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9 17:11 1

摘要:我们每个人的基因里,藏着千万年进化来的天性。比如,遇到困难就想躲,看见风险就想逃,追求结果就想快…… 这些天性曾经帮助我们在原始社会活下来,却也成了我们成长的枷锁。

为什么起点差不多的人,工作几年后差距会非常大?

因为,成长的速度不同。

我们每个人的基因里,藏着千万年进化来的天性。比如,遇到困难就想躲,看见风险就想逃,追求结果就想快…… 这些天性曾经帮助我们在原始社会活下来,却也成了我们成长的枷锁。

有些人不愿意去学习新的知识,惧怕挑战,他们待在舒适区不肯出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又如何会有成长呢?

所谓成长,其实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原始社会里,节省能量意味着更高的生存概率,所以人的大脑天生倾向于“避难趋易”。

即优先选择熟悉、简单、低能耗的任务,逃避复杂、困难、高消耗的挑战。

比如,做数学题先挑选择题;宁愿重复做熟悉的低效工作,也不愿学习新方法。

这种“避难趋易”的天性,会为我们构建一个"舒适区":

在这里,所有任务都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所有选择都符合我们的惯性,所有结果都在我们的预期之中。这种安全感,让我们免受失败的痛苦,却也让我们困在原地,无法成长。

可是,成长需要的不是安全感,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往 “难一点” 的地方挪。

就像学游泳,总在浅水区扑腾永远学不会换气,敢往深水区走一步,才能在呛水中掌握生存技能。

我培养一个人,为什么经常会给他定一个高目标,适当给他一些压力?

因为,最大的压力,培养最好的人。一个人想要快速成长,最好的方式,就是直面压力,去解决那些从未解决过的问题。

你能解决多大的难题,就有多大的成长。

天性,急于求成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时刻:报了一门课程,学两周没效果就放弃;做短视频,发了十来条没有爆款,就断言 “自己不适合”。

这是大脑的“即时满足”本能在作祟。原始社会里,“立刻吃到食物”“马上躲避危险” 是生存必需,所以我们对 “快速见效”有执念。

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弃。

可是,成长是需要时间的,你必须学会延迟满足。

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有个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马上获得一样奖励,比如 1 个棉花糖,或者等待一段时间,得到 2 个棉花糖。

心理学家对这些孩子进行长期的跟踪,十多年后,发现了一个现象,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

成长,不存在“速成”。那种看一本武功秘籍,吃一颗丹药,就能成为武功高手的事只存在于电视剧中。

而在现实中,我们的成长遵循“10000小时定律”,即一个人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要付出10000小时的努力。

光有重复、努力是不够的,还要有精进,每天都会比前一天进步,今天比昨天做得好。

我能从一个普通的电话销售,长成今天的样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始终保持着学习的心态,真的做到了每天的精进。

成长需要过程,不要急于求成,当你耐住性子,不断精进,在时间的复利之下,回过头来看,就会发现你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天性,趋利避害

远离风险,是人的天性。在职场中,这种本能体现在“怕犯错”“怕失败”“怕出丑”。

比如,固守经验主义,不敢尝试新方法;害怕风险,就推掉机会;担心新技能学不会干脆就不学。

但其实,敢踩坑的人,才能在试错中得到成长。

所以,我经常告诉下属,不要害怕犯错,要大胆尝试,去试错,去验证。我不会因为你在创新中犯了错误而批评你,但有一种情况我是会批评的:就是还没有尝试,就开始打退堂鼓,说“我不行,我做不到”。

一个人不做事,就永远不会出错。但不做事,就永远不能暴露问题,没有任何成长的可能。

而你只要做事,就有出错的概率。犯错一点儿都不可怕,反而是一个成长的机会,每次事故和犯错,都会让你获得某种程度的进步。

我最初做直播、做短视频,踩了无数的坑。比如,直播中说了敏感词,导致直播间屡屡违规,被强制下线;引流不规范,导致视频被限流,被封禁……

可是,我们能因为困难就放弃不做了吗?不能。

你只能去适应平台规则,不能让平台规则适应你。于是,在一次次的踩坑中,我们不断复盘,不断精进,也不断获得成长。

看得见的是损失,但看不见的恰恰是收益。犯了错误,不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是最可惜的。

所以,别怕犯错,错误是成长的成本。

天性,从众跟风

人类是群居动物,有“从众”的本能,就是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比如,在一家公司里,同事摸鱼自己也偷懒,别人躺平自己也跟风,大家骂什么自己也跟着骂。

可是,真正的成长,需要 “反从众” 的勇气。

我给你讲一个“玻璃大王”曹德旺的例子:

曹德旺年轻时在玻璃厂当工人,别人都在混日子,他却研究 “怎么提高效率”。

有人笑他 “假积极”,他不管,每天提前一小时到车间,琢磨机器运作的原理。

后来他改良的生产流程让效率提升 30%,这成了他创业的起点。

经济学家何帆老师之前提到一个词,叫“苟且红利”。

什么意思呢?就是人们看似在做同样的一件事情,但其中总会有许多苟且者,他们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你只要稍微比他们往前一点点,比他们多做一点点,就能享受到的那个红利,就是“苟且红利”。

从众能给你虚假的安全感,却会剥夺独立思考的能力。

成长不是从众,而是寻找自己的独特性;成长不是模仿别人,而是发掘自己;成长不是其他人给你的,而是你通过学习获取的。

走得比别人快一点,你才能成为“领头羊”。

天性,自我中心

婴儿天生觉得 “全世界都该围着自己转”:饿了就哭,困了就闹,从不管别人在做什么。

这种 “自我中心” 的天性,很多人成年后也没摆脱:

和同事合作总觉得 “他该配合我”;和家人相处总要求 “他们得听我的”;朋友提建议,第一反应是 “你不懂我”。

可成长的本质,是 “走出自我”。

你不再以自己为世界中心,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能看见别人的需求、理解别人的难处、尊重别人的不同。

比如,带团队的时候,你有同理心,能关心下属的悲喜,而不是把对方当成完成任务的工具人。

和别人协作的时候,你不会总想着“我要什么”,多想想“他需要什么”。

你看得见别人,别人才会看见你。

如何走出“自我”?关键是要具备“两心”:同理心和利他心。

①同理心。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别人。

因为不是每一个人的情况都和你一样,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别人的选择。

所以,当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不要忙着指责对方,而是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换位思考一下,试着去理解他。

②利他心。就是有利益冲突的时候, 多考虑“我们的共同利益”,而非 “我的个人得失”。

很多人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处处都在计较,处处都在算计,生怕自己吃亏。

但这样的人,只会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利他,是最高明的利己。一个人有没有利他之心,最能看到一个人背后的格局,格局影响着一个人的未来。

最后,总结一下: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克服避难趋易的天性,就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急于求成的天性,就会收获“长期主义”的红利;克服趋利避害的天性,才能抓住“隐藏的机遇”;克服从众跟风的天性,就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克服自我中心的天性,才能赢得他人的托举。

这个过程注定很难,但正是这些与天性较劲的瞬间,会让你变成更强大的自己。

毕竟,真正的成长,不是时间的堆砌,而是超越昨天的自己。

走上领导岗位,如何养成好的习惯,带团队,做业务?

如何深度思考,抓住本质,找到做事的方法?

不追过程就拿不到结果,具体该怎么追?

又该如何奖优罚劣,激励员工创造更大业绩?

如何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升管理效率?

如何写周报、开周会,开启动会,做业务复盘……

来源:创业酵母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