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7月24日15时许,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5642米的峰顶,风裹着雪粒掠过李银龙的脸庞。他对着视频喊话:“我是来自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镇后岭上村的村民李银龙,我在这里向我家乡的父老乡亲问好!”
当地时间7月24日15时许,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5642米的峰顶,风裹着雪粒掠过李银龙的脸庞。他对着视频喊话:“我是来自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镇后岭上村的村民李银龙,我在这里向我家乡的父老乡亲问好!”
2024年5月,李银龙曾登顶珠穆朗玛峰,之后的几个月,他在珠峰峰顶喊话父老乡亲的视频,广为传播。比起去年登顶珠峰时的喊话,在厄尔布鲁士峰,他的声音中带着更沉厚的感悟。他说:“上一次,我也没想到会引起那么多人关注,再次录制喊话视频,是因为我希望把攀登的种子种在更多人心里,让大家知道,咱顺义农村出来的孩子,也能登上自己心中的高峰。”
这个在农村田埂上长大的青年,心里始终燃着对“高山”的向往。“大概10年前,我就在心里埋下了挑战‘7+2’的种子。”李银龙说的“7+2”,是指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并徒步抵达南北两极点的极限挑战。
李银龙进行体能训练。
去年珠峰归来后,他用半年多的时间系统调整身体状态,今年3月便投入攀登厄尔布鲁士峰的专项训练。从每日的耐力跑强化体能,到模拟高原低压环境训练呼吸节奏,每个环节他都精细规划,不敢有丝毫懈怠。
李银龙在海拔2000至3000米处拉练。
7月15日抵达俄罗斯后,李银龙迅速进入“备战模式”。18日踏入高加索山脉,他和团队立即展开适应性拉练。“每天在海拔2000至3000米间徒步8到10公里,脚下是碎石路,身旁是溪流,沿途还有开满野花的高原草甸。”他说,“风景虽美却不敢分心,珠峰教会我,要对每座山峰都怀有敬畏心。”3天拉练后,他休整了1天多,身体与高原气候渐渐磨合,他知道冲顶的时机近了。
李银龙所在的登山队向峰顶发起冲刺。
李银龙攀登厄尔布鲁士峰。
7月24日0时,攀登队从海拔3000米左右的营地出发。夜色如墨,冰镐叩击冰面的声响回荡。最惊险的是冲顶阶段极为陡峭的横切斜坡,冰层覆盖的岩面暗藏滑坠风险。李银龙每一步都稳扎稳打,冰镐每次挥动都精准卡位。经过约15小时的艰难跋涉,他终于站在了5642米的高度。
完成登顶的几天后,李银龙有了更深的思考:“如果说去年登顶珠峰是圆自己的攀登梦,这次更想让大家看到,来自农村的青年扎根土壤,也能不断向上生长,拥有无限可能。”
李银龙在大孙各庄中心小学校分享自己攀登珠峰的经历。
去年珠峰归来后,李银龙走进顺义多所学校分享经历。课堂上,孩子们瞪着好奇的眼睛追问峰顶的模样;平日在路上,也会有学生追上来合影、要签名,说长大后也要去看看世界之巅。“有个孩子认真地说要好好锻炼、好好学习,将来也要攀登珠峰。”李银龙说,“不管他们将来是否真的登山,只要心里种下‘向上’的念头,我的分享就有了意义。”
“我从小成长的环境资源有限,了解外面的世界多靠电视和别人的描述。连父母也认为,农村孩子,只要平平安安、踏踏实实地度过一生就好,但我们不应该给自己设限。如今我有了‘攀登’的能力,我希望把这种不断向上、敢于挑战的精神播撒出去。”李银龙的话语朴实却有力。
从田埂到雪山
李银龙用脚步丈量着梦想的高度
在他看来
攀登绝不是为了征服山峰
而是不断思考
突破自我的修行
李银龙的“7+2”挑战仍在继续
让我们共同关注
他不断“攀登”的旅程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