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时天气渐凉,处于阴阳变化的交替点,稍有不慎,就可能招致疾病缠身。
“日轮推火烧长空,正是六月三伏中。”
三伏天上蒸下煮,极为难熬,对身体是巨大的考验。
而作为最后一伏的末伏,从今天8月9日到8月18日共十天时间。
此时天气渐凉,处于阴阳变化的交替点,稍有不慎,就可能招致疾病缠身。
俗话说:“初伏防中暑,中伏除病根,末伏躲老虎。”
若想健康无虞,一定要顺应时令养生,躲好“秋老虎”,为三伏天画上一个圆满句号,看完记得收藏转发!
01
躲暑气
谚语有云:“秋后一伏,热死老牛。”
末伏虽在立秋后,还是三伏天的尾声,但暑气依旧肆虐。
全国各地持续高温,出门动辄汗流浃背,如身处蒸笼之中。
故而千万不可掉以轻心,日晒时间不宜过长,正午高温时段不宜外出。
“伏”,寓意着隐伏避盛暑,提醒人们尽量选择躲在家中和室内避暑纳凉。
若不得不在炎热之际出行,也要做好周全的防晒措施,并注意补充水分,预防中暑。
02
躲燥气
《温病条辨》有言:“春温、夏热、秋燥,所伤皆阴液也。”
末伏时节,暑热未消,可主秋季时令的燥气已经悄然而至。
初秋为温燥,燥邪从口鼻入侵后会损伤津液,出现头痛身热、咳嗽少痰等症状。
燥则润之,应当主动调整饮食,多吃润燥养阴、清热生津的食物。
如银耳、百合、山楂、芝麻、莲藕等,同时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燥热。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个对付秋燥的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可有效抵御秋燥带来的不适。
03
躲寒气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盖一岁难过之关,惟有三伏。”
为了顺顺利利过三伏,古往今来,人们都想尽办法纳凉消暑。
喝冷饮、吹冷风、洗冷水澡……以降低体感温度,实乃常有之事。
可皮肤毛孔腠理大开,昼夜温差加大,凉意渐生,寒气也势必会伺机入侵。
因此,不妨多吃些羊肉、生姜、红枣、枸杞等性质温热的食物来防寒。
使用空调或风扇时,避免裸露腰腹部、膝盖及脚踝等部位,防止寒气入侵。
三伏天冬病夏治最常见的方式——艾灸,也有温通经络、驱散寒气的功效。
平日可选择常用穴位进行艾灸,如足三里、关元、气海、神阙等,或寻求专业医师的建议。
04
躲火气
古诗有云:“三伏草木变,九城车马烦。”
当气温超过32℃时,会导致神经中枢兴奋性下降,情绪控制力减弱。
倘若没有及时排解疏泄,便容易“情绪中暑”,内火丛生,出现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不良症状,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
而且末伏时节,很多人还遵循着夏日的饮食习惯,喜欢食用油腻辛辣的烧烤等食物,会进一步助长火气旺盛,危害健康。
所以,既要注意饮食,口味清淡,也要管理情绪,平和心态。
除了通过静坐冥想、听音乐、深呼吸等方式清火去燥,也可以尝试在温度适宜时,约上二三好友户外出行观赏秋色,以开阔心胸,消弭虚火。
05
躲湿气
老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意思是,夏天不能坐放置在外面的木制器具上。
原因很简单,此时木头看似干爽,实则潮湿,很容易损害身体。
到了末伏,虽已入秋,但仍然降雨频繁,饮食上往往也偏爱寒凉之物。
可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邪困脾,就容易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疲倦乏力。
饮食上,瓜果冷饮要少吃,冬瓜、山药、薏米等健脾利湿的食物要多吃。
起居上,每天记得开窗通风两三次,还可以使用除湿机或竹炭包。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清晨或傍晚别忘了锻炼身体,既能增强体质和免疫力,也能加快气血循环,排出体内湿气。
06
躲毒气
《夏夜》诗云:“毒暑弥三伏,微凉起二更。”
三伏天里,暑热毒气无处不在,末伏亦十分凶险。
高温潮湿的环境,无异于细菌病毒的温床,可迅速繁衍生息。
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在食物中滋生,引起腹泻、肠炎等消化道疾病。
且外界各种毒虫活跃,可致使皮肤炎症或带来传染病,如近日的基孔肯雅热就是以蚊虫为媒介迅速传播。
因此,一定要讲究饮食,保证干净全熟,尽量不吃剩菜剩饭,还要加强防护措施,减少野外活动,防止毒虫叮咬。
来源:老崔这碗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