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个人表达出来一些负面情绪的苗头时,比如孤独、焦虑、抑郁、高压下濒临崩溃等,还来不及展开,就被「男人嘛,坚强一点!」的回应堵住了嘴。
「最近压力有点大。」
「可能是太累了吧,休息一下就好。」
「对啊,男人嘛,忍忍就过去了。」
这是一则非常典型的发生男性之间的对话。
当一个人表达出来一些负面情绪的苗头时,比如孤独、焦虑、抑郁、高压下濒临崩溃等,还来不及展开,就被「男人嘛,坚强一点!」的回应堵住了嘴。
相信很多男性都有过类似的感受——明知自己最近心理状况很糟糕,但难以开口,无法求助,总感觉表达情绪有点羞耻。
传统的性别文化向我们灌输了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子汉不能示弱的观念,使得男性倾向于用沉默代替倾诉、用愤怒掩饰脆弱。
但负面情绪不会凭空消失,只会在压抑中不断淤积,最终以更危险的方式爆发。
01
2019年,全国首次成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各类抑郁障碍的女性患病率均高于男性,其中抑郁症男性患者约为 35%,女性患者约占 65%。
然而,2024年10月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研究表明,在抑郁症状严重的患者中,男性的死亡率是女性的3倍之多!
▨ 无独有偶,英国2020年的调查显示,虽然女性更有可能尝试自杀或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但男性约占所有自杀人数的四分之三。
▨ 香港撒马利亚防治自杀会2024年的数据显示,男性自杀率约为女性的两倍。
这个数据有些颠覆认知,但细想又合乎逻辑。男性的心理健康问题,似乎长期处于公众视野的盲区。
其实早在2003年,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就发起过一场名为“真正的男人,真实的抑郁”(Real Men Real Depression)的运动,彼时NIMH数据显示,美国至少有600万男性抑郁症患者。
图/Real Men Real Depression的活动册
2021年美国的一项友谊调查研究显示,年轻的单身男性中,每5名中便有1名男性表示没有任何亲密朋友。当被问及他们会向谁寻求情感支持时,36%的年轻男性表示会第一时间向父母寻求帮助。
相比女性,男性更缺乏稳定的、可暴露自身脆弱的情感支持网络。
这也使得男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具有非典型症状。
比如抑郁,通常来说症状是比较内化的,比如长时间的低落、对一切事物丧失兴趣、内疚等;但男性抑郁却往往以外化的形式呈现,比如易怒、攻击性强、愤怒冲动、酒精/其他物质滥用、危险行为等。
比如电影《酒精计划》里,男人们在面临中年危机时,解决方案就是集体酗酒。
图/《酒精计划》
在心理学家Terrence Real的著作《我不想谈这件事:男性抑郁的隐秘危机》(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It)中,他写道:
「男性抑郁往往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伪装出来,比如工作成瘾、愤怒爆发、酗酒、沉迷运动、甚至性成瘾。他们不是不抑郁,而是用男人被允许的方式‘活着’。」
在绝大多数文化结构中,男性被系统性剥夺了表达的空间,他们连我不行了都没办法说出口。
02
咨询室也呈现出显著的性别之分,男性来访者的数量明显低于女性来访者,且咨询师和男性来访者工作时,可能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比如有的男性来访是被家人硬拉着来的,面对咨询师很容易产生防御心理;
有的男性来访口头上说着配合,但迟迟没有进展;
有的男性来访反复强调:我没事,我就是睡不好,很难表达真实的情绪......
这些场景折射出一个现实:虽然男性在咨询室里的表现各不相同,但大多数都带着相似的困境——
他们很难像女性来访者那样自然地谈论情绪。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够配合,而是整个社会文化从未给过他们练习情绪表达的机会。
图/《真正的痛苦》
传统的咨询技术在这里常常碰壁。
比如当咨询师问经典的开放式提问「你当时是什么感受」时,得到的答案可能是:我没什么感受,我就觉得这个问题源于三个原因...
