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越来越多美联储官员立场偏鸽,市场普遍将首次降息的概率提前到今年下半年或第三季度,这一预期已经改变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与全球资金定价逻辑。
无论是经济数据还是政治压力,美联储降息预期不断接近现实,香港利率届时将被动跟随下调。
近日,越来越多美联储官员立场偏鸽,市场普遍将首次降息的概率提前到今年下半年或第三季度,这一预期已经改变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与全球资金定价逻辑。
同时,香港监管对分红险的“演示利率”上限做了制度性收紧,7月1日起港元保单演示利率上限定为6%、非港元保单为6.5%,这一监管动作直接改变了市场对“高预期收益”的营销空间。
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下,大陆高净值人群过去两年涌向香港买保单的动力——既有利差,也有产品设计与税/法律配置——正在被重新校准。
这意味着,大陆高净值客户去香港购买储蓄险的“利差红利”正在收窄,资金和机构都面临重新布局。
当美元与港元利率下行来临之际,中国内地买港险的资金会往哪儿去?保险和家办机构又该如何应对呢?
港险新单破十年纪录,2025最后的疯狂?
先看已发生的事实:2024年全港新造保单保费创十年新高,内地访港买单占比显著,2024年源自内地访客的新造保单保费约为628亿港元,占个人业务新造保费的近29%。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香港新单亦出现大幅增长,长险新造保费同比大增43.1%,市场热度有目共睹。
与此同时,大陆监管与精算假设也呈长期向下的趋势:中国人身险“预定利率”的研究值已降至接近2%区间,明确地削弱了在岸储蓄性寿险在保证回报端的比较优势。
这些数据说明两点:
一是港险在“窗口期”仍有吸引力(尤其对寻求美元计价或组合外部化的客户);
二是在岸产品的保底端正在收紧,促使客户在境内外之间重新权衡。
那么大陆高净值人群的钱会去哪?家办标准研究院认为,资金短期与中长期的路径会分化。
短期内,会出现一波“窗口型”资金流动。监管公布演示利率上限后,市场出现所谓“最后一班车”的宣传,促使部分希望趁较高演示收益的投保人加速下单,尤其是对演示利率敏感的趸缴或短期缴费产品。
当然,监管也在提醒,这类抢购多为营销博弈,实际分红与演示并非一回事,因此短期涨量并不等于长期价值。
中期来看,资金走向会更结构化。
第一类去向是“替代收益与私募化”——当国际公债收益率下行、传统固定收益吸引力下降,高净值客户与家族办公室更倾向于把部分可用于保守配置的资金,转向私募债、直接贷款、夹层融资、地产并购基金与二级市场PE。这类资产在利率下行周期通过风险溢价与久期管理提供超额收益,是家办常用的利率替代器。
第二类去向是“汇率与本币资产”:美元走弱往往伴随人民币相对升值,这使得用人民币配置优质在岸债券、国企优先票据或可转债的实际回报率在汇兑层面提升,从而吸引一部分资金“回流在岸”,尤其是那些需要人民币现金流的家族。近期人民币中间价与在岸汇率的稳中趋升,也为这种选择提供了操作窗口。
第三类则是产品层面的替代:投连险、结构化票据和保险+替代资产组合(insurance-wrapped alternatives)会被设计者放大推介,用以在保单的包装下获取市场或私募收益。这类产品既满足客户对保单“便捷国际化”的诉求,也符合保险公司在低息环境下寻找收益来源的商业需要。
险司、家办的客户策略如何变?
对保险公司本身的影响也很明确。美元利率持续走低会压缩保险公司的投资端收益,进而影响未来分红预期与长期保证利率的可持续性。
港险监管下调演示利率是为了抑制“虚高承诺”的营销冲动,但实际分红受投资组合表现、参与基金分配和公司盈余支持等多重因素影响。
可预见的是,保险公司会更积极地在资产端做替代配置:增加私募信贷、海外不动产、另类信托资产比重,以填补传统美元债回报的缺口;同时产品设计会向投连/指数挂钩等“市场联动”方向倾斜,借此把风险与回报更透明地转移给投保人。
但这也意味着产品的波动性和非保证成分变多,适配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与流动性需求将成为关键议题。
从家族办公室的角度看,资产配置应从“单一港险”转向“资产选配”。
第一,要把保单看作是财富配置的一部分,而非全部避险或收益工具:对比保单的长期税务、遗产规划、资产保护功能与替代投资的预期回报、流动性与法律成本,做净现值比较。
第二,利用汇率窗口做“分批入场”或对冲,而不是一次性把大量人民币兑换成美元或港元。
第三,对于已经持有高票面收益的老保单,家办可评估二级市场交易或用其作为抵押进行结构化融资,从而释放流动性并放大杠杆收益。
第四,加强产品与对手方尽调:在低利率环境下,保费投向的标的变得更关键,参与基金的治理与信息透明度直接决定了未来分红的实现概率。
最后给出一个可操作的分配思路供家办参考:把“新做港险”定位为一个可选的长期配置(尤其在家族传承、美元计价现金流、防通胀等诉求下),但比例不应超过流动性和替代投资需求的阈值;
同时把更大比例的可投资现金分配到私人信贷/私募股权/结构化产品和优质在岸人民币资产,利用当前美元贬值与人民币潜在升值的窗口获得双重收益。
并且在所有决策中,把产品的非保证成分、保险公司参与基金治理能力以及监管路径作为首要考量。
总之,美元与港元利率下行并非单一的“买港险或不买港险”的二元选择,而是一个重构跨境配置格局的节点。
短期会有“窗口期”式的抢购与宣传热潮,但真正能在下一轮利率与汇率波动中保住家族财富的是那些把保单嵌入家族整体资产工程、同时用私募与在岸策略分散风险的家办。
对家族办公室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追逐演示利率的表面数字,而是重构产品尽调、合规和多资产配置能力,让财富在降息周期里既能寻到替代收益,也能把下行风险管住。
往期热文精选:
|新加坡金融巨富黄祖耀身后事:百亿美元一夜平稳交接
|张兰第二?家族信托被用来“减持套现”,证监会开天价罚单
|
|杉杉陨落有何启示?郑志刚生死扶桑35年,转眼一刻家族企业已经不姓郑
|
|一波三折,宗馥莉继承宗庆后股权,正式接班!
|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文章系来自官方信息和媒体报道,内容可能涉及作者个人观点,但不代表本公众号和本公司的立场,如对版权和内容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来源:家办标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