,是一代代中国人不断生长的精神根脉。
这种解码突破了线性叙事的局限,以“文明基因链”的视角,将文字起源、制度构建、思想迭代串联成有机整体,回答“中华何以是中华”的本质命题。当观众凝视片中呈现的甲骨占卜、青铜铸造、儒道论辩场景时,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片段,更是中华文明“敬天地、重人伦、求大同”核心价值的孕育过程,完成了一次对民族文化基因的深度唤醒。
▍叙事革命:打破边界的沉浸式体验
在叙事表达上,《刻骨铭心》实现了纪录片叙事范式的突破——摒弃传统历史纪录片“宏大叙事+旁白宣讲”的单一模式,创新构建“多维度沉浸场域”:以考古实证为基础,复原商代祭祀、战国稷下学宫等场景,让观众直观触摸历史肌理;引入“人物命运切片”,如商王武丁与妇好的情感互动、孔子周游列国的颠沛,将宏大文明进程投射到个体生命体验,消解历史与现实的情感隔膜。
片中,商王武丁在王后妇好去世之后,多次梦到故人,一再占卜问询另一个世界的妇好是否安好。一次故人又入梦、醒来怅惘的武丁,白衣黑发赤足一路追寻周身静气的白马,穿越来到了殷墟博物馆妇好器物的展陈。那些青铜器物上,每一道铭文都是武丁的深情告白,爱一个人,跨越了三千年……镜头一转,在现代的字体设计工作室,现代“武丁”正在研究包括“妇好”在内的海量方块字,醉心体验汉字超越字母文字的多种优势。
片中,那位倚杖于中庭痛哭的孤独老人,竟是思念弟子子路的孔子!老师哭弟子,应在寝门之外,弟子哭老师,才在中庭。然而,孔子却在中庭哭到不能自已,打破了自己坚守的礼,只因不论是师生还是伯乐与千里马,知音难觅。
片中,秦战场上的黑夫与惊两兄弟,20多厘米长的木牍上的家书写的和现代离家的孩子没什么不同:“妈妈怎么还没有让人带钱和布来……急!”纪录片与观众的共情瞬间达成,含笑带泪。
同时,该片跨媒介叙事策略还有亮点——将戏曲表演(如陈丽君饰演妇好)、音乐(片尾曲《卿卿如晤》)与纪录片本体融合,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为历史人物赋予艺术化人格,音乐的情感穿透力则打通古今审美共鸣,使观众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交互中,获得沉浸式、多感官的历史体验,重构了大众认知历史的路径。
▍文化共振:Z世代与文明传承的双向奔赴
在传播维度,《刻骨铭心》创造了传统文化与Z世代群体的共振奇迹。项目组邀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青年越剧演员陈丽君参与了节目录制,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中华文明的璀璨,体悟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格和精神标识。
青年越剧演员陈丽君的参演并非简单的“流量引入”,而是传统文化传承群体的代际对话——戏曲演员作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者,以影视化表演诠释历史人物,本质是“传统艺术语言”向“当代视听语言”的转译。这种转译精准击中Z世代的审美偏好,其在社交平台引发的“考古式追剧”“文化考据热”,本质是年轻群体对中华文明的主动探索。
数据层面,节目播出4天,微博话题词#一字千年 见字如面#陈丽君喊您来看中华第二部#阅读量5000万+、讨论及互动量200万+,这些文化讨论,印证了共振效应。年轻观众从关注演员的“红衣造型”“戏曲唱腔”,延伸到探究妇好的历史功绩、商代军事制度,实现了从“情感认同”到“知识探究”的文化传播闭环。这标志着中华文明传承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解码”,Z世代正以独特的青春语态,重构传统文化传播的生态——
“看完了看完了,非常棒,再听一遍君君演唱的片尾曲,明天接着准时收看!”
“唱的是中华文字的繁衍,传书传意传情!”
“这部纪录片拍得真好!视觉感很震撼!故事徐徐道来,片尾曲画龙点睛!”
▍电影质感,诗意与力量并存
《刻骨铭心》四集的开场都诗意浪漫,时间慢速流淌,白马、鹿、大树、海浪礁石意象化传达的都是有形有体的从容、有里有外的力量。纪录片以高度凝练的视觉景象、调度合宜的虚实关系、活泼灵动的剪辑风格以及善于通过意象符号传达的深层次主题,使得该片的风格魅力和审美价值越发赏心悦目。
《刻骨铭心》拒绝快餐式的视觉消费,尊重国人血脉里的审美直觉,扩展对于“古典美”的认知边界,塑造一种有别于影视剧、自媒体和舞台呈现的中式审美——有历史考据、有文化厚度、有生活实感、有当下镜像。通过历史场景、人物服饰、妆发、器物、影像风格等营造,体现出先秦的时代精神和历史风貌,呈现出浓烈、深邃、间离、克制的美学风格——即使是纪实场景,也具有强烈的先秦古意。
《刻骨铭心》的文本也极具特色,不同于通俗化或学科类的文本,文笔极具文学感染力——“当汉字被刻进甲骨,文字终于挣脱图画的母体,发出文明的第一声啼哭!”“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汉字和日月星辰、山川湖海一样,依旧年轻,好像我们初识世界时的好奇眼光,好像盘古开天地时的新鲜模样!”
《中华》两部纪录片的创作班底是曾经创作出《北京记忆》《我爱你,中国》《辛亥》等爆款纪录片的团队。《中华》两部是该团队历时9年推出的力作,汇聚了国内实力一流的制作团队,将多种表达手段融为一体,营造了丰富生动的视听感受。《刻骨铭心》四集体量,仿佛四部顶级试听享受的微电影。
▍时代启示:文明纪录片的价值升维
《刻骨铭心》的深层价值在于为新时代文明纪录片创作提供范式启示。它证明,历史题材创作不必陷入“学术化高冷”或“娱乐化失真”的二元对立,通过“学术深度+艺术温度+传播锐度”的三维融合,能够实现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片中对“文明韧性”的挖掘——从商代甲骨文的传承到秦帝国大一统的制度延续,暗合当代中国对“文化自信”的时代诉求;对“人文精神”的呈现——周代礼乐的“以人为本”、诸子思想的“民本关怀”,呼应着当代社会的价值追求。这种“历史映照现实”的创作逻辑,让文明纪录片超越了“历史回溯”的基本功能,成为关照现实、凝聚共识的文化载体。
《中华》第二部《刻骨铭心》既是一部中华文明的溯源史诗,更是一场文化传承的时代实验。它以专业的历史解码、创新的叙事革命、共振的传播生态,为中华文明的当代阐释提供了全新范本。
当年轻观众在弹幕和留言中写下“原来我们的文明如此浪漫!”“真的很久没有这样静下心来看电视了,这个节目很有意思,刻骨铭心,通过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回溯那段历史,流淌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人性和情感,大饱眼福!”时,这部纪录片的使命已然达成——它不仅让历史“刻骨铭心”,更让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在新时代的文化土壤中,生发出青春的新芽。
北京新闻
来源:伏未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