当咨询师尝试共情时,有些男性来访者会突然变得烦躁:我不需要同情。
当话题触碰到核心伤痛时,男性来访者往往会陷入长时间沉默。这不是抗拒,而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用语言组织那些从未被允许表达的情绪。
我们跟咨询师学员交流过Ta们经历过和男性工作时的咨询困境,大家普遍反映大部分男性来访者「不会表达感受」——
▨ 他们很少直接讲自己的事,一上来先跟你聊社会新闻、电影情节、朋友的故事。可其实啊,这些内容里常常有他们自己的影子,但他们希望你自己去“读懂”——而不是他们亲口承认。
▨ 哪怕聊的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事,你问「那你当时是什么感觉?」他们很快就会说:没感觉,没啥影响。这并不一定是没有感受,而是长期不习惯、不知道、甚至不允许自己去感受。
▨ 如果你一步步深挖他们的感受,他们可能会明显抗拒,有时甚至会被激怒。那种反应,就像是在说:你碰到我的底线了,我不能被看见脆弱。
▨ 这种情况其实挺常见的。很多男性从小就被教——男儿有泪不轻弹、要坚强,要扛事。久而久之,他们不仅让别人看不见自己的脆弱,连自己也慢慢忽略、甚至不允许那部分存在。
这样的差异也给咨询师带来了独特的挑战。
想要更顺畅地与男性来访者工作,需要咨询师学习男性心理表达背后的文化根源和社会机制,也需要咨询师能够灵活使用各流派技术,打造符合男性特质的个性化干预方案。
为此,简单心理Uni特别开发了这门《跨学派整合技术,打破男性来访咨询僵局》,帮助咨询师在处理男性来访问题上更有胜任力。
新课首发,早鸟特惠价仅需759元
⬇️扫码了解课程详情⬇️
03
打破男性来访的咨询僵局
我们特别邀请到在处理男性来访者问题上颇有建树的John M. Dyckman博士,一起开发了这门《跨学派整合技术,打破男性来访咨询僵局》。
本课程融合50 年临床智慧与跨学派整合技术,将带你打破咨询僵局,深入理解男性在治疗中的情绪模式、关系风格与防御机制,走进那些沉默的心理现实。
学习本次课程你将收获——
▨ 理解与男性来访者互动中的挑战与反应
▨ 掌握跨学派整合处理男性议题的策略与路径
▨ 提升临床性别因素敏感度与复杂动力识别力
▨ 洞悉情绪模式,突破男性来访者的沉默壁垒及识别风险
▨ 临床工具箱,针对说不清情绪、否认痛苦、目标模糊等场景的实用干预策略。
权威亲授,整合多流派精华John M. Dyckman博士是美国加州注册临床心理学家,曾任加州整合研究学院核心教授、Saybrook大学教授,自1977年执业至今近50年,有丰富的临床与督导经验,且深耕男性相关领域。
他的临床技术是跨学派整合的,擅长将催眠、心理动力学、认知系统理论融合,应用于焦虑、恐惧、危机介入及人格发展等议题,适配男性问题解决导向的特质,避免单一疗法的局限。
理解表象之下的真相在咨询室里与男性来访者工作的挑战,远不止调整几个提问方式那么简单。这需要咨询师具备全新的视角和工具箱——既要理解那些被社会文化塑造的防御机制,又要找到绕过这些防御的路径。
所以,在课程中我们会学到典型行为的识别,看到男性来访者在愤怒外化、物质滥用、关系疏离等非典型心理问题背后的情感需求。
但识别只是第一步,课程还会带咨询师深入「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文化」的多元视角:
▨ 从神经科学看男性镜像神经元的发展差异
▨ 解析斯多葛哲学如何塑造了男性的集体潜意识
课程还会聚集咨询室中的性别动力,分析男性来访者在同性及异性治疗师面前呈现的差异化防御模式,识别治疗师自身性别特质引发的反移情模式。
国际视野 x 本土文化本课程不仅汲取国际前沿男性心理健康研究成果,还扎根华人文化土壤,剖析东亚集体主义文化下男性面临的独特冲突——
▨ 比如男性来访者常见的「情绪禁言」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
▨ 通过真实个案片段剖析,学习如何识别非显性困扰。
课程共6讲,从文化根源到技术实操、男女性治疗师面对男性来访者异同、跨流派整合治疗、极端情绪与风险管理,每一章节的内容都干货十足,兼具专业和趣味性。
滑动查看课程大纲
▨ 临床工作者(医院、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等)
从事精神医疗、心理咨询工作,服务对象涵盖成人精神科、家庭等群体的临床工作者,通过学习,能掌握与男性来访沟通的策略、应对咨询困境的方
法,建立信任联盟,提高咨询效果。
▨ 心理学相关专业者
课程内容深入浅出,涉及男性心理治疗理论建构与临床实践,适合有一定学术基础、需开展相关研究或临床实习的心理学硕博研究生。
▨ 有男性亲友面临心理困扰的人员
身边若有男性亲友存在情绪压抑、回避沟通、行为异常等情况,可能因不理解其心理模式而难以有效提供支持。课程中关于男性 “非典型” 心理问题表现(如愤怒外化、关系疏离)、情绪表达困难原因的解析,以及贴合男性特质的沟通策略,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亲友的内心状态,掌握更恰当的互动方式,助力亲友缓解心理困扰。
学习模式与学习支持本课程的首期将采用直播的形式,跟老师直接线上面对面交流,这是首期学员的专属福利!
课程配备班级社群,群内会有班主任为大家分享精选论文及案例分析。
首期课程将于2025年11月15日开课,12月14日结束,为期一个月。
目前课程首发上线,享受早鸟期购课优惠价759元!对于这样一门内容丰富且实操性强的课程来说,这个价格可以说是非常划算。
⬇️开启学习之旅吧~⬇️
来源:简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