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按照最初的设想继续发展,大寨会走向何处?郭凤莲给出了答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9 15:17 1

摘要:郭凤莲出生于 1947 年,山西昔阳人 。三岁时母亲离世,父亲将她送到大寨村的外婆家抚养,从此她便与大寨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学毕业后,她就开始参加劳动 。17 岁那年,年轻的郭凤莲当上了大寨村 “铁姑娘” 队的队长,成为其中最典型、最突出的 “铁姑娘”。那时的

在大寨的发展历程中,郭凤莲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她的人生经历也如同大寨的发展轨迹一般,充满了起伏与传奇色彩。

郭凤莲出生于 1947 年,山西昔阳人 。三岁时母亲离世,父亲将她送到大寨村的外婆家抚养,从此她便与大寨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学毕业后,她就开始参加劳动 。17 岁那年,年轻的郭凤莲当上了大寨村 “铁姑娘” 队的队长,成为其中最典型、最突出的 “铁姑娘”。那时的大寨,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七沟八梁一面坡”,粮食产量极低,村民们生活困苦 。但郭凤莲和 “铁姑娘” 队的队员们,不怕吃苦,敢于拼搏,她们和男人们一样,投身到改造家乡落后面貌的劳动中,修梯田、建水库、植树造林,样样都冲在前面 。在艰苦的劳动中,郭凤莲总是身先士卒,带头苦干,她的肩膀常常被扁担磨得红肿、破皮,却从不喊累 。

1963 年,大寨遭遇了一场特大山洪,房屋倒塌,庄稼被淹,整个村子一片狼藉 。郭凤莲带领 “铁姑娘” 队,毫不犹豫地加入到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的队伍中 。她们日夜奋战,清理废墟、搬运石块、修筑堤坝,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重建家园的重任 。在这场灾难中,“铁姑娘” 们的坚韧和顽强让人们深受感动,她们的事迹也逐渐传播开来 。

1964 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了 “农业学大寨” 的号召,大寨成为了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各地纷纷前来学习取经 。郭凤莲作为大寨的代表人物,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1966 年 1 月,郭凤莲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的干劲更足了 。此后,她不断成长,在大寨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1973 年 6 月,郭凤莲接替陈永贵担任大寨党支部书记,此时的她年仅 26 岁 。她带领村民继续完成了人造平原工程,实行种植制度改革,为大寨实现山区园田化、水利化、机械化做出新的成绩,使大寨的农林牧各业得到持续发展 。在她的带领下,大寨不仅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成为了农村建设的典范 。期间,她还先后到多个省区参观学习,并随团出访了多个国家,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

然而,时代的发展浪潮汹涌澎湃,1978 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农村的发展模式也面临着重大变革 。安徽小岗村的 “大包干” 实践得到中央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取代了集体化生产模式 。而大寨,由于长期坚持集体化道路,在改革的浪潮中显得有些滞后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大寨的示范意义早已偏离中国农村的现实 。

1980 年,郭凤莲收到了昔阳县委组织部的通知,她被调离大寨村,工资定为行政 24 级,工龄从通知下达日算起 。这一调令犹如晴天霹雳,让郭凤莲难以接受,她和着压抑已久的心酸和无奈痛哭一场 。但她还是坚定地说:“服从党的调动” ,就这样,她默默地离开了为之奋斗了近 17 年的大寨 。离开大寨后,她先后在晋中果树研究所任副所长,后又调任昔阳县公路段任党支部书记 。在新的岗位上,她依然努力工作,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虽然心中始终牵挂着大寨,但她也在适应着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

1991 年 11 月 15 日,在群众的呼吁声中,离开了 11 年的郭凤莲被任命为大寨村第 8 任党支部书记 。再次回到大寨的她,已经 45 岁,此时的大寨,早已没有了昔日的辉煌,村办企业倒闭,外债缠身,村民收入低下,与其他发展迅速的农村相比,大寨明显落后了 。但郭凤莲没有被困难吓倒,她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决心要带领大寨人重新走上富裕之路 。她深知,大寨要发展,就必须改变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于是,她带领村里骨干去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北京等地学习先进经验,采取 “一看二改三干” 的三步走方略 。她请专家、学经营、参与商业谈判,积极探索适合大寨的发展道路 。

1992 年春,郭凤莲和老劳模宋立英前往上海,在这座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城市里,她接触到了许多新鲜事物,如卡拉 OK 和咖啡等,这些都让她对大寨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憧憬和想法 。同年,她的第一个项目 —— 与江苏江阴合作的羊毛衫厂落户大寨村,大寨村第一个中外合资项目 “大寨水泥公司” 也成立,生产大寨牌水泥 。此后,她又陆续带领村民创办了多个企业,涉及煤炭、化工、建材、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 。

