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银行副行长章建夫: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思考——数据管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9 21:56 1

摘要: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内外部形势,中国的商业银行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总体保持平稳运行,资本实力持续增强,盈利能力稳健增长,风险抵补整体充足,重点领域风险可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系统要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内外部形势,中国的商业银行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总体保持平稳运行,资本实力持续增强,盈利能力稳健增长,风险抵补整体充足,重点领域风险可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系统要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首次将数字金融写入中央文件;与此同时,国产AI DeepSeek在全球科技圈受到广泛关注,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如何迎接技术变革,成为当下的热议。

在此背景下,《清华金融评论》银行家论道推出“数字金融”主题访谈,探讨在技术变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新增长路径,助力银行业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在保持合理利润的同时,持续兼顾好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 。 本期邀请到 杭州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章建夫 分享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Q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A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商业银行深化落实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化创新,不断强化数智赋能,以数字技术为引擎,持续推动金融服务向智能化方向升级,以期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银行业突破增长瓶颈、重构竞争格局的战略核心。 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应用经历了从简单电子化到深度数字化的渐进式发展过程,AI大模型和深度数字化是未来发展方向。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对战略、管理和业务的全方位赋能使得商业银行提供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也催生了许多新型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随着大模型的普及应用,商业银行的角色有望不再局限于提供特定的金融产品,而是“隐身”于日常生活情境中,为客户提供更高效、安全和便利的金融体验。深度数字化下场景和生态是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银行业竞争中,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客户,实现“高频场景——用户画像——获客——低频服务”的金融服务转换,是决定竞争格局的胜负手。以科技赋能企业端服务生态实现高频场景带动低频服务,能帮助银行更强有力地发展金融业务。 要注意的是,AI大模型应用将会引发银行业深刻变革,但也蕴含潜在风险。一是大模型存在严重的幻觉(Hallucination),这些幻觉结果将降低大模型回答问题的可信度;其次,大模型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还不够完善;最后运用大模型离不开高质量数据的输入、强大的计算和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数据资产的质量和运行能力是个强约束条件。此外,还要注意的是数字技术未来能够成为银行决策辅助工具,但无法替代经验的作用。

Q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

A

一是数据能力体系建设进度约束数字化转型深度。近年来 ,国内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都已开始积极推进数据管理工作的重塑,头部城商行也在组织升级 , 在 数据治理、数据应用、数据资产价值量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 但是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 数据驱动 、 推进数据与场景融通 、 加强数据技术应用 、 提升数据服务能力 、 完善数据资产体系并建立数据治理体系 的数据能力提升体系建设相对落后,数据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大大约束商业银行 “加速数字化创新”的战略推进。 二 是数字化转型与业务需求时常脱节。 其一 ,业务感知和数字化转型之间存在鸿沟。数字化转型落地时,常以 “系统开发”为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差异化金融服务、智能化风控建模等实际业务对数字化的真实需求,造成数字化工具难以完美契合业务场景。 其二 ,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上述情况难以通过制度激励改善。缺乏多元化考核目标使得各部门板块过分关注系统开发,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数字化转型方案,从而进一步导致应用平台 “泛滥”。此外,由于数字化转型的成效较难衡量,系统对业务增长的贡献难以量化(比如无法识别客户新增的原因是系统赋能还是客户经理能力),致使相关业务部门在开展数字化转型方面缺乏核心动力。 三 是资源调度 组织 模式与业务需求不适配。 其一 , 传统条块组织架构下科技与业务条线 响应速度滞后 于数字化转型速度 ,无法适应前台部门多变且差异化的业务需求; 其二 , 由于 中台缺失对实际业务开展造成的影响有限,致使前台和后台部门对中台的价值认可度较低。然而,目前银行的公司、小微、零售等业务日益交叉,如果没有 科技中台、 业务中台、管理中台的统筹协调,常常会因为业务边界不清,产生前台争抢业务等问题,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三,在组织架构完善过程中,适应深度数字化和数字化创新的专项敏捷组织经验不足,导致数字化工作职责分工不清晰,缺乏组织机制保障,影响工作协同效率。 四是数字技术的应用边界需要不断探索。其一, 数字技术能够成为银行决策的极佳辅助工具,但无法替代经验的作用。数字化转型并没有改变存、汇、贷等最为原始的银行核心业务逻辑 ,专业经验是数字化有效推进的重要前提 。 其二,数字化转型需要海量数据的支撑,一方面金融数据资源具有稀缺性, 另一方面 金融数据的强隐私属性与模型预训练所需的数据开放性存在本质冲突,如何在 GDPR、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框架下实现合规应用仍需突破。 其三 ,多维度融合的复杂分析 还 存在障碍。 例如 风控大模型虽能提升客户信用评估等微观风险管理效能,但对中观层面的行业周期波动风险,以及国际政治局势动荡、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等系统性风险的预测能力仍存在局限。

Q

如何考虑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思路 ?

