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安徽定远8月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通讯员 朱蕾)今天上午10时,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红布缓缓落下,新落成的9座烈士纪念石碑巍然矗立,碑文清晰记载了大桥集战斗等9场抗日战斗简史。一旁,95岁的新四军老兵孙永道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安徽定远8月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通讯员 朱蕾)今天上午10时,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红布缓缓落下,新落成的9座烈士纪念石碑巍然矗立,碑文清晰记载了大桥集战斗等9场抗日战斗简史。一旁,95岁的新四军老兵孙永道眼含热泪:“历史不能忘,也不敢忘啊!”
“碑刻承载着英雄故事,碑在,就是精神象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做的,是让后人看见,是谁用青春换来了今天。” 安徽师大“丰碑铸魂”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汪瑞同学说。
大学生与新四军老兵为新刻纪念碑揭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摄
5年来,该团队寻访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官网登记的116处碑刻,并调研补充165处珍贵碑刻遗存,行程超万里。团队指导教师潘晓军介绍,20%的乡野碑刻隐没在偏僻山野无人问津;54%的碑刻因自然侵蚀,碑文缺失、字体难辨,亟待专业修缮。“口述史抢救滞后、故事挖掘浅表、数字技术应用有限……部分红色碑刻,面临‘看不见、读不懂、记不住’的困境。”
2020年7月,该团队初访定远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时了解到,附近曾是新四军一处安置重伤员场所,而后形成众多坟茔,安葬700余位抗战英雄。但随着时间推移,大部分刻着烈士姓名的木牌腐烂。该团队与定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合作,系统梳理战役背景与烈士信息,最终补刻纪念碑9座,并将烈士的功勋编撰集册。
大学生敬读碑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摄
前往六安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翻阅文献资料,逐字还原当地被侵蚀碑刻的内容;深入安庆市太湖县、淮北市濉溪县等地,带着测绘方位图、碑文抄录照片,联合政府部门对红色碑刻进行抢救性记录……团队跑遍安徽16个地市,探索田野采集、口述记录、史料互证的“多重印证法”,整理45万字碑文资料和“碑后”故事,填补安徽红色碑刻记忆传承和传播的实践空白。
如何让碑刻故事更好地浸润下一代心田?近年来,团队开发“丰碑铸魂”小程序和“寻碑”闯关游戏,线上复刻红色场馆,出版《永不沉默的碑》《永不褪色的红》书籍,自制碑文敬读视频,系列举措获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肯定。
大学生擦拭纪念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摄
团队计划与烈士陵园等单位合作开展青少年宣讲、碑文共读等活动。“青年学子让散落在乡野山间的碑刻‘活’起来,接受‘行走的思政课’教育。”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胡靖说,希望为红色文化保护与活化提供可借鉴范式,为政府红色资源保护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与参考,推动革命记忆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传承”转变。(视频制作:王海涵)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