在郭凤莲的带领下,大寨逐渐形成了以煤炭、化工、建材、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格局,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她还积极推动大寨的生态建设和旅游开发,大寨森林公园的建设让昔日荒秃的虎头山绿树成荫,森林覆盖率达到 70% 以上 ,“虎头松涛”“大寨红叶” 等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2004 年,大寨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重返大寨”“给我一天时间;还你一个时代”“大寨一日游”“做一天大寨人” 等旅游文化概念也初步形成 。

在产业发展方面,大寨积极发展物流、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多个支柱产业 。村里先后成立了各类企业十多家,涉及杂粮加工、畜牧养殖、奶业发展、酒醋酿造等十多个行业 。其中,以 “大寨牌” 冠名的农副产品就有二十多种,如大寨核桃露、大寨酒、大寨醋、大寨杂粮等 。这些产品凭借着大寨的品牌影响力和优良的品质,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畅销全国各地 。

在旅游产业方面,大寨充分利用自身的红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大力发展旅游业 。大寨展览馆、陈永贵墓园、周恩来总理纪念亭、叶帅吟诗处、郭沫若诗碑等红色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感受大寨精神的内涵 。同时,大寨还加强了对虎头山等自然景观的开发和保护,修建了登山步道、观景台等设施,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了解大寨的历史和文化 。如今的大寨,已经成为了一个集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量达到数十万人次,旅游收入也成为了大寨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

随着这些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大寨的经济实现了腾飞 。2008 年,大寨经济总收入达到 3 亿元,人均收入 1 万多元,经济收入比 1980 年增长 1400 多倍,人均收入增长 54 倍,上缴国家税金近 1800 万元 。大寨,这个曾经贫困的小山村,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全国闻名的富裕村 。大寨的成功,离不开郭凤莲的领导和大寨人的努力,他们在传承大寨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走出了一条具有大寨特色的发展道路 。

在大寨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 “两个大寨” 的身影,它们相互交融,共同铸就了大寨的辉煌。这 “两个大寨”,一个是地下用汗水和泪水浇铸的大寨,它承载着大寨人艰苦奋斗的历史记忆;另一个是地上繁荣发展的大寨,展现着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

走进大寨展览馆,就仿佛走进了大寨的历史长河 。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实物,生动地展示了大寨人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艰辛历程 。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大寨人靠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在 “七沟八梁一面坡” 上,用锄头、铁锹等简单的工具,肩挑背扛,修梯田、建水库、植树造林,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血水 。

他们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展开了殊死搏斗,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大寨展览馆通过声光电场景、模拟沙盘、高仿真硅胶塑像、视频投影等高科技手段,突出塑造了以贾进才、陈永贵、郭凤莲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农民形象,重现了当年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游客的面前 。这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个场景,都仿佛在诉说着大寨人当年的艰辛与不易,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大寨精神的内涵和力量 。

而如今地上的大寨,在传承大寨精神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民生保障方面,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郭凤莲积极推动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让村民们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全村 60 岁以上老人享受养老金制度,每月可以领取一定金额的养老金,这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不再为生计担忧 。孩子从幼儿园到上小学全部免费受教,学校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能够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 。

大学生享受奖学金制度,对于那些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学金支持,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将来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2008 年全村解决了医疗保险,村民们看病就医有了保障,不再因为高额的医疗费用而发愁 。如今的大寨在为民服务方面已是 “小有教、老有靠、考有 奖”,“吃水不用吊、看病不用跑、运输不用挑”,“房子新化、街道硬化、环境美 化” 。不仅如此,大寨还主动帮扶周边贫困 村,共同利用大寨品牌,发挥各自优势,互补互促,打通发展瓶颈,联手建设 “大寨式” 新农村 。大寨的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生态建设方面,大寨从 1992 年开始建设大寨森林公园,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到目前为止,已经绿化 2000 多亩,其中退耕还林 400 多亩,树种多达 60 多种,森林覆盖率达到 70% 以上 。昔日荒秃的虎头山现在已绿树成荫,除了松柏,还有黄栌、灌木等,丹黄朱翠,分外妖娆 。“虎头松涛”,绿黛如海;“大寨红叶”,色倾香山 。大寨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仅为村民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如今,大寨已经成为了一个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

大寨的旅游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大寨充分利用自身的红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大力发展旅游业 。大寨展览馆、陈永贵墓园、周恩来总理纪念亭、叶帅吟诗处、郭沫若诗碑等红色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感受大寨精神的内涵 。同时,大寨还加强了对虎头山等自然景观的开发和保护,修建了登山步道、观景台等设施,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了解大寨的历史和文化 。2004 年,大寨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重返大寨”“给我一天时间;还你一个时代”“大寨一日游”“做一天大寨人” 等旅游文化概念已初步形成 。如今的大寨,已经成为了一个集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量达到数十万人次,旅游收入也成为了大寨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

“两个大寨”,一个是精神的大寨,一个是现实的大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地下的大寨是地上大寨的根基,它所蕴含的大寨精神,是大寨人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地上的大寨是地下大寨的延续和发展,它展示了大寨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创新 。正是这 “两个大寨” 的交融,让大寨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断书写着新的辉煌篇章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