A

一是 以 “最大化发挥数据价值”作为发展导向。认识数据要素重要性 , 围绕 “治理 细 化、 中 台强化、应用深化、机制优化、 驾驶舱智能化 ”五项关键策略 加强数据能力体系建设 , 以数据应用为价值引领,以数据治理为质量保障,以数据中台为效能引擎,以管理机制为协同基础,以管理驾驶舱为平台支撑 , 问题导向,着眼长远, 通过技术驱动与组织协同,将数据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和实际业务价值。 二是 以 “大模型赋能核心业务”作为实践路径。构建“AI+”综合方案, 如 以 Agent为“银行-客户”交互入口,打造数字员工,实现业务流程智能化 ; 提升布局 AI应用能力,优化场景建设,推动大模型与核心业务深度融合 ; 以沙盒实验加速大模型应用孵化,对优质客户在沙盒空间内开放真实业务,形成有效反馈机制,优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并通过监控沙盒运行状况,及时发现、消除潜在风险。 三是 以 “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作为考核思路。对于业务部门而言,激励机制向“动态跟踪”转变 , 关注各类业务在开展过程中使用数字化工具的频次和深度,结合专项激励政策调动员工积极性。对于技术部门而言,以业务能力提升作为核心考核思路 , 将数据建模能力、风控与运营效率、客户和内部人员对数字化工具的满意程度等指标纳入科技部门考核体系,以此实现技术对业务的敏捷响应和迭代优化。

Q

如何有效推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 ?

A

银行的数字化转型 一般自上而下, 采取 “战略转型→架构转型→技术转型→业务转型” 的转型路径 。全球银行主要在战略层、技术层、业务层进行了多层次的数字化转型实践,战略层面明确数字化转型发展策略 , 架构 层面 设立首席数字官等强化战略的实施 , 技术层面推进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 业务层面加快业务与数字技术融合 , 取得了一些经验可供借鉴。 数字化转型意味着银行经营理念、业务模式、组织协同、资源配置等全方位重构,因此一般以战略转型为起点,统一内部认知和行为,而为了实现新战略,势必要调整旧的内部组织结构,因此需要架构转型加以配合。此外,银行必须具备与数字化战略和架构相适应的金融科技水平。最后,战略转型、架构转型、技术转型都是为了实现数字化业务模式的转型,业务的好坏是评价银行数字化转型成败的最终标准。 战略转型以数据为要素,以科技为引擎,推动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化科技与业务融合 , 帮助银行找到新的业务增长引擎,实现跨越式发展。 架构转型 通过 强化顶层推动,形成金融科技组织架构,建设敏捷组织,将产品、风控、技术等中后台部门前置到前台业务条线中,更快地洞察和响应市场需求。 技术转型主要是形成数据和技术的良性联动应用机制。一方面,通过制定企业级数据标准,保证数据规范性和一致性,消除数据孤岛效应,促进跨部门数据共享,形成数据资产的自动化加工体系,实现从数据资产登记、审批、准生、研发、发布、使用、运营的自动化管理流程,并建立外部数据引入机制,构建生态化数据资源池,以强化数据资产管理。另一方面,创新数据服务, 加 强金融科技服务的供给和创新能力。构建自身的数字基础设施,支持大数据处理平台快速获取数据并深入挖掘使用价值 , 并 探索大模型和 AI智能体应用。 业务转型主要体现为四个特点:移动优先、场景建设、聚焦生态、智慧风控。一是移动优先,目前银行的线上化业务比例已普遍超过 95%,通过构建“手机银行+微信银行+远程银行”三位一体的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平台,实现“C端突围”。二是场景建设,构建“场景+金融”相互融合的数字化对公服务能力,实现“B端赋能、G端连接”。三是聚焦生态,实现金融服务多向输出,加速布局多方共赢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四是智能风控,构建大数据支撑体系,对各类数据开展集中化分类、清洗、分析等处理,进而为从评级、定价、审批、预警、贷后、组合管理、清收等端到端风控环节提供决策所需的关键输入。

《清华金融评论》坚守“建言金融政策,引领金融实践”的办刊初心与使命,努力朝着专注于经济金融政策解读与建言的智库型全媒体平台的目标发展。银行在我国是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中坚力量,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银行人尤其是银行家的持续贡献。2017 年起《清华金融评论》特设“银行家论道”专栏,旨在构建中国银行家的思想传播平台,为中国经济金融把脉,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与此同时,《清华金融评论》通过多次举办中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及连续发布“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研究报告,透视银行业发展全景,为整个银行业发展提供理论数据支撑和有益实践参考。

来源:老夏